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辦發〔2007〕54號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自治區政府性債務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一、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做好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是保持地方財政收支平衡的重要方面,關系政府信用、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各級政府和自治區有關部門必須從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高度,從轉變政府職能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從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建設和諧內蒙古的高度,充分認識現階段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做好此項工作。
二、整體推進,把政府性債務管理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要求,正確把握債務規模與償債能力間的關系,嚴格控制地方政府性債務過快增長,積極消化和處理歷史債務問題,根據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優化政府性債務投資結構;建立健全“權、責、利”相結合、“借、用、還”相統一的政府性債務管理體制和機制,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將政府性債務管理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進一步強化政府信用觀念,堅持依法籌措建設資金,維護好自治區的形象;強化對政府性債務的績效評價和監測預警,積極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
三、統一領導,理順政府性債務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政府統一領導、分級負責、財政部門歸口管理、有關部門相互配合的政府性債務管理體制。各級財政部門要切實履行好職責,當好政府的參謀助手,實現政府性債務“借得來、用得好、還得上”的良性循環。堅決杜絕多頭舉債、監控乏力問題,未經財政部門審核、政府同意,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擅自舉債。
四、切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消化歷史性債務。對蘇木鄉鎮的政府性債務,按照國務院“制止新債,摸清底數,明確責任,逐步化解”的原則,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積極予以化解。對其他歷史債務問題也要集中力量和時間,認真進行清理,分別情況,明確界定目前必須由政府負擔的部分,根據輕重緩急,制定切實可行的償債計劃,積極籌集資金,逐步消化。對不按規定履行償債義務,逃避政府性債務的,要嚴肅追究相關單位及責任人的經濟責任和行政責任。上級政府要加強對下級政府債務管理工作的指導和督促,積極推動當地化解政府性歷史債務工作,對下級政府出現的債務危機予以必要的救助。
五、建立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責任制,加強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把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工作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管理工作責任制,各級政府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按照“誰舉債、誰償還”的原則,層層嚴格明確償債責任主體,認真落實償債資金來源。對擅自舉債、違規擔保、擠占挪用政府性債務資金、故意欠債不還的,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將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特別是償債情況納入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范圍,作為考核、評價干部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
二○○七年五月十四日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性債務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政府性債務的監督管理,規范自治區各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單位政府性債務的舉借、使用和償還行為,完善政府性債務管理體制,防范和化解政府債務風險,根據國家和自治區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政府性債務,是指由政府或者政府授權的部門、單位直接舉借或提供擔保(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和其他有關規定提供的擔保)的債務,以及在特殊情況下需由政府償還的債務。包括由政府作為借款人或擔保人承擔直接或連帶償債責任的外債、國債轉貸、專項借款、國內金融機構貸款、政策性掛賬、財政欠撥及其他需由政府償還、兌付或管理的債務。
第三條自治區的政府性債務管理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辦法。政府性債務的舉借由自治區人民政府統一管理。
