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合同詐騙的行為人是以簽訂或履行合同的方式騙取他人財物、數額較大,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合同欺詐的當事人均有履行合同的意愿,只是由于客觀原因或其它情況而未能履行或完全履行,因而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次,合同詐騙的行為人與合同欺詐當事人對待合同履行的態度是不同的。前者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通常無履行能力且不實際履行合同義務,或僅履行少量義務,以騙取更多財物;而合同欺詐當事人一般均有一定的履行能力、履行的誠意和積極行為。再次,合同詐騙行為人與合同欺詐當事人對財物的處置不同。前者經常將騙取的財物用于個人生活或非法經營,甚至進行揮霍,致使財物無法追回;后者則一般將財物用于合同約定的事項或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但有時也存在改變用途的情形。
合同欺詐行為往往和合同詐騙罪交織在一起,在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區分和界定:
一看行為人主體資格。如果行為人簽約時的主體就是虛構、假冒的,存在無營業執照、無辦公地點、無資金和貨源等重大不真實情況,基本上可以判定屬于合同詐騙。
二看行為人履行能力或履行擔保。如果行為人在簽約時或合同有效期內有充足的貨源或后備貨源,有可靠的資金來源或擔保,或在合同有效期內具有找到貨源、資金的可能性,或具有承擔違約責任的能力等,應認定行為人具有履約能力。
三看行為人履約誠意和行為。如果行為人簽訂合同后積極為履約作出努力,或經過努力后雖不能大部分或全部履約,但自愿返還已取得的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或愿意承擔違約責任,說明行為人具有履約的誠意和行為。反之,簽約后行為人根本不考慮如何履行合同,或者以履行其中一部分為誘餌,對其余部分不再履行,也不退還已取得的對方當事人的款物,則可判斷其沒有履行合同的誠意和行為。
四看行為人對取得款物的處理。合同當事人取得對方貨款之后,用于正常的生產經營,或用于履行合同所必須的開支,可以認定行為人的欺詐行為還是屬于民事范疇。若取得對方財物后用來償還其他債務或大肆揮霍、進行違法活動,甚至攜款潛逃,根本不履行合同,可以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上述幾個方面不可單獨作為區分的標準,應進行全面考察,綜合判斷,尤其要抓住行為人有無非法占有目的這一重要標準,結合客觀行為和危害后果,才能正確區分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婚前財產如何繼承
2021-02-24規定股票上市申請人公告上市報告文件的法律意義是什么
2021-03-11制毒的犯罪分子會全部被判處死刑嗎
2020-12-19增加注冊資本流程是怎樣的
2021-01-28學生交通事故怎么賠償
2021-01-21法院公告期算在審理里嗎
2021-02-07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否存在未遂狀態
2020-12-29變更勞動合同時可以要求漲工資嗎
2020-11-19婚內協議書需要公證嗎
2021-03-05購房合同糾紛訴訟時效只有兩年嗎
2021-01-13按揭的房產可以贈與未成年兒子嗎
2021-01-12非法侵入住宅罪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0-12-23輕傷取保候審的條件和變更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01競業限制承諾書有效嗎
2021-02-26單位給員工調崗應該怎么做
2021-01-23家里雇傭的保姆虐待孩子能否被訴虐待罪
2020-11-13什么是傷殘鑒定費
2021-03-15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條件有哪些
2021-01-30保險評估人的條件是什么
2020-12-01論保險合同的無效──從世都百貨退保風波說起
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