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條 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必須同時符合下列條件,才能準予引渡:
(一)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均構成犯罪;
(二)為了提起刑事訴訟而請求引渡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對于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均可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其他更重的刑罰;為了執行刑罰而請求引渡的,在提出引渡請求時,被請求引渡人尚未服完的刑期至少為六個月。
對于引渡請求中符合前款第一項規定的多種犯罪,只要其中有一種犯罪符合前款第二項的規定,就可以對上述各種犯罪準予引渡。
【釋義】 本條是關于準予引渡條件的規定。
一國向另一國提出引渡請求時,被請求國的有關部門,包括司法機關,主要根據本國法律和所簽訂并批準的有關條約關于引渡條件的規定對引渡請求進行審查。對于符合引渡條件的,一般情況下應準予引渡;對于不符合引渡條件的,則拒絕引渡。在訂有引渡條約的國家之間,引渡條件是引渡條約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外,各國的引渡法也都對引渡條件作了具體的規定。我國引渡法除了在總則第三條中規定“引渡合作,不得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外,第二章第二節還專門對引渡條件作了具體規定。人民法院和有關機關在辦理引渡案件時,要對請求國提出的引渡請求是否符合引渡法和引渡條約關于引渡條件等規定進行審查并作出符合引渡條件的裁定或者不引渡的裁定。
本法第二章第二節參考了我國已與部分國家簽訂的引渡條約中的規定和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法律原則,從兩個方面對引渡條件作了規定。一是規定了準予引渡的條件;二是具體列舉了一些拒絕引渡的情形,包括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和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這些規定,既體現了國家主權原則,適應國際斗爭的需要,同時也有利于保護被請求引渡人的合法權益。我國有關部門在辦理引渡案件時,決定準予引渡的犯罪必須符合本法第七條規定的準予引渡的條件,同時不得有本法第八條規定的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對于具有本法第九條規定的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的,有關部門可以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準予引渡。
根據本條規定,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即準予引渡的條件,才能準予引渡。本條對準予引渡的條件共規定了以下兩項內容:
(一)"雙重犯罪”條件,也稱為“雙重犯罪原則”,是指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均構成犯罪,而不能是僅依照一國法律構成犯罪。這是引渡合作的一項重要前提條件。規定“雙重犯罪的原則”,主要是考慮對于依照我國法律也構成犯罪的,我國才可向外國移交被請求引渡人。這一規定,反映了國家之間的司法主權平等關系,同時體現了引渡合作的法制原則。外國向我國提出的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對于我國而言,有時我國具有管轄權,但大部分情況下我國沒有管轄權。因此,這里所說的“雙重犯罪”,并不要求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事實上構成觸犯我國刑法的犯罪,而是指如果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發生在我國,依據我國刑法構成犯罪。比如一個A國公民在B國殺害了一名B國公民后逃到我國,A國和B國都可能向我國提出引渡該人的請求,而我國對該犯罪行為沒有刑事管轄權。但如果同樣的行為發生在我國境內,很顯然這種行為依照我國刑法是構成犯罪的。這種情況就屬于符合“雙重犯罪”原則。需要注意的是,在確定某一犯罪是否構成雙重犯罪時,不受請求國和被請求國法律是否將構成犯罪的行為歸入同一犯罪種類或者使用同一罪名的影響。比如因疏忽大意或者過于自信而造成他人死亡的行為,我國刑法規定為過失殺人罪,而法國刑法則稱為非故意殺人罪;夜間潛入私人住宅盜竊物品的行為,我國刑法規定為盜竊罪,而英國刑法則稱為夜盜罪。這些情況都不影響構成“雙重犯罪”。
(二)刑期標準,是指為了提起刑事訴訟而請求引渡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對于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均可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其他更重的刑罰;為了執行刑罰而請求引渡的,在提出引渡請求時,被請求引渡人尚未服完的刑期至少為六個月。規定這一標準的主要理由是,引渡作為一種國際司法合作,涉及到至少兩個國家的若干主管機關的工作以及一些比較復雜的程序,不僅需要花費相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對于刑期太短的案件,經過復雜的程序進行引渡,實際意義不大;甚至可能會出現被請求引渡人在引渡過程中被采取強制措施的時間超過可能對其判處的刑罰或者實際服刑的期限。為此,各國在規定引渡條件時,一般都規定一定的刑期標準。在引渡實踐中,對于達不到刑期標準的犯罪,是不進行引渡合作的。根據引渡目的的不同,引渡區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對被請求引渡人提起刑事訴訟而進行的,另一種是為了對被請求引渡人執行已判處的刑罰而進行的。本條根據這兩種情況分別規定了刑期標準。對于為了提起刑事訴訟而請求引渡的,在確定是否符合刑期標準時,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雙方的法律,只有依照雙方法律都符合刑期標準,即“可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其他更重的刑罰”的,才能準予引渡。