第四條各級財政部門在本級政府的領導下,對本地區政府性債務的舉借、使用、償還等實行統一歸口管理。審計機關依法對本級和下級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
第五條本辦法適用于自治區各級政府性債務的舉借、使用、償還和監督管理。
第二章 政府性債務的舉借和擔保
第六條各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單位舉借政府性債務或提供擔保,應當遵循量力而行、注重效益、明確責任、防范風險的原則。
第七條政府性債務資金的投資領域應符合公共財政的基本要求。有下列情況的,可以舉借政府性債務或提供擔保:
(一)建設急需的基礎設施但財政資金不足的;
(二)發展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公益事業;
(三)自然災害救助;
(四)按照規定需要由政府承擔的債務;
(五)地方政府認為應當舉借或提供擔保,并符合國家有關政策規定。
第八條政府性債務資金不得用于經常性支出,嚴格限制用于競爭性項目建設。競爭性項目建設確需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必須報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
第九條各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和單位不得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提供擔保,不得主動向機關、事業單位、企業或個人舉借政府性債務。
第十條各級政府應根據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財政狀況和承受能力,編制本地區的政府性債務年度舉借計劃,包括直接負債的計劃和提供擔保的計劃。政府性債務舉借計劃,由本級政府性債務舉借計劃和下級政府性債務舉借計劃組成。盟市、旗縣(市、區)本級政府性債務舉借計劃由所屬各部門和單位政府性債務項目舉借計劃組成。蘇木鄉鎮人民政府不得舉借政府性債務,如遇特殊情況,必須經旗縣級財政部門審核報旗縣級人民政府批準后,納入旗縣級政府性債務舉借計劃中。
第十一條各級政府的年度債務舉借計劃(草案)由同級財政部門負責編制,經本級政府同意報上級政府批準后執行。各盟市的政府性債務年度舉借計劃,應于規定日期前報自治區財政廳,由自治區財政廳審核提出意見后,報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各級政府必須在批準的計劃規模內舉借債務。第十二條各級政府所屬部門、單位需要舉借政府性債務或提供擔保的,應向同級財政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核后報本級政府批準。
第十三條各級政府所屬部門和單位申請舉借政府性債務時,必須編制政府性債務年度舉借和償還計劃,明確政府性債務建設項目的內容、投資規模和還本付息計劃,落實償債資金來源,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核。
第十四條各級政府所屬部門和單位申請舉借政府性債務時,應向同級財政部門提供下列材料:
(一)舉借政府性債務
申請書。申請書應當載明項目名稱、內容,債務數額、期限、利率,項目配套資金,償還債務資金來源及擔保等償還債務責任落實情況,對財政預算的影響,防范和化解債務風險的能力等事項。
(二)經批準的項目建議書或可行性研究報告。
(三)本部門、本單位的財務報表。
(四)財政部門認為應當提供的其他相關資料。
第十五條申請提供擔保的部門或單位,應向同級財政部門提供下列材料:
(一)擔保申請書。申請書應當載明擔保人、
債權人和債務人名稱,擔保項目名稱、內容,擔保債務的數額、期限、利率,債務人配套資金數額、償還債務資金來源,擔保人償還債務責任落實情況,對財政預算的影響,防范和化解債務風險的能力等事項。
(二)擔保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
(三)債務人和擔保人的財務報表及反擔保文件。
(四)財政部門認為應當提供的其他相關資料。
第十六條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縣(市、區)人民政府借用自治區人民政府信用舉借政府性債務的,應向自治區財政廳提出申請,同時出具本級政府的還款承諾文件,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后執行。
第十七條財政部門的審核或審批工作應在30個工作日內完成。
第十八條舉借政府性債務的部門和單位的借款或擔保申請經批準后,應按原出具的申請或承諾,落實配套資金等有關事項,對不能落實的,批準機關可以撤銷舉借政府性債務的批準文件。
第三章 政府性債務資金的使用
第十九條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部門或單位,應嚴格按照批準的用途合理使用債務資金,不得挪作他用。確需變更用途的,應按照原程序重新報批。
第二十條舉借政府性債務的部門或單位在簽訂有關債務合同后30日內,應持合同副本到本級政府財政部門備案。
第二十一條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及國家有關規定和貸款人的要求,政府性債務項目需要進行招標和政府采購的,嚴格按照規定執行。
第二十二條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項目,應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由項目法人對政府性債務資金的使用效益負責。
第二十三條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實施的項目,應按時開工建設,并在計劃期內竣工,交付使用。
第二十四條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部門或單位應按照有關規定,對政府性債務資金進行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接受財政和審計部門的監督,并按規定向本級財政部門定期報送項目財務報告和政府性債務資金使用情況報告。對項目在執行中遇到的特殊情況或問題,應隨時報告。
