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刑法上的過失犯罪處罰是怎么規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五條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是過失犯罪。十六條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后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第二百三十三親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在處罰上,因為過失犯罪的主觀惡性比故意犯罪明顯要小,因此刑法對過失犯罪的處罰比對故意犯罪的處罰要輕。過失犯罪,指在過失心理支配之下實施的、根據刑法的規定已經構成犯罪的行為。
二、過失犯罪結果認定標準
(一)這種規定縮小了過失犯罪的外延,使過失犯罪的概念不能涵蓋刑法分則規定的全部過失犯罪。對于以結果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過失犯罪而言,依照行為人對結果的心理態度來認定過失,自然不存在問題。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危險源日益增多,立法中已經出現了過失危險犯和行為犯的規定。如第330條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第332條妨害國境衛生疫罪等。對這類犯罪,其犯罪構成不以結果發生為構成要件,決定犯罪是否成立時也無須考慮結果,是否發生一定結果只是量刑情節而已。由于這種犯罪構成在客觀上不要求危害結果,在主觀上又怎能以行為人對其危險行為的心理態度為標準來認定有無過失。
(二)司法實踐中確定存在著通過考察行為的心理態度來判斷有無過失的情況,立法對此不能不予以反映。例如,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認定窩贓、銷贓嘴規定:只要證明被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是犯罪所得贓物而予以窩藏或者代為銷售的,就可以認定。據此只要行為人應當知道自己實施的是窩藏、銷藏行為,因疏忽大意而未知道,從而實施行為的,即成立犯罪過失。在這里,犯罪過失的構成不以行為人對結果的認識可能性為必要,而是以行為人對行為的認識可能性為已足。
(三)從理論上而言,這種規定反映了結果本位主義的消極刑法思想,我國的過失犯罪產法根基于傳統的過失理論,傳統的過失理論是以結果無價值為否定評價的標準的。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過失對社會造成的損失已經與以往的損失不可同日而語。從保衛社會、預防犯罪的角度來看,在過失行為具有較大危險性的場合,即使不發生實害結果,也應追究行為人的責任,亦即這種行為本身具有可責難性。這也符合行為無價值的思想。
對于過失犯罪行為導致社會危害,如果能夠正確選擇自己的行為,避免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發生,那么一般是不會作為犯罪來進行判決的,但行為人對自己嚴重不負責任的態度支配之下的行為,則應當根據實際造成的犯罪事實承擔刑事責任。
過失犯罪的情形有哪些?
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的區別是什么?
單位犯罪有過失犯罪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征地拆遷補償協議是否需要交印花稅
2021-02-16基層干部沒有依法辦事怎么舉報
2020-12-25老年人無房居住如何處理
2021-03-15國內互聯網金融的法律環境概況
2020-12-15利用區塊鏈信息服務從事違法活動如何處罰
2020-12-09在債權債務轉讓中關于概括轉移有哪些情況
2020-11-11刑事拘留的程序是什么
2021-01-09夫妻共同財產和夫妻個人財產的界定
2021-02-28現在離婚財產怎么分配
2021-01-10先予執行多少天
2021-03-11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該怎么辦過程是怎么做的?
2021-02-16交通事故證據有哪些
2021-01-04競業限制實務中如何界定競爭對手
2021-01-29合同中債權抵銷的要件是什么
2020-12-22違反壽險免責條款會有什么后果
2020-12-31運輸保險合同
2020-12-13如何區分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
2021-02-15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保險合同條款
2020-11-16保險法定受益人具體是指哪些人員
2020-12-19保險公司是否應該賠償車輛停運損失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