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消滅脊髓灰質炎工作要求,我國于1991年建立了急性弛緩性麻痹(AFP)病例監測系統,1993年該系統規范了AFP病例個案調查表等監測表格,這對于加強AFP病例資料管理,指導消滅脊髓灰質炎策略與措施的制訂與落實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也為今后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隨著監測工作質量的不斷提高,根據WHO要求,我國對AFP病例的分類已由過去的臨床病例分類標準改為現在的病毒學分類標準,原有AFP病例個案調查表及隨訪表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目前工作要求。為此,我司組織WHO等國際組織及國內專家,根據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需求資料要求,對原AFP病例個案調查表與隨訪表進行了修訂(詳見附件),現下發各省,從1999年1月1日起開始啟用。
請各地加強對各級有關人員的培訓工作和資料管理,提高監測工作質量,保證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工作順利進行。
附件1:修改AFP病例監測表格的說明
1.原監測表格不適應當前AFP病例監測的需要
鑒于消滅脊髓灰質炎形勢的發展,我國已在1996年實行了以病毒學為基礎的分類標準,而早在1993年根據臨床分類標準制定的AFP病例個案調查表(以下簡稱舊個案表)及隨訪表(以下簡稱舊隨訪表)已無法適應當前病毒學分類標準的實際需要,以舊個案表建立的數據庫進行病例統計、分析過程中,無法精確、完整地反映現階段使用的以病毒學為基礎的分類標準的基本思路,給監測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衛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在廣泛征求國內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AFP病例監測中所使用的表格進行了修改,并對相應的數據庫結構進行了調整,以滿足當前AFP監測工作的需要。
2.簡化調查表內容和數據庫結構
本次調查表的修改和數據庫結構調整的原則:簡潔、完整,保持原數據庫的基本結構;刪除不必要的調查內容,增加必要的調查項目;個案數據庫與省級實驗室數據庫合并;舊調查項目名稱、計算機代碼不變。由于舊個案表中大多數信息當前依然適用,且其計算機編碼已為大多數各級脊灰監測人員所熟知,所以修改后的表格內容和計算機編碼保持不變。新增加的調查內容按新的編碼原則進行編碼。在舊的數據庫結構中,AFP病例個案和省級實驗室數據庫為獨立的兩個數據庫,數據庫中變量重復,增加計算機錄入的時間及工作量,而且極容易造成邏輯錯誤,以至于數據庫中的內容出現矛盾。在本次修改中將上述兩個數據庫合并,即所有AFP病例的臨床、流行病學和病毒學的監測內容都集中在一個數據庫中,簡化了工作。
3.為實驗室與流行病學監測資料的一致性打下了基礎
修改后的AFP病例監測表格和數據庫結構為實驗室監測資料實行計算機化管理提供了方便,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流行病學與病毒學工作人員要緊密配合,保證監測資料的完整、準確,同時要進一步提高監測資料的利用率。
附件2:急性弛緩性麻痹病例個案調查表(略)
急性弛緩性麻痹病例個案調查表填表說明
修改后的急性弛緩性麻痹病例個案調查表(簡稱個案表)由調查記錄部分(左欄、中欄)和計算機編碼部分(右欄)組成。調查記錄部分除特別注明的項目外均采用畫圈的形式,由調查人員填寫。編碼部分由省級負責監測工作的人員根據文字記錄的資料完成,主要用于計算機輸入和分析。
個案表共有8大項內容,有些項目與“急性弛緩性麻痹病例麻痹60天后隨訪調查表”(簡稱隨訪表)中的內容相同,例如:“1.編號”、“2.基本情況”等均與個案表相同。在工作中這兩份表格要認真填寫,保持一致。
新個案表中,保留項目均采用舊個案表的變量名,如麻痹出現日期仍沿用變量名“T3R”;新增加的項目,在原變量順序排列符號后加“N”,按先后順序排列N1、N2,……,如3天內注射史T3N1,肢體感覺障礙為T3N2.
