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政發〔2007〕61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事業單位,市屬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駐濱各單位:
《
濱州市城鄉勞動力就業培訓暫行辦法》已經2007年9月12日第79次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濱州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九月二十一日
濱州市城鄉勞動力就業培訓暫行辦法
第一條 為加強對城鄉勞動力培訓工作的組織管理,整合社會各方面培訓資源,建立以培訓促就業長效機制,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城鄉勞動力培訓以城鎮失業人員、農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勞動力為主要對象,以轉移就業前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以提高城鄉勞動力就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統一規劃,分工負責,多渠道開展工作,努力提高城鄉勞動力轉崗就業率,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第三條 本辦法適用于下列人員:城鎮持《再就業優惠證》下崗失業人員;未就業的各類高校畢業生和城鎮其他登記失業人員;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的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和農村零就業家庭勞動力及被征地農民。對城鄉低保戶中有勞動能力的
勞動者優先安排參加各種培訓。
第四條 培訓責任主體為縣(區)、鄉(鎮)政府和辦事處。培訓工作要按計劃進行,年度培訓計劃由各級
勞動保障部門牽頭,協調農業、教育、殘聯、團委、婦聯、工會等相關部門制定,各部門根據職責分工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培訓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組織實施。
第五條 大力加強培訓基地建設,整合社會資源。充分利用技工院校、職業院校、就業訓練中心等各類培訓實體和農廣校、鄉鎮黨校、遠程教育等各類培訓資源,建立市、縣、鄉、村四級培訓基地。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多種類型的培訓機構。各培訓基地可根據有關規定申請“濱州市零就業家庭勞動力培訓基地”、“濱州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
山東省再就業培訓基地”的認定。
第六條 根據城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參訓者愿望,有針對性地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培訓。以實用、實效為原則,長中短相結合,以短期單一專業技能培訓為主;全日制、半日制、節假日培訓相結合,以半日制、節假日培訓為主;定期集中培訓和分散培訓及業余培訓相結合。可采取集中辦班授課、技術講座、技能比賽、觀摩學習、技術咨詢、資料發放、光碟播放、電視教學等多形式、多途徑靈活開展培訓。勞動保障、財政、農業等有關部門對學員進行考試、考核和職業技能鑒定。合格者發給統一印制的《山東省就業訓練結業證書》、《濱州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結業證書》。專業技能達到技術等級標準的,由勞動保障部門技能
鑒定機構頒發相應的職業技術等級證書。
第七條 結合市場需求,以提高培訓者素質和技能為重點,根據不同層次勞動者的技能、年齡和意愿,科學設置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引導性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
引導性培訓對象主要是擬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以定點、定向培訓和自主式、訂單式、項目式培訓為主;創業培訓以提高具有創辦小企業意向人員和小企業主的企業創辦能力、市場經營素質為主。
第八條 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城鄉勞動者就業培訓補貼資金投入力度。主要用于培訓場地租賃、教材、聘請師資、耗材、技能鑒定、必要的教學實訓設備購置和經濟困難農民工的食宿補助等。
第九條 各級政府要通過財政預算安排、被征地農民安置等多種渠道籌集培訓資金。同時要統籌安排,利用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殘疾人就業保障、世界
銀行貸款“青年農民工培訓與就業”等項目,整合各部門資源,發揮培訓的整體效應。要積極開展失業保險基金擴大使用范圍試點,在報經省主管部門同意后,從失業保險基金中按規定比例提取就業資金,支持城鄉勞動力培訓工作。各級政府要籌集被征地農民就業專項資金,用于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前培訓。就業培訓資金要加強監督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凡符合《濱州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魯政發〔2006〕3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強就業工作的意見》(濱政發〔2006〕36號)規定范圍內的資金,從各級安排的就業專項資金中列支,按照《山東省就業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魯財社〔2006〕5號)及相關配套制度管理;凡屬我市自行出臺的就業扶持政策,各級要結合自身財力狀況,制定科學的培訓計劃,從統籌安排的就業援助資金中予以解決。
第十條 對參加技能培訓的城鄉勞動者實行政府補貼制度。對城鎮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及其他登記失業人員參加就業培訓,可按國家及省有關規定執行。對參加就業培訓考試合格的殘疾人,經同級殘聯、勞動保障、財政部門審核,免除全部學費。對農村零就業家庭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后6個月內實現就業的,按照工種技能復雜程度,原則上按每人每次300—600元的標準(特殊技能要求工種最高不超過1000元)給予補貼。在實現就業前墊付培訓補貼確有困難的,由同級財政按一定比例給予適當補助,實現就業后按標準補齊。培訓補貼原則上主要由縣(區)、鄉(鎮、辦)承擔。市級財政根據縣(區)財力狀況和培訓人員數量給予適當補助,具體辦法另行制定。對已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及被征地農民,由受益地政府負責兌現培訓補貼。
第十一條 鼓勵開展創業培訓,實現培訓與就業有機結合。對符合國家再就業優惠政策的人員,經創業培訓后成功創業,并與吸納的失業人員簽訂1年以上期限
勞動合同的,按申請補貼時創造就業崗位個數給予一次性崗位開發補貼,補貼標準為每個崗位500元,對開業6個月以上并安置下崗失業人員3人以上的,經評選可給予一次性獎勵5000至20000元。對從“激情創業”中選拔出的優勝者可一次性最高獎勵5萬元。第十二條 培訓師資以我市大中專院校和技工院校、訓練中心現有教師及在職工人技師為主,特殊專業和門類教師可從現有專業技術人員和科研部門聘請。也可與市外培訓機構或職業學院聯合協作,實現師資共享。
第十三條 培訓基地在開展城鄉勞動力培訓時,要將培訓計劃、大綱、培訓人員名單及時報勞動保障部門備案。勞動保障部門要對每個培訓單位的每個培訓班次進行檢查核實,了解掌握培訓情況及進度,確保培訓質量和實效。市勞動保障、財政部門采取隨機方式,組織有關部門對各培訓機構進行檢查考核,并將培訓實效和實現就業情況作為撥付培訓獎勵資金的依據。對弄虛作假、騙取培訓補貼的,取消其定點培訓機構的資格。
第十四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