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可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其他更重的刑罰”,是指根據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的犯罪性質、情節或者后果可能被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根據本法第十一條和第十二條的規定,請求國向我國提出引渡請求時,在請求書中應當載明犯罪事實,包括犯罪的時間、地點、行為、結果等。同時,還應當提供必要的犯罪證據或者證據材料。在實踐中,對于我國刑法對某種犯罪規定的最低刑輕于一年有期徒刑的,人民法院在審查引渡請求時,要依照我國刑法的規定,根據請求國提供的犯罪事實及有關的犯罪證據或者證據材料對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可能判處的刑罰作出判斷。根據本法第十二條的規定,請求國向我國提出引渡請求時,對于為了執行刑罰而請求引渡的,應當附有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或者裁定書的副本,對于已經執行部分刑罰的,還應當附有已經執行刑期的證明。根據上述材料,不論被請求引渡人是否已被實際執行刑罰,只要在提出引渡請求時尚未服完的刑期為六個月以上,就符合本條規定的刑期標準。
根據本條第一款的規定,“雙重犯罪”條件和刑期標準兩項條件必須同時符合,才能準予引渡。如果引渡請求只具備一項條件或者兩項條件都不具備,則不得準予引渡。同時本條第二款規定了一種例外情況,即對于引渡請求涉及多種犯罪的,對于引渡請求中符合前款第一項規定的多種犯罪,只要其中有一種犯罪符合前款第二項的規定,就可以對上述各種犯罪準予引渡。也就是說,當一項引渡請求涉及數項犯罪時,并不要求所有的犯罪都必須符合刑期標準,只要其中有一種犯罪符合刑期標準,對于其他不符合刑期標準的輕微犯罪也可以準予引渡。比如某人因犯殺人罪和盜竊罪被請求引渡,這兩項犯罪依照我國和請求國法律均構成犯罪,其中殺人罪依照我國刑法和請求國法律均可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而盜竊罪根據其犯罪情節,依照請求國法律只可能被判處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盜竊罪不符合刑期標準,但可以對殺人罪和盜竊罪決定同時準予引渡。這樣規定主要是考慮,規定刑期標準是因為對輕微犯罪進行復雜的引渡程序沒有意義,但如果引渡請求中涉及符合刑期標準的比較嚴重的犯罪,在決定對該犯罪準予引渡的同時,對于其他輕微的犯罪附帶性地準予引渡,有利于打擊犯罪,也不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2015年修正)
2015-04-24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決定
2005-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1993-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
1999-06-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0-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的決定
2006-02-28城市道路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基本農田保護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稽查條例 (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
2013-12-11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
2013-11-12國務院關于同意建立全國農民合作社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復
2013-07-24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
2007-04-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繼續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的通知
2013-02-2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對口幫扶貴州工作的指導意見
2013-02-04國務院關于印發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2012-10-08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知識產權局等部門關于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
2012-04-28國務院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
2011-03-1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2010-07-16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殘聯等部門和單位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
2010-03-10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的決定
2010-01-09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
2009-05-11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范設立與運作指導意見的通知
2008-10-1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及周邊建筑安全管理的通知
2008-10-15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
2008-06-07國務院關于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的通知(2008年)
2008-03-21國務院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 /
2007-07-30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
2007-07-2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
200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