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條 國家對重點水污染物排放實施總量控制制度。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削減和控制本行政區域的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并將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市、縣人民政府。市、縣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將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具體辦法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規定。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水環境質量狀況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確定本行政區域實施總量削減和控制的重點水污染物。
對超過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有關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新增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釋義】
本條是對重點水污染物排放實施總量控制制度的規定。
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是指在特定的時期內,綜合經濟、技術、社會等條件,采取通過向排污源分配水污染物排放量的形式,將一定空間范圍內排污源產生的水污染物的數量控制在水環境容許限度內而實行的污染控制方式及其管理規范的總稱。長期以來,我國環境管理主要采取污染物排放濃度控制,濃度達標即為合法。近年來,國家適當提高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濃度標準,但由于受技術經濟條件的限制,單靠控制濃度達標,無法有效遏制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必須對污染物排放總量進行控制。水污染物濃度控制制度沒有將污染源的控制和削減與水環境目標相聯系,區域內各排放單位排放的污水只要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就可以合法排放了。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是在污染源密集情況下無法保證水環境質量的控制和改善下提出來的,它比濃度控制方法更能滿足環境質量的要求,對水污染的綜合防治、協調經濟與環境的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有效的作用。我國現行環保法律法規如大氣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已對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作了規定。目前,國家將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煙塵、工業粉塵、石油類、氰化物、砷、汞、鉛、鎘、六價鉻、工業固體廢物等12種主要污染物列為重點總量控制指標。
“六五”以來,我國環境保護部門開始進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研究和試點工作,在上海、天津、沈陽、廣州、太原、包頭等16個城市開展了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試點。近年來,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加快了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工作的實施步伐。《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明確提出了“創造條件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1996年國務院在《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進一步提出:“要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抓緊建立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標體系和定期公布制度。”國務院于2006年8月的批復原則同意《“十一五”期間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的規定,“十一五”期間國家對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兩種主要污染物實行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管理,排放基數按2005年環境統計結果確定。計劃到2010年,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5年減少10%,具體是:化學需氧量由1414萬噸減少到1273萬噸;二氧化硫由2549萬噸減少到2294萬噸。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削減和控制本行政區域的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并將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市、縣人民政府。市、縣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將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具體辦法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規定。國務院關于《“十一五”期間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的批復中要求,各省(區、市)要將《“十一五”期間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確定的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和年度計劃,分解落實到基層和重點排污單位。要制訂實施方案,落實工程措施和資金,嚴格實行排污許可證管理,加強執法監督,加大對各種違法排污行為的監督查處力度;同時,要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確保總量控制目標的實現。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削減和控制本行政區域的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并將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市、縣人民政府。市、縣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將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直接或間接向環境排放水污染物的排污單位,包括企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設施或其他工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等。通過對排污單位實施水污染物排放申報、登記,核定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分配水污染物排放削減量,發放排放許可證,實施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根據《“十一五”期間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的規定,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分配原則是:在確保實現全國總量控制目標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各地環境質量狀況、環境容量、排放基數、經濟發展水平和削減能力以及各污染防治專項規劃的要求,對東、中、西部地區實行區別對待。在國家確定的水污染防治重點流域、海域專項規劃中,還要控制氨氮(總氮)、總磷等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在各專項規劃中下達,由相關地區分別執行,國家統一考核。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水環境質量狀況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確定本行政區域實施總量削減和控制的重點水污染物。《“十一五”期間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規定,鼓勵各地根據各自的環境狀況,增加本地區必須嚴格控制的污染物,納入本地區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如四川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項目定為:COD(化學耗氧量)、揮發酚、石油類、總氰、重金屬、放射性物質、氨氮七類。湖南省增加的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項目是砷、鎘。
對超過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有關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新增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國務院在《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要求,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對超過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生態破壞嚴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態恢復任務的地區,暫停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對生態有較大影響的建設項目。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也規定,把總量指標作為環評審批的前置性條件。上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環評審批權限。對超過總量指標、重點項目未達到目標責任要求的地區,暫停環評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的決定(2014)
2014-06-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免職名單(2010-4-29)
2010-04-29關于確認李東生辭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職務的請求的決定
2010-03-1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購買外匯及調整2007年末國債余額限額的決議
2007-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人選的產生辦法
1996-10-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年三所列全國性法律增減的決定
1997-07-0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99修正)
1999-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的決定
2004-06-2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
2002-08-0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的決定
2000-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1980-09-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教師節的決定
1985-01-21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
1988-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
1991-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已修定]
1996-07-05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1992)
1992-09-0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0-07-08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修訂)
1999-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人選的產生辦法
1999-01-16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2013修訂)
2013-12-07個體工商戶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條例(2019修正)
2019-05-30殘疾人教育條例(2017修訂)
2017-02-01城市道路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植物檢疫條例(2017修正)
2017-10-17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2017修訂)
2017-11-19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電視節目管理辦法(2018修正)
2018-09-18快遞暫行條例
2018-03-27物業管理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試行辦法
201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