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市行政調解工作暫行規定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推動全市行政機關主動、及時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特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行政調解是指行政機關根據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有關政策的規定,對與本機關行政職權有關的、因行政管理而產生的行政爭議,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產生的與本機關行政職權有關的民事糾紛,在被調解雙方自愿的基礎上進行的居間協調。
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政府各部門及依法行使行政職權的其他組織(以下簡稱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過程中開展行政調解工作,適用本規定。
第四條 行政調解的范圍:
(一)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過程中,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因行政管理產生的行政糾紛;
(二)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產生的與行政機關行政管理職能有直接或間接關聯的民事糾紛。
第五條 行政調解工作應當遵守下列原則:
(一)自愿原則。行政調解要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愿,不得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方式或調解結果;
(二)合法原則。行政調解要符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不得侵犯國家利益,不得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三)平等原則。行政調解機關應當充分尊重行政管理相對人自愿、充分、真實地表達自己意愿和訴求的權利,公正、公平的調處爭議糾紛。行政機關在作為被調解一方時,與管理相對人在調解過程中地位平等;
(四)積極主動原則。行政機關應增強行政調解意識,主動排查、化解行政爭議,探索研究化解行政爭議的新機制,主動加強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和信訪調解組織的溝通配合;
(五)誰主管誰負責原則。行政機關對與本機關行政管理職權有關的糾紛負責調解;
(六)中立原則。行政機關不得偏向任何一方,既要兼顧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要說服各方當事人互諒互讓,相互理解;
(七)依法處理原則。對不屬于行政調解范疇的糾紛以及經行政調解不能達成協議的糾紛,行政機關應及時作出處理決定;
(八)便民高效原則。行政機關要便民、高效地化解矛盾糾紛,使各方當事人的矛盾糾紛獲得快捷、簡便、有效、成本低廉的解決。
第六條 經行政機關調解達成的行政調解協議,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行政調解協議。
第七條 在行政調解活動中,糾紛當事人享有下列權利:
(一)自主決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終止調解;
(二)申請有關行政調解人員回避;
(三)表達真實意愿;
(四)自愿達成調解協議;
(五)可委托代理人參加調解。
第八條 在行政調解活動中,糾紛當事人應當承擔下列義務:
(一)如實陳述糾紛事實,不得提供虛假證明材料;
(二)遵守調解規則;
(三)不得加劇糾紛、激化矛盾;
(四)自覺履行調解協議。
第九條 行政機關調解糾紛,應當防止矛盾激化。
第十條 行政機關應當建立行政調解室,確定行政調解協調機構和行政調解人員,并在辦公場所公布調解人員名單和人員基本情況。
第二章? 行政調解的啟動
第十一條 行政機關調解矛盾糾紛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調解對象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
(二)該矛盾糾紛與該機關行政職權有關;
(三)該矛盾糾紛具有可調解性。
第十二條 行政機關應當主動調解矛盾糾紛。行政機關處理矛盾糾紛時應當主動告知當事人有申請行政調解的權利。
第十三條 行政機關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啟動行政調解程序。當事人申請行政調解,可以書面申請,也可以口頭申請;當事人口頭申請行政調解的,行政機關應當制作口頭申請筆錄。
第十四條 行政機關在征得各方當事人的同意后,啟動行政調解程序并及時告知當事人。
行政機關收到行政調解申請后,應當認真審查有關材料,符合條件的,應當在五個工作日內啟動行政調解程序并及時告知申請人。對被申請人不同意行政 調解,或者雖然同意行政調解,但不屬于行政調解范疇的,應當在五個工作日內書面告知申請人解決糾紛的渠道。在未啟動行政調解程序前,矛盾有可能激化的,行 政機關應當及時采取必要的緩解疏導措施。
第十五條 對兩個以上行政機關都收到行政調解申請的,由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辦理;對兩個以上行政機關都有管轄權的,由先收到行政調解申請的行政機關辦理。行政機關對管轄權產生爭議的,由市、縣(市、區)行政調解工作辦公室指定管轄。
第十六條 行政調解程序啟動后,調解人員應當提前將行政調解時間、地點通知當事人。
第三章? 行政調解的進行
第十七條 對重大復雜的爭議案件,行政機關的相關負責人應當主持行政調解;其它爭議案件,由當事人選擇調解人員或行政機關負責人指定調解人員進行行政調解。
第十八條 行政機關調解糾紛,根據需要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專業人員或者其他個人參加,被邀請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予以支持。
第十九條 行政機關調解糾紛,應注意保護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
第二十條 調解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回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與當事人、代理人有近親屬關系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糾紛處理的。
當事人發現調解人員有應當回避情形的,可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其回避;調解人員認為自己不宜調解本糾紛的,應當自行申請回避。
行政機關負責人決定調解人員的回避。
第二十一條 行政調解開始時,調解人員應當宣布行政調解紀律,核對當事人身份,宣布當事人應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宣布行政調解人、記錄人的身份,詢問當事人是否要求回避。
第二十二條 行政調解過程中,當事人應當提出證明事實的證據,并對所提交的證據的真實性負責。調解人員依據各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以及本行政機關在行政調解過程中收集的 證據認定案件事實,找準糾紛的焦點和各方利益的連結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開展耐心、細致的說服疏導工作,促使各方當事人互諒互讓,消除隔閡,引導 當事人達成解決糾紛的行政調解協議。
