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瘧疾防治工作的成績與現狀
全國各地認真執行《1983-1985年全國瘧疾防治規劃》,開展了大規模的瘧疾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1985年全國瘧疾發病人數由1981年的305.9萬減少到56.3萬,4年內發病率每年平均遞減34.98%。有2,120個縣(市)、7.47億人口的地區,發病率已在萬分之1以下;發病率在萬分之1到1‰的有355個縣(市),1.93億人口地區。其中一部分縣(市)經過考核,有21個和87個縣(市)分別達到了部分控制瘧疾和基本消滅瘧疾的標準。蘇、豫、皖3省惡性瘧分布范圍基本查清,南方各省、自治區惡性瘧病例數有所減少。有3.45億人口地區開展了發熱病人瘧原蟲檢查。
瘧疾是一種傳播快、易反復、危害大的疾病,雖然從全國范圍來說,流行程度明顯降低,但是大部分地區的流行因素尚無根本改變,部分地區發病率還較高。1985年全國尚有191個縣(市),1億人口地區發病率在1‰以上,其中29個縣(市)、1,500萬人口地區發病率超過1%。江淮地區和江漢平原仍是我國的主要瘧區,蘇、豫、皖、鄂4省發病人數約占全國發病總數的70%,而且疫情不穩定。
海南島山區,
云南南部、西南部邊境,
廣西和
貴州部分山區,
四川盆地西南部,
湖南西北部山區和
江西鄱陽湖周圍地區發病率仍較高。
廣東(海南島)、云南、廣西、貴州、
江蘇、
安徽、
河南7省、自治區的局部地區還有惡性瘧流行,而且對氯喹有不同程度的抗藥性。隨著發病率的下降,部分地區對瘧防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反復性認識不足,有些防治條件得不到保證;加之,基層衛生組織不健全,措施不易落實,流動人口增加造成瘧疾擴散,所以發病率回升,局部地區出現暴發流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瘧防工作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二、防治要求和指標
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瘧疾防治工作總的要求:進一步降低發病率,防止局部暴發流行,縮小惡性瘧流行范圍,擴大基本消滅瘧疾的區域,爭取有一些縣(市)達到消滅瘧疾的標準。
具體指標:五年內發病率每年平均遞減10%左右,到1990年全國發病人數控制在40萬以內。與1985年相比,到1990年發病率超過1%的縣數力爭減少1/2,發病率在1‰至1%的縣數減少1/3,發病率在萬分之1至1‰的縣數減少1/4,1985年發病率在萬分之1以下的縣有4/5達到基本消滅瘧疾標準,其中有一些縣實現消滅瘧疾。
中原地區要重點抓好江淮地區、江漢平原的防治工作,繼續降低發病率;
山東力爭全省達到基本消滅瘧疾;江蘇、安徽、河南3省努力實現基本消滅惡性瘧。
南部地區的四川、云南、廣東、江西等地要加強防治工作,目前發病率在1‰以上的縣(市),到1990年爭取有1/2的縣(市)達到控制瘧疾的標準。貴州、廣西努力實現消滅惡性瘧;云南和廣東海南島要降低惡性瘧發病率,防止抗氯喹惡性瘧的擴散。
瘧疾已得到有效控制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努力實現基本消滅瘧疾,爭取有部分縣(市)達到消滅瘧疾。
三、防治措施
(一)技術措施
繼續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防治原則。在中華按蚊為媒介的瘧區,采取以控制傳染源為主和加強防蚊滅蚊的綜合措施;在微小按蚊、雷氏按蚊嗜人亞種和大劣按蚊為主要媒介的瘧區,采取以室內殺蟲劑滯留噴灑滅蚊為主,結合控制傳染源的綜合措施;發病率在萬分之1以下的地區,采取流動人口管理和疫點處理為主的瘧疾監測措施。
要嚴格執行衛生部發布的《瘧疾防治管理辦法》,做到及時發現病人,及時根治,按時上報,登記有冊。瘧區各級醫療衛生單位,都要把發熱病人瘧原蟲鏡檢工作列為常規。
各地都要結合愛國衛生運動和新農村建設,搞好環境改造,綜合治理,減少蚊蟲孳生地,改善住房衛生條件,改變露宿習慣,合理使用蚊帳,減少人蚊接觸。
瘧區的各省、自治區應在有代表性的地區建立瘧疾監測站,密切監視瘧疾流行趨勢。在疫情還不穩定的地區和瘧區內的大型建設工地等人口流動頻繁地區,要切實執行衛生部、公安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水利電力部、農牧漁業部聯合發布的《流動人口瘧疾管理暫行辦法》,防止瘧疾的輸入和擴散,嚴防瘧疾暴發流行。
(二)組織措施
瘧疾防治是當前防病治病的主要任務之一,建議瘧區的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繼續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把瘧疾作為重點防治的疾病,列入議事日程。經常檢查防治計劃執行情況,解決實際問題。要保證必要的抗瘧經費(包括購買抗瘧藥品、殺蟲劑和噴霧器,培訓專業人員,建立鏡檢站、監測站的經費和勞務補助費等),科研經費和藥品器材的供應。要加強對基層衛生組織的管理,合理解決鄉村醫生承擔瘧防等防疫工作的勞務報酬。
瘧區的各級衛生防疫機構要穩定現有的瘧防專業隊伍,并有計劃地充實和加強。衛生部、省、地(市)、縣要層層舉辦不同類型的培訓班,以提高業務水平。
瘧區的各級衛生防疫部門和鄉(區)的衛生院都要認真落實各項瘧防措施,要充分發揮基層衛生組織在瘧防工作中的作用。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應繼續加強對全國瘧疾研究和防治工作的指導。
要繼續搞好瘧疾聯防,協調抗瘧措施,相互檢查,交流經驗,推動瘧防工作深入發展。
要利用各種形式宣傳防治瘧疾的重要性,普及瘧防知識,使滅瘧工作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防治瘧疾是一項社會性工作,需要各行各業的密切配合。衛生部門要主動與農業、水利、化工、商業、宣傳、公安、教育、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聯系與協作,共同搞好瘧防工作。
四、科學研究和試點
要鞏固瘧防成果,取得新的成績,必須重視科學研究,解決防治工作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全國瘧疾防治科研咨詢組織應組織全國有關科研單位、醫藥院校、衛生防疫站和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著重開展應用研究并適當進行一些相應的基礎理論研究。
瘧區各省、自治區要組織力量,積極承擔全國的重點科研項目,并根據本地區存在的問題選定課題進行研究。有關部門應將這些課題列入當地的科研計劃,在人員、經費和設備等方面給予積極的支持,科研成果要及時鑒定和推廣。
繼續加強瘧疾防治試點研究,總結試驗,以點帶面,推動瘧防工作的深入發展。
當前防治研究的重點:不同瘧區防治對策的研究;抗藥性惡性瘧防治措施的研究;間日瘧及其根治藥物的研究;滅瘧后期瘧疾管理與監測方法的研究;主要媒介的生態、傳瘧作用和防治方法的研究;血清流行病學的應用研究。
經過30多年的反復斗爭,我國瘧防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績,目前瘧疾發病率已降低到建國以來的最低水平。完成《全國瘧疾防治規劃(1986年-1990年》,對鞏固成果,進一步降低發病率,爭取在本世紀末全國控制和基本消滅瘧疾,具有重要的意義。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部門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努力實現規劃中提出的各項要求和指標;分期分批對已達到控制、基本消滅和消滅瘧疾標準的縣(市)進行考核、衛生部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