1.編號
a.病例編號:增加至11位數,第1-6位為縣級國標碼,7、8位表示AFP病例發病年份(新增加的代碼),9-11位為縣級單位的病例順序編號。將編碼依次填寫在相應欄內。所有國標碼應根據1994年發行的國標碼手冊填寫。如:北京市西城區1998年發生的第一例AFP病例,其病例編號為:11010298001,其中前6位是該區的國標碼110102,98為病例發生的年代,9-11位表示該區的病例編號,001表示第一例病例。〔編號在數據庫中非常重要,省級衛生防疫站要核對病例編號。〕
b.調查日期:填寫公歷時間;時間不詳,則填寫“99/99/99”,下同。
c.調查單位:如果幾個單位同時參加調查,按最高一級單位填寫,例如地級與縣級衛生防疫站同時參加調查,則在地級站的編碼上畫圈。
d.調查人姓名:填寫主要調查者姓名。
2.基本情況
a.病人姓名:填寫在相應欄內。
b.性別:根據患者性別圈劃相應數碼。
c.民族:填寫患者本人的民族。計算機應錄入對應民族編碼(注:同1994年印發的脊髓灰質炎監測手冊)。“99”代表不詳。
d.出生日期:必須填寫公歷年、月、日填寫。
e.如無出生日期或出生日期不詳,則按麻痹發生時的實足年齡進行估算、填寫,如患者為15月齡且1998年8月1日發病,則年齡欄填寫1歲3個月,出生日期欄填寫估計出生日期:1997年5月1日。
f.居住狀況:按表上具體情況填寫,“9”為不詳。
g.病人詳細住址:需詳細填寫,包括門牌號(便于隨訪查找)。
h.家長姓名:填寫患者父親或母親的姓名。
i.家長工作單位:填寫患者父親或母親的工作單位
j.家長電話號碼:填寫在相應欄內。
k.病例報告單位級別:指患者麻痹后,進行報告的單位的級別。
l.病例報告單位名稱:按實際報告單位填寫。
m.病例報告日期:填寫公歷年、月、日。
3.臨床癥狀和體征
a-d.麻痹前出現的癥狀要根據患者或其看護人提供的病史判斷、填寫。
e.3天內注射史:指患者麻痹出現前3天內臀部注射史。
f.麻痹出現日期:由家長或醫生提供。注意麻痹日期,是指發生“麻痹”的日期,而不是出現其他體征的日期(例如:腹瀉或肌肉痛等;也不是自住院開始的日期)。
g-j.項記錄肢體麻痹部位及麻痹程度:根據臨床醫生的檢查肌力分級結果,圈劃相應的數碼。第“3、g”項中,不詳“9”。
h-j.項中,1-6項指標與第“3、g”“左上肢”項的編碼相同,僅需在相應項目中圈劃相應數據。如右上肢不能運動,則“3.h”項中圈劃數字“1”。
k.呼吸困難:根據臨床檢查判斷呼吸困難的嚴重程度,并在相應分級中圈劃相應數碼。
l-o.項記錄肢體感覺障礙、大小便失禁、巴彬斯基氏反射和踝陣攣:根據神經學檢查結果填寫。
p.深部腱反射:根據檢查結果判斷,消失、減弱、正常或亢進。“9”為不能判斷。
q.最初麻痹時伴有發熱:指麻痹前后發熱(體溫升高在37℃以上)。若出現麻痹伴有發熱,圈劃“1”(是);如果未伴有發熱,圈劃“2”(無);不詳,圈劃“9”。
4.麻痹后就診情況
a-c.麻痹后就診的一般情況:根據就診的具體情況,圈劃就診次數、填寫本次就診時間及圈劃診斷結果的相應數碼。
d.麻痹后第一次就診:
(1)就診單位:要求填寫就診單位的級別。第一次如在“村衛生所”就診,圈劃“1”,余類同。
(2)就診日期:同前的日期填寫方法;若不詳,填寫“99/99/99”。
(3)診斷結果:根據AFP的標準定義判斷是否是AFP病例,圈劃相應的數碼。
(4)是否報告:是否按照AFP監測要求進行報告,圈劃相應的數碼。
e.麻痹后第一次到縣及縣級以上級醫院就診情況:
(1)就診日期:同前的日期填寫方法;若不詳,填寫“99/99/99”。
(2)診斷結果:根據AFP的標準定義判斷是否是AFP病例,圈劃相應的數碼。
(3)是否報告:是否按照AFP監測要求進行報告,圈劃相應的數碼。
f.如住院治療:
(1)醫院類別:圈劃歷次所住的、最高的一級醫院。
(2)醫院名稱:填寫歷次所住的最高一級醫院名稱。
(3)病案編號:填寫歷次所住的最高一級醫院的病案編號。
5.初步調查結果
該初步調查結果是在調查者接到本次AFP病例的報告后親自查看病人后(縣級及縣級以上衛生防疫站調查員和縣及縣以上醫院臨床醫生合作)才能作出結論。急性弛緩性麻痹(AFP)定義為所有15歲以下出現急性弛緩性麻痹病例。包括格林巴利綜合癥、橫斷性脊髓炎等和任何年齡組的疑似脊灰病例。
a.是否是AFP病例:“是”,即AFP病例:“否”,即為非AFP病例。
(1)如是(AFP病例):請按列出的病名圈劃:“其他(請注明)”要求詳細填寫病名。
(2)如否(非“AFP”病例):請按列出的病名圈劃:“其他(請注明)”要求詳細填寫病名。
〔外傷:有明確的外傷史,麻痹只限于受傷的同一肢體。〕
〔因肌肉疼痛不能行走:兒童沒有麻痹,但不能行走,幾天后即恢復,則表明是因肌肉疼痛而引起的癥狀。〕
〔痙攣性麻痹:通常是由腦或上運動神經元損傷造成的。脊灰病例不能引起這樣的癥狀。〕
