由于房屋數量眾多,房屋管理逐漸由房管局轉為物業服務公司。隨著物業服務業的不斷發展,糾紛也日益增多。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如何解決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物業服務合同糾紛一、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的原因。業主對物業管理公司提供的服務不滿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業管理專業服務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對服務質量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實踐中,不少業主反映,物業管理公司對居住環境的管理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履行義務不到位。比如小區綠化不到位,小區衛生不達標,垃圾處理不及時,甚至小區安全隱患大,自行車、摩托車經常被盜。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業主拒絕或延遲支付物業費。物業服務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管理工作不完善。
我國物業管理產生于上世紀80年代,起步較晚,制度不成熟。相應的物業服務法律法規發展滯后。直到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行政法規《物業管理條例》,將前期物業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彌補了前期物業管理的不足,為規范前期物業管理市場提供了法律依據。2007年3月,《物權法》出臺,對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作出了明確規定,確立了物業管理的一些基本制度,提出了解決物業管理問題的一些原則。但是,隨著城市房地產業的興起,物業管理領域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和多樣化,也沒有相應的標準可依,導致一些長期的糾紛難以解決和困擾當事人和管理部門,標準化、制度化和管理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為糾紛的出現提供了人為的環境條件。
3。在前期,物業服務企業一般由開發商來選擇,而不是由全體業主或業主委員會來選擇。
前期物業公司一般是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關聯企業,也可能是房地產開發企業設立的下屬公司,即具有“親子”關系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和物業管理企業。業主往往不區分物業企業和房地產開發,他們是兩個獨立的民事主體,卻認為他們是一個。因此,業主往往以房屋質量問題或房屋規劃綠化率達不到承諾為由拒交物業費。
4。業主與物業服務的服務合同不明確,對服務內容、服務質量標準、收費項目、收費標準等沒有約定。
由于物業管理缺乏相應的行業管理服務標準,物業服務合同中普遍約定了物業管理企業的義務,業主和物業管理企業對物業管理本身的認識有很大差距。業主認為,既然已經交了物業服務費,一旦在居住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物業管理企業就應該更加重視,物業合同糾紛的特點如下:1。病例數量迅速增加。
近年來,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逐年增多。從案件數量上看,我院2008年受理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140件,2009年受理380件,截至2010年4月共受理279件,案件受理數量呈增長趨勢。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業主與物業服務企業的關系并不和諧,問題也在逐年增多。糾紛具有群體性,對群眾影響較大。
由于一個物業服務區內只有一家物業服務企業,往往涉及到一棟樓的業主,甚至整個小區的業主,所以規模往往很大,矛盾也很激烈。這個組織依靠大量的人向法庭施加壓力。因此,物業公司遇到的問題往往性質相同,特別是在物業費的收付、公共設施的維護、供水、供電、供熱等公共服務方面,很容易引發群體訴訟。而且由于是群體訴訟,在審理此類糾紛時,法官需要做大量的調查調解工作,調解難度大,調解率低,很多案件都要走二審程序。
3。物業服務收費案件占比最大,物業企業中標率高。
物業服務企業作為原告的訴因相對單一,幾乎所有的案件都是拖欠物業管理費的案件,而業主作為原告的案件則呈現出訴因多元化的趨勢,包括物業服務企業提供的服務不符合要求,因同一要求造成違約,物業服務企業擅自增加管理費或擅自占用綠地、公共區域等,與業主相比,物業服務企業作為一個強大的實體,一般都有相對固定的專業律師負責企業的法律事務。因此,他們在法律知識和證據收集、訴訟經驗、甚至合同中的免責等方面都比業主更有優勢。因此,對于新型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由于在我國時間不長,無論是法官還是物業服務從業人員都還處于不斷探索的階段,因此在訴訟中出現業主輸多贏少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第三,解決物業服務合同糾紛,要完善物業管理立法,明確和細化物業管理的服務標準和質量標準,以及業主委員會的性質和職能。國務院出臺的《物業管理條例》以依法行政為基礎,與民事糾紛審判的重點有所不同。因此,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協調和明確如何在審判實踐中更好地適用《條例》。同時,房地產和質監部門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物業管理行業規范、制度和服務質量標準,使物業管理行業盡快步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也為法院審理財產糾紛案件提供了較為完備的法律依據。此外,在物業管理法律法規中,要明確業主委員會的性質和職能,使業主委員會與物業管理企業相協調,成為業主對物業實行民主、高效、自主管理的有效途徑甚至調解爭端。在法院審理的物業合同糾紛案件中,近半數案件是由房地產開發商遺留問題引起的,主要包括擅自改變小區規劃、房屋質量問題、配套設施不完善、賣房時偏離承諾過大等,等等,我們應該提高房地產開發商的履約意識,讓開發商意識到目前行業的不規范行為只是暫時的利益,并可能對訴訟負責。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企業的信譽和實力。同時,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等機構要對開發商進行必要的引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業管理企業缺乏平等的主體意識和服務意識。業主是物業管理權的合法擁有者,物業管理企業當然沒有物業管理權。二者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的送達主體和送達主體。只有正確認識物業管理法律關系,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物業管理企業的整體服務質量和水平。物業服務合同制度本身的缺陷是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產生的根本原因。因此,為了減少物業服務合同糾紛,降低物業服務合同案件的訴訟率,有必要保證物業服務合同的公正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經過父母同意領結婚證違法嗎
2021-02-21格式合同侵害什么權益
2021-01-24房屋交易中介騙招有幾多?
2021-01-29什么情況勞動合同可以中止
2021-01-30哺乳期公司部門解散可以拒絕調崗嗎
2020-12-01為什么會導致保險合同終止
2020-12-30人身保險合同效力的恢復是怎樣的
2020-11-12本案張某的死亡能否得到保險賠償
2021-03-24哪些事故車輛可以申請報廢找保險賠償
2021-01-23什么是無過失責任險
2021-02-14車禍輕傷保險怎么賠償,賠多少錢
2020-12-14投保人應該履行什么義務
2020-12-23道德危險 MoralHazard
2020-12-19給政府征地要不要繳納土地出讓金
2020-12-21四荒土地轉包年限是多少年
2020-11-23簽訂土地流轉合同需要注意什么
2021-03-08集體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流轉問題的對策有哪些
2021-02-19主張拆遷補償利益有時效要求嗎
2020-12-07拆遷補償款與評估公司該如何確定
2021-03-23空白的安置補償協議可以簽嗎,會有什么風險
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