第二十三條 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調解時,需要當事人所在基層人民調解組織配合的,可以向當事人所在基層人民調解組織發出邀請。當事人所在基層人民調解組織接到行政機關邀請后,應當指派調解員配合行政機關開展調解。
第二十四條 行政調解達成協議的,由各方當事人簽訂行政調解協議書。行政調解協議書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行政調解協議書自各方當事人簽字之日起生效。行政調解協議書一般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各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
(二)糾紛事實、爭議焦點及各方責任;
(三)各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四)履行協議的方式、地點、期限;
(五)當事人簽名、調解人員簽名。
行政調解協議書由各方當事人分別保留一份,行政機關存檔一份。
第二十五條 經行政調解達不成協議的,行政機關應當終止行政調解,并出具終止行政調解通知書。根據案件性質,終止行政調解通知書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尋求相關法律救濟途徑。屬于行政機關職權范圍內的糾紛,行政機關應當依法予以處理。
第二十六條 達成行政調解協議后當事人不履行協議的,當事人可以尋求相關法律救濟途徑。
第二十七條 爭議涉及第三人的,應當通知第三人參加。行政調解結果涉及第三人利益的,應當征得第三人同意。第三人不同意的,終止行政調解。
第二十八條 行政調解應當自啟動之日起30日內終結。遇有特殊情況需延長的,經行政機關負責人同意,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期不得超過10日。法律、法規、規章有明確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九條 行政調解案件要按年、月、日歸檔編號,做到一案一檔。文書順序應為:
(一)行政調解卷宗目錄;
(二)行政調解申請書或口頭申請筆錄;
(三)行政調解告知書;
(四)有關證據材料;
(五)行政調解協議書或行政調解終結材料;
(六)送達回證;
(七)結案報告。
第四章? 獎勵和處罰
第三十條 行政機關應嚴格履行職責,積極化解矛盾糾紛,對行政調解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應予以表彰獎勵。
第三十一條 行政機關無正當理由不受理行政調解申請,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履行調解職責,貽誤糾紛調處時機,造成惡性事件、群體性事件或其他嚴重后果的,由監察部門按有關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二條 法律、法規、規章對行政調解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三條 行政調解工作由各行政機關具體負責,市、縣(市、區)行政調解工作辦公室對行政調解工作進行指導。
第三十四條 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國人民解放軍選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1996-10-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埃及共和國政府文化合作協定的決議府文化合作協定的決議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93)
1993-03-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1993)
1993-10-3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所附的<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誘殺裝置和其他裝置的修正議書>》和《<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附加議定書的決定
1998-08-29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99)
1999-03-15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2004修正)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建筑業安全衛生公約的決定
2001-10-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制定的法律、法令效力問題的決議
1979-11-29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
1979-02-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國務院對職工退休退職辦法進行部分修改和補充的決定
1983-09-02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在河道、航道范圍內開采砂石、砂金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
1990-05-1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已修定]
1992-09-0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務院提出的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的決議
1998-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1-03-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的決定
2001-06-3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
2002-06-29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備案管理辦法(失效)
2001-12-17反分裂國家法
2005-03-14證券交易所風險基金管理暫行辦法(2016修訂)
2016-02-06艾滋病防治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9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的通知
2019-04-17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18)
2018-09-18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
2017-05-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
2013-12-20醫療廢物管理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的意見
1970-01-01國務院關于印發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
2013-07-31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的決定
2013-01-3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