〔骨關節病:一般骨關節病,肢體活動將因疼痛受限,而下端肌肉是正常的。可詢問患兒近期是否患過該種疾病。〕
此結果是在病例初步調查后完成的,不包括出現麻痹后60天隨訪結果或病毒分離結果等資料。
6.免疫史
a.累積服脊灰疫苗次數:應包括常規免疫和強化免疫中任何一次服苗,應為發病前服苗總次數。免疫史應注意是否屬實,如有理由懷疑記錄或回答有誤,應進行核查并將正確的情況填寫在調查表上。
b.服苗依據:有接種證則以證為準,無證以接種卡為準,無證無卡以詢問為準,然后根據判斷結果圈劃“1”、“2”或“3”。
c.最近一次服苗:主要是為了(1)了解最后一次服苗是否有效和與麻痹發生的間隔天數;(2)是否有麻痹后、采便前的服苗,這樣會干擾實驗室的結果,應予避免。
(1)日期:不詳請填寫“99/99/99”;
(2)服苗形式:按服苗形式圈劃相應數碼。
d.未全程免疫的主要原因:如病例未完成全程免疫(指服苗三次及三次以上),則根據實際情況圈劃一項主要原因;如為其他原因,請詳細注明。例如:流動人口、超生兒童等。
7.實驗室資料
實驗室資料由縣級采集糞便標本者和省級脊灰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填寫,按照省級衛生防疫站規定由專人負責錄入計算機。各省級脊灰實驗室數據要實行計算機管理,實驗數據要及時填寫調查表和錄入計算機。錄入計算機的數據要與實驗室的結果保持一致。
a.第一份糞便標本(1-3項由縣級衛生防疫站填寫;4-17項由省級實驗室填寫)
(1)采集日期:填寫年、月、日,如有采便記錄,但日期不詳,則于年月日欄內填寫“99/99/99”。
(2)采集人姓名:
(3)采集人單位:
(4)省級實驗室收到糞便日期:同前。
(5)標本是否帶冰運送:標本盒內如有未融化的冰,圈劃“1”;如盒內無冰,則圈劃“2”。
(6)標本狀況:“好”表示標本在運輸途中保存完好,容器無破漏:“差”表示標本在運輸途中保存不好或變質發酵,或容器破漏。
(7)標本量:填寫實際重量(克)或估計值。
(8)是否進行病毒分離:如果進行了病毒分離,圈劃“1”;如未采集便標本或未進行標本的病毒分離,圈劃“2”;且后續各單元不填寫;
(9)標本接種日期:同前;
(10)是否進行脊灰病毒分型:如開展了分型工作圈劃“1”,否則,圈劃“2”。
(11-14)項記錄分型結果:
如只分離到Ⅰ型脊灰病毒,則在Ⅰ型病毒后,圈劃“1”;同時,在Ⅱ型、Ⅲ型病毒后及其他腸道病毒后圈劃“2”;如分離到Ⅱ型病毒,則在Ⅱ型病毒后圈劃“1”,余類推。
如為Ⅰ型與Ⅲ型的混合,則分別在Ⅰ型和Ⅲ型欄后圈劃“1”,在Ⅱ型病毒及腸道病毒后圈劃“2”。余類推。
如未分離到病毒,則在Ⅰ、Ⅱ、Ⅲ型病毒和其他腸道病毒后均圈劃“2”。
如未進行病毒分離,暫時空缺,待實驗結果出來后再補填。
(15)檢驗結果報告日期:指省級脊灰實驗室向省站脊灰監測組報告實驗結果日期。
(16)國家實驗室收到分離物日期:應按國家實驗室收到分離物標本的時間填寫,即省級實驗室送達時間。
(17)收到國家脊灰實驗室結果日期:省級脊灰實驗室收到國家脊灰實驗室報告鑒定結果日期,填寫方法同前。
b.第二份糞便標本:各項內容填寫與“7
a“第一份糞便標本各對應項相同。
c.國家實驗室鑒定結果:
(1)毒株性質:填寫方法同“(7a中11)-(14)項”。
(2)國家實驗室鑒定報告日期:同前。
8.最后診斷及分類(由省級衛生防疫站填寫)
各省級AFP專家診斷小組要按照衛生部的要求審查病例資料、訪視檢查病例,同時結合流行病學、病毒學監測以及隨訪資料對AFP病例進行最后診斷和分類。根據以病毒學為基礎的病例分類標準,對所有AFP病例做出以下四項分類:
脊灰確診病例:凡AFP病例糞便標本中分離到脊灰野病毒,即為脊灰確診病例;
脊灰排除病例:凡有明確排除依據的,則可根據“(8b中的1)、(2)項”中的一項,即可確定為脊灰排除病例;
臨床符合病例:可根據“(8a中的1)-(5)項”綜合判斷。如果其中第(1)項和第(5)項,以及第(2)、(3)、(4)項中的任何一項為“是”,則可確定為臨床符合病例;
(1)-(5)項要根據要求選擇答案;
待定:尚不能分類的報告AFP病例。
a.如為臨床符合病例,依據:按照調查表所列出的五項內容逐個填寫。
b.如為脊灰排除病例,依據:按照調查表所列出的二項內容選擇一項填寫。
c.如為脊灰確診病例,依據:按照調查表所列出的四項內容選擇一項填寫。
說明:1)本土野毒病例:在一個地區內發生與傳入病例無關,或有流行病學
聯系但發生在第二代的病例及以后的病例。凡不能證明為傳入傳播的病例,均為本土病例。
(2)輸入野毒病例:有證據證明在境外已經感染,癥狀出現在進入該地后最長
潛伏期以內,而又與當地病例無流行病學聯系的病例,或發生的首例野毒病例,經實驗證明其野毒株為境外傳入。
(3)輸入野毒再傳病例:是指由傳入病例引起的第二代以后的病例。
待定:無法歸如以上三種病例的脊灰確診病例。〕
