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人民銀行
合肥中心支行《關于銀行業支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發展的意見》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關于銀行業支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發展的意見
為充分發揮銀行業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服務與支持作用,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金融要素資源集聚
(一)完善金融組織服務體系。加快示范區金融機構設立,盡快實現國有商業銀行縣域全覆蓋、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廣覆蓋、政策性銀行及外資銀行區域早覆蓋。推進示范區金融網點布局,優先保證產業承接集中區金融服務覆蓋。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元化、開放型的金融機構體系。
(二)加強金融資源配置傾斜。對重大建設項目,申請總行直貸、系統
銀團貸款或單列規模。加強與投資銀行、基金公司的溝通協作,著力構建承接產業轉移投融資平臺。
(三)強化貨幣政策工具引導。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加大對示范區的信貸投入。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和支持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優先增設再貼現轉授權窗口,積極運用
再貸款、再貼現工具提供資金支持。
二、優先支持重大關鍵領域
(四)突出信貸支持重點。按照規劃實施時序進度,優先支持示范區交通、水利、能源、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重點支持示范區裝備制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六大產業發展,突出支持產業承接集中區發展壯大。加大對環保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等方面的信貸支持,促進示范區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
(五)主動強化配套服務。加強與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門的溝通聯系,優先保證符合項目開工和建設條件的重大投資項目配套信貸資金及時落實到位。提前介入符合規劃導向和產業政策的新開工項目,提高金融服務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全面性。積極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創新對接形式,提高對接效率。
(六)創新金融扶弱功能。進一步推動建立中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完善信貸管理制度,調整信貸投向,加大對有市場、有技術、有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推動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實施縣域新增存款主要用于當地
發放貸款,深入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促進示范區現代農業發展。
三、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七)優化信貸服務流程。適度擴大示范區分支機構的信貸審批權限,適時設立專營服務承接產業轉移的信貸審批機構,減少逐級審批環節。加強對示范區分支機構的業務指導,開辟重大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切實提高決策服務效率。創新評級授信手段,建立產業轉移的評級授信模型,針對產業轉移的發展周期、發展前景和風險預期,制訂、細化不同的信貸準入政策和風險控制措施。
(八)豐富金融服務產品。加大基礎金融產品創新,鼓勵金融機構針對不同類型、規模企業,開發適合示范區企業特點和產業轉移需要的金融產品,積極探索集體土地(林木)使用權以及股權、知識產權、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加快推進
并購貸款、供應鏈融資等新型業務發展,嘗試開展信貸資產轉讓、外匯衍生產品等證券化業務。
(九)拓展金融服務方式。要將“融資”和“融智”結合起來,為示范區實體經濟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的一攬子金融解決方案,為企業債券融資、股權融資、產業投資基金、創業風險投資、信托融資以及產權交易融資提供廣泛的金融中介服務。
(十)積極開展同業合作。增強合作意識,增進與證券、保險以及金融租賃、信托投資等非銀行同業的戰略合作,共同為承接產業轉移服務,謀求合作共贏。開展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等資產證券化業務試點,探索發行中小企業集合信托債券,引導保險資金和其他金融資金進入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金融租賃業。
四、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十一)創新外匯管理模式。加快推進收付匯核銷制度改革,逐步實現貿易外匯管理由逐筆核銷向總量核查、由現場核銷向非現場核查、由行為監管向主體監管的轉變。簡化貿易信貸登記管理,切實根據企業生產經營需要,提高貿易信貸基礎比例,滿足企業貿易收付需求。
(十二)激活外匯市場活力。加快金融基礎設施、服務與“長三角”一體化進程。靈活安排短期外債指標計劃,引導金融機構延伸外匯業務范圍,在政策允許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產品與服務創新。
(十三)堅持政策先行先試。積極開展中資企業借用短期國際
商業貸款、用外匯抵押人民幣貸款等融資政策的先行先試,進一步擴大承接產業轉移建設資金來源,改善示范區融資環境。根據涉外經濟發展布局,增設縣域外匯支局,及時滿足外向型經濟增長需要。
五、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十四)推進支付結算體系建設。加快“農匯通工程”建設,著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支付清算網絡。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示范區商業票據市場加快發展。創新和完善銀行支付工具,加快推進“刷卡無障礙街區”、金融IC卡的一卡通用和“集中代收付中心”建設,積極拓展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等電子支付功能,努力滿足示范區多層次支付結算需求。
(十五)加強國庫綜合服務能力建設。積極協調財政、國稅、地稅等部門,逐步擴大全國財稅庫銀橫向聯網系統在示范區的應用率。優化進出口退稅國庫業務流程,提高退稅資金到賬速度,提升國庫服務社會和服務民生的能力。
(十六)推進央行征信體系建設。加快中小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構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長效機制和金融支農惠農框架體系。擴大信用信息征集范圍,向社會提供更好的征信服務。
六、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
(十七)構建部門聯動機制。一是投融資信息溝通機制,及時收集、發布政銀企投融資項目及相關政策信息。二是金融創新推進機制,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三是承接產業轉移金融聯席會議機制,定期交流溝通情況,協商解決共性問題。
(十八)建立效果評價機制。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承接產業轉移的評估制度,定期開展金融機構支持服務承接產業轉移效果評估,及時反饋評估結果。
(十九)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加快構建、完善失信懲戒制度,建立由司法、公安、金融管理部門等參加的金融支持示范區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嚴厲打擊逃廢債、非法金融活動等行為,維護良好金融秩序。深入推進金融環境建設,將示范區打造成金融生態最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