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 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
農村土地承包采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農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
【釋義】 本條規定的是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和承包的方式。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賦予了農民自主經營權,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勞動生產力,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是一項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的經營制度,必須長期堅持。
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符合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規律,使農戶獲得充分的經營自主權,能夠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我國農村改革有其客觀必然性。在70年代末期,農村改革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當時,經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農村問題尤為突出,解決農民吃飯問題是當時最緊迫的問題,而土地承包經營又是解決這一問題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一些地方的農民首先自發地搞起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并逐步擴展開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農村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創造了政治環境。1980年,中央召開會議,就家庭聯產承包問題印發會議紀要,明確提出貧困地區可以搞包產到戶,并強調“生產過程的各項作業,生產隊宜統則統,宜分則分”。從此,包產到戶的生產經營方式在全國開展起來。
家庭承包經營是在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保持不變的前提下,由村委會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土地使用權發包給農戶,這種在原所有制不變基礎上的變革,對社會振蕩小,方便宜行。到1983年底,全國99%以上的生產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3年,國家決定在農戶原有的承包期到期后可再延長30年,在承包期內,農戶對土地的經營使用權可以在不改變使用方向的前提下實行自愿、有償轉讓。這種承包經營方式一直穩定至今,使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大幅增長,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余,基本上解決了全國人民吃飯問題,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國農村總體上進入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之所以產生如此偉大的成就,一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給了農民充分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突破了計劃經濟的束縛,種什么、怎么種、種多少,都由農民自己決定,農戶可以因地制宜安排生產,根據市場的需求組織安排生產;二是打破了收益分配上的“大鍋飯”,使農民的利益和勞動成果直接掛鉤,使農民得到了可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三是家庭承包經營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我國農業最顯著的特點是人多地少,我國農民人均可耕地才一畝左右,這就要求生產者精心照料農業生產的全過程。農民承包土地后,生產責任感大大增強,他們精耕細作、科學種田,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歸根結底,家庭承包經營這種生產關系,使農戶獲得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得到了實惠;能夠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方式這種生產關系適應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方式既適應傳統農業,也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在統分結合的經濟體制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可以容納不同的生產發展水平,在現階段乃至今后,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家庭承包經營賦予了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確立了農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地位,他們自覺地順應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渴求農業科技,實行科學種田,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中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家庭承包經營雖然是一種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但是它沒有過時,即使在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的農業經營方式也是家庭農場。家庭經營并不排斥現代化。我國的家庭承包經營雖然規模小,但在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發揮它的優勢,在管好集體資產的同時,協調好利益關系,組織好生產服務和集體資源開發,能夠解決一家一戶難以辦到的事情,推動我國農業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發展。
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不僅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種糧種棉的積極性,而且使他們從當地的實際和市場的需求出發,一方面調整生產結構,種植適銷對路的其他經濟作物,飼養優質的家禽家畜,開發新的產品,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多種經營的發展。過去我們長期提出的“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農業目標,在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后才得到更好的實現。另一方面,農民有了積累,也有了擇業的自由,一些農民跳出了土地和農業的局限,辦起了鄉鎮企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鄉鎮企業通過改制、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得到快速的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企業的發展推動了小城鎮的建設,進而促進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農村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功,開拓了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就業的廣闊空間。
土地既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可靠的社會保障。長期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既是發展農業生產力的客觀要求,也是穩定農村社會的一項帶根本性的措施。我們時刻不能忘記,我國有九億多農民,人多地少是我國最基本的國情。我國對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建立,國家正處在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發展的過渡階段。一戶農民就那么幾畝地,勞動力有富余,他們可以亦工亦農,亦商亦農,白天務工,晚上務農,能進能退,是一項最大的社會保險。在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每年也有許多家鄉鎮企業關停并轉,但鄉鎮企業的職工們能上能下,能進能退,就是因為家里有那么幾畝地,保障了他們的基本生活。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雖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還處在剛剛解決溫飽的階段,一下還解決不了農村那么多的剩余勞動力,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農民主要還是以土地為生。改革和發展要有一個穩定的局面,而農村的穩定是至關重要的,鄧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因此,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不僅對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更大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對農村社會保障和社會穩定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長期穩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功,為城市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順利進行積累了重要經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有力地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沒有農村改革的成功和農村經濟的繁榮,整個經濟體制改革就不可能順利進行,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的生活是不是好起來。”還指出:“農民沒有積極性,國家就發展不起來。”為什么說要長期堅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不動搖,如果不穩定,一動搖,農民的積極性就沒有了,生機和活力也沒有了,其他什么措施都是空的。為此,國家在1993年就提出,原定的耕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不變。目的就是要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
本條規定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包括兩種承包方式,即家庭經營方式的承包和以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的承包。
農村土地承包采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所謂家庭承包方式是指,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每一個農戶家庭全體成員為一個生產經營單位,作為承包人承包農民集體的耕地、林地、草地等農業用地,對于承包地按照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是人人平等地享有一份的方式進行承包。其主要特點:一是集體經濟組織的每個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平均享有承包本農民集體的農村土地的權利,除非他自己放棄這個權利。也就是說,這些農村土地對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來說,是人人有份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權剝奪他們的承包權。二是以戶為生產經營單位承包,也就是以一個農戶家庭的全體成員作為承包方,與本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委會訂立一個承包合同,享有合同中約定的權利,承擔合同中約定的義務。承包戶家庭中的成員死亡,只要這個承包戶還有其他人在,承包關系仍不變,由這個承包戶中的其他成員繼續承包。三是承包的農村土地對每一個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是人人有份的,這主要是指耕地、林地和草地,但不限于耕地、林地、草地,凡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應當人人有份的農村土地,都應當實行家庭承包的方式。
有些農業用地并不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都有份的,如菜地、養殖水面等由于數量少,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做不到人人有份,只能由少數農戶來承包;有的“四荒地”雖多,但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的不愿承包,有的根據自己的能力承包的數量不同。這些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農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這些承包方式都是以自愿、公開、公正的原則進行承包,透明度高,便于群眾監督,防止了暗箱操作,能夠合理地利用這些農村土地。
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耕地的承包期限為30年;草地的承包期限為30年至50年;林地的承包期限為30年至70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經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還可以延長。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取得的,其期限本法沒有明文規定,可以由當事人根據實際情況以合同約定,如小塊的菜地或養殖水面,因生產周期短,可以約定較短的承包期限;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農村土地,因開發難度大,生產周期長,可以約定較長的承包期限。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主席令第三號)
2013-04-25胡錦濤主席任免駐外大使(2010-03-10)
2010-03-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十一屆〕第十三號
2010-02-26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
2008-04-23中華人民共和國逮捕拘留條例[失效]
1979-02-23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91修正)
1991-06-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決定(1995)
1995-02-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2006修正)
2006-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
1994-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2001-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領事條約》的決定
2000-04-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泰王國關于民商事司法協助和仲裁合作的協定》的決定
1994-03-1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補選出缺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決定
1998-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
1990-09-07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1994-08-31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
2000-04-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的決定
2001-06-30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2006-04-29對外承包工程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2017年修正)
2017-08-01直銷管理條例
2005-08-10國務院關于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有關問題的批復
2013-03-14國務院關于福建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的批復
2012-10-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邯鄲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2-03-0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1-02-13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
2010-09-05關于2010年糾風工作的實施意見
20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