9.臨床診斷:對AFP病例作出臨床診斷,填寫主要疾病名稱。若為其他診
斷,在5)項中注明。此項的目的是對AFP病例進行臨床分類。
附件3
急性弛緩性麻痹病例麻痹60天后隨訪表
急性弛緩性麻痹病例麻痹60天后隨訪表填表說明
表 號:衛統51 表-2
制表機關:衛生部
備案機關:國家統計局
備案文號:(98)衛
1.編號
a.病例編號 _________ T1A□□□□□
□□□□□□
2.基本情況
a.病人姓名 ______
b.性別 1.男 2.女 T2B □
c.出生日期 __年__月__日 T2D □□
/□□/□□
d.病人詳細住址 _________
9.麻痹60天后隨訪
a.是否進行病例隨訪 1.是 2.否 T10A □
b.隨訪單位 1.縣級2.地區級3.省級 T10B □
c.隨訪日期 __年__月__日 T10C □□
/□□/□□
d.隨訪人姓名 _________
e.病例死亡 1.是 2.否 T10E □
f.病例失訪 1.是 2.否 T10N1 □
g.是否殘留麻痹, 1.是 2.否 T10G □
麻痹部位:
h.左上肢: 1.不能運動 2.輕微運動 T10G1 □
3.能水平運動 4.能垂直運動
5.能抵抗外力運動 6.正常運動
i.右上肢 1、2、3、4、5、6
(與9h左上肢編碼相同) T10G2 □
j.左下肢 1、2、3、4、5、6
(與9h左上肢編碼相同) T10G3 □
k.右下肢 1、2、3、4、5、6
(與9h左上肢編碼相同) T10G4 □
l.肢體感覺障礙 1.有 2.無 3.不知道 T10N2 □
部位(請注明): _________
m.如有大小便失禁,持續時間 ____天 T10N3 □
n.巴彬斯基氏反射 1.有 2.無 9.不能判斷 T10H
□
o.踝陣攣 1.有 2.無 9.不能判斷 T10N4 □
p.肌肉萎縮 1.有 2.無 9.不能判斷 T10N5 □
部位(請注明) _________
q.深部腱反射異常 1.是 2.否 9.不能判斷 T10N
6 □
如果異常
跟腱 1.消失2.減弱3.正常4.亢進 T10N7 □
9.不詳
膝 1.消失2.減弱3.正常4.亢進 T10N8 □
9.不詳
肱二頭肌 1.消失2.減弱3.正常4.亢進 T10N9 □
9.不詳
r.行走能力 1.不能行走2.協助下行走3.不需
協助,但跛行4.未到行走年齡,不
能判斷5.正常行走9.不詳 T10K □
s.檢查醫師 1.防疫站醫師2.兒科醫師3.神
經科醫師
4.其他(請注明) T10L □
t.隨訪表送達省站時間 __年__月__日 T10M □
隨訪表是個案表的一部分,是由個案表的“1.編號,2.基本情況”和本表的“9”兩部分組成,即本表是個案表的第9部分。在完成病例調查后,填寫個案表,隨訪表則保留在縣級衛生防疫站,在進行60天隨訪時填寫本表,并于75天內寄送到省級衛生防疫站后,由計劃免疫科的工作人員將個案表和隨訪表裝訂在一起,形成一份完整的調查表。
1、2.兩項的填寫方法同個案調查表對應項目,其內容要保持一致。
9.麻痹60天后隨訪
a.是否進行病例隨訪:如進行隨訪圈劃“1”;否則圈劃“2”。
b.隨訪單位:選擇填寫;如果有幾個隨訪單位,則填寫最高一級單位。
c.隨訪日期:同前。
d.隨訪人姓名:填寫主要隨訪人姓名。
e.病例死亡:隨訪發現病例死亡圈劃“1”;否則圈劃“2”。
f.病例失訪:隨訪發現病例失訪圈劃“1”;否則圈劃“2”。
g.是否殘留麻痹:隨訪發現病例有殘留麻痹圈劃“1”;否則圈劃“2”。
麻痹部位:(要經過神經學檢查后確定殘留麻痹的部位,并與最初的麻痹部位進行比較,做出綜合判斷
h-k.記錄四肢殘留麻痹情況,并對肢體肌力進行判斷,圈劃出數碼選項。同個案表“3g-j”。
l.肢體感覺障礙:有肢體感覺障礙圈劃“1”;否則圈劃“2”;請注明部位。
m.如有大小便失禁,持續時間:以天計算。
n.巴彬斯基氏反射:陽性記錄為“有”,陰性記錄為“無”,無法判斷記錄“9”。
o.踝陣攣:陽性記錄為“有”,陰性記錄為“無”,無法判斷記錄“9”。
p.肌肉萎縮:有肌肉萎縮圈劃“1”;否則圈劃“2”,無法判斷記錄“9”。并記錄萎縮的部位。
q.深部腱反射異常:陽性記錄為“有”,陰性記錄為“無”,無法判斷記錄“9”。如果異常:確定跟腱、膝或肱二頭肌三處反射異常情況,并將檢查結果填入調查表。
r.行走能力:按照所列出的六種行走情況的判斷標準,根據檢查結果,選擇合適的選項填寫。不能行走是指:會行走,但因生病而不能行走;未到行走年齡,不能判斷;是指不到行走年齡,不會走路,因此不能判斷行走情況。
s.檢查醫生:按調查隨訪表列出的選項填寫。
t.隨訪表送達省站時間:此項由省級衛生防疫站在收到隨訪表后填寫。(監測工作要求隨訪表要在麻痹出現后75天內送達省級衛生防疫站。各地要盡快組織60天后的預防工作,并及時寄出隨訪表。)
AFP監測系統數據通訊與信息反饋
各省級衛生防疫站收到個案表、隨訪表后要驗收并及時錄入計算機,形成以省為單位的數據庫,該數據庫每月12-14日利用電子信箱報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每月全國脊灰監測結果由衛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主辦的《消滅脊髓灰質炎簡報》向全國公布。
主動監測及零病例報告按原方案進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的決定(2014)
2014-06-27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決定
2013-03-1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議事規則》的決定
2009-04-24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
2008-08-29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2007-03-16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2007-03-1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1954)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鄭耀棠等32名全國人大代表所提議案的決定
1994-08-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領事協定》的決定
2000-07-08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00修正)
2000-08-2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2001修正)
2001-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2001修正)
2001-10-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的決定
2006-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國性法律的決定
2005-10-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
2000-04-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克蘭引渡條約》的決定
1998-12-10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
1981-06-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鄉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時間的決定
1983-09-02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于推遲審議憲法修改草案的決議
1981-12-1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1999-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人選的產生辦法
1999-01-16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
2005-12-29毒品違法犯罪舉報獎勵辦法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
2013-11-11國務院關于修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決定
2013-01-30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務院工作規則》的通知
2013-03-2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的意見》任務分工的通知
2011-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