第二十五條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項目實施過程中,主管部門和項目單位應當進行中期評估,根據情況變化及時進行必要的資金使用調整,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六條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部門或單位,在項目竣工驗收合格30日內,向本級財政、發展改革、審計等部門提交項目竣工報告。審計部門接到竣工報告后,應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全面審計。
第四章 政府性債務資金的償還
第二十七條政府性債務的償還,堅持“誰受益、誰償還,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部門或單位為最終債務人。最終債務人的法定代表人為償債責任人,對償還政府性
債務承擔領導責任;最終債務人的上級主管機關為償債監督責任人,對最終債務人償還政府性債務承擔監督職責。第二十八條最終債務人必須按照舉借政府性債務時簽訂的
借款合同或做出的承諾償還到期債務。最終債務人無法償還的到期政府性債務,由擔保人履行連帶償還責任;屬于轉貸的,轉貸機構必須按照簽訂的協議履行償還債務義務。擔保人和轉貸機構代為償還債務后,有權向最終債務人追償。
第二十九條最終債務人應按不低于年初應承擔政府性債務余額5%的數額建立償債準備金,專戶核算,專門用于償還到期政府性債務本金和利息等,不得擠占挪用。下列資金可以作為最終債務人償債準備金的來源:
(一)政府性債務建設項目投入使用后的收益;
(二)最終債務人的自有資金和資產出讓收入;
(三)經批準的處置國有資產收入;
(四)財政預算安排的專項償債資金;
(五)最終債務人的其他收入。
第三十條經本級政府批準,需用財政預算資金償還債務的,同級財政部門應列入年度預算。
第三十一條政府所屬部門和單位以及企業以資產或權益抵押而形成的政府性債務,其
抵押擔保資產或權益收入,在債務未清償完畢前,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二條對不能及時足額償還到期政府性債務的最終債務人或擔保人,本級政府財政部門可根據其簽訂的借款合同、
擔保合同及承諾,扣減應撥付的資金代其償還到期的政府性債務,或依照法定程序采取其他方式追償到期債務;對不能及時償還到期債務、不履行償還債務責任的下級政府,上級政府財政部門可根據其簽訂的借款合同、擔保合同及出具的承諾,實施財政扣款,抵頂所欠債務。
第三十三條最終債務人的法定代表人發生變更前,應由審計機關依法進行離任審計。新的法定代表人繼續承擔組織償還政府性債務的責任。
第三十四條最終債務人及相關責任人應在每年年初,向本級財政部門報告債務償還計劃執行情況,由財政部門匯總后報送本級政府和上級財政部門。
第三十五條各級政府應建立政府性債務償債準備金。政府性債務償債準備金用于支付或墊付到期的政府性債務。各級政府性債務償債準備金由同級財政部門負責管理,實行專戶核算、專款專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擠占、挪用。
第三十六條各地應當根據本地區政府性債務的償還需要,確定籌集政府性債務償債準備金的數額。每年籌措償債準備金數額一般為年初政府性債務余額的3%―8%,有條件的地方可適當提高籌措比例。
第三十七條下列資金可以作為政府的政府性債務償債準備金的來源:
(一)財政預算安排的資金;
(二)政府性債務資金銀行存款利息凈收入;
(三)對逾期還款收取的滯納金和罰款;
(四)償債準備金增值收入;
(五)提前收回的政府性債務資金;
(六)最終債務人或下級財政繳存的償債準備金;
(七)其他來源。
第五章 政府性債務的風險和預警管理
第三十八條各級政府對本地的政府性債務風險的防范和化解承擔最終責任。
第三十九條各級政府應建立政府性債務預警機制,根據政府性債務風險情況,制定有效的防范和化解措施及應急預案,并報上級政府財政部門備案。自治區設立負債率、財政債務率、財政償債率、債務拖欠等政府性債務監測指標,按年度以盟市為單位進行考核監測。負債率為年末政府性債務余額與當年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安全線為10%;財政債務率為年末政府性債務余額與當年可支配財力的比值,警戒線為100%;財政償債率為當年還本付息額與當年可支配財力的比值,警戒線為15%。
凡負債率、財政債務率、財政償債率或者到期債務,出現嚴重拖欠等債務監測指標中有一項指標超出警戒線的盟市,不得舉借新債。特殊情況需要舉借新債的,須經自治區財政廳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
第四十條各級政府要對本地區及本級政府性債務進行適時監控,對于已超出風險預警線以及逾期未還的債務,要積極采取措施,籌措資金予以解決,將債務規模控制在風險預警線以下。
第四十一條建立政府性債務統計報告制度。統計報告應當反映政府性債務借用、償還和風險等情況。舉借政府性債務的部門和單位每年應當向同級財政部門報送政府性債務統計表,財政部門匯總后報送本級政府和上級財政部門。
第四十二條各級政府財政部門要指導最終債務人,利用金融工具,防范外幣債務的匯率和利率風險。第六章 政府性債務的監督
第四十三條建立政府性債務定期檢查制度。各級政府每年至少對本級所屬部門和單位以及下級政府,舉借、使用、償還和監督管理政府性債務情況進行一次監督檢查,監督檢查結果要報上級政府及其財政部門備案。
第四十四條建立政府性債務項目績效評價制度。各級政府財政部門要對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建設的項目開展績效評價,評價結果報本級政府和上級財政部門。
第四十五條政府性債務的舉借、使用、償還或提供擔保等情況,列入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范圍,其結果作為領導干部的考核內容。
第四十六條 對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的,由財政部門按照《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有關規定處理。
第四十七條 本辦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