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條 國家建立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統計報告和處理制度??h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有關部門和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對
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傷亡事故和勞動者的職業病狀況,進行統計、報告和處理。
(1)用人單位瞞報、漏報工作或職業病的,應當如何處理?
《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995/8/4)
79、勞動者因工負傷或患職業病,用人單位應按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規定進行
工傷事故報告,或者經職業病診斷機構確診進行職業病報告。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有權按規定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如果用人單位瞞報、漏報工傷或職業病,工會、勞動者可以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經勞動行政部門確認后,用人單位或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應補發
工傷保險待遇。
(2)用人單位發生傷亡事故后,應當如何進行報告和處理?
《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1991/2/22)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企業。
第三條 本規定所稱傷亡事故,是指職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
第四條 傷亡事故的報告、統計、調查和處理工作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原則。
第五條 傷亡事故發生后,負傷者或者
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直接或者逐級報告企業負責人。
第六條 企業負責人接到重傷、死亡、重大死亡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報告企業主管部門和企業所在地
勞動部門、公安部門、
人民檢察院、工會。
第七條 企業主管部門和勞動部門接到死亡、重大死亡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按系統逐級上報;死亡事故報至省、自治區、直轄市企業主管部門和勞動部門;重大死亡事故報至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勞動部門。
第八條 發生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的企業應當保護事故現場,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搶救人員和財產,防止事故擴大。
第九條
輕傷、重傷事故,由企業負責人或其指定人員組織生產、技術、安全等有關人員以及工會成員參加的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第十條 死亡事故,由企業主管部門會同企業所在地設區的市(或者相當于設區的市一級)勞動部門、公安部門、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業的隸屬關系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企業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勞動部門、公安部門、監察部門、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前兩款的事故調查組應當邀請人民檢察院派員參加,還可邀請其他部門的人員和有關專家參加。
第十七條 因忽視安全生產、違章指揮、違章作業、玩忽職守或者發現事故隱患、危害情況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傷亡事故的,由企業主管部門或者企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企業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有關問題的解釋》(1991/7/25)
為了正確理解和貫徹執行《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1991年3月1日國務院第七十五號令,以下簡稱《規定》),現就《規定》的有關問題解釋如下:
?? 一、第三條中所指"職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應如何理解?
解釋:職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是指職工在本崗位勞動,或雖不在本崗位勞動,但由于企業的設備和設施不安全、勞動條件和作業環境不良,所發生的輕傷、重傷、死亡事故?! ?
(1)輕傷事故:指職工負傷后休1個工作日以上,構不成重傷的事故; (2)重傷事故:仍按勞動部(60)中勞護久字第56號《關于重傷事故范圍的意見》執行;
??(3)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人以上的事故;
??(4)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br/> 二、第六條中企業發生傷亡事故后,企業負責人"應當立即報告",應如何理解?
解釋:企業發生重傷、死亡、重大死亡事故后,企業負責人要用快速辦法(包括用電話、電報、電傳等辦法)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最遲不得超過24小時。報告內容包括發生事故的單位、時間、地點,傷亡情況,初步分析的
事故原因等。 ?????
??三、第八條中"發生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的企業應當保護事故現場",應如何理解?
解釋:在事故調查組未進入事故現場前,企業應派專人看護現場,任何人不得擅自移動和取走現場物件。因搶救人員和國家財產,防止事故擴大而需移動現場部分物件時,必須作出標志,繪制事故現場圖,攝影或錄像并詳細說明。清理事故現場,要經事故調查組同意后方可進行?!?br/>四、第十條中"死亡事故,由……企業所在地設區的市(或者相當于設區的市一級)勞動部門……進行調查",應如何理解?
解釋:企業發生死亡事故,市一級勞動部門和有關部門可視情況授權事故發生地的區、縣(市)一級勞動部門和有關部門進行調查。對一次重傷3人以上(含3人)的重傷事故,勞動部門可視情況進行調查。對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省級勞動部門和有關部門可授權市(地)勞動部門和有關部門調查。
無主管部門或一起事故涉及分屬不同主管部門的企業發生傷亡事故,由勞動部門或當地人民政府授權的部門組織調查。
本條中所規定的調查組參加單位,因故不參加調查時,調查組仍合法。
(3)用人單位對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的處理時限最長是多少/
《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1991/2/22)
第二十條傷亡事故處理工作應當在九十日內結案,特殊情況不得超過一百八十日。傷亡事故處理結案后,應當公開宣布處理結果。
《勞動部辦公廳關于對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處理時限問題的復函》(1994/9/9)
福建省勞動局:
你局閩勞監便字(94)21號函收悉。經研究,現對有關問題復函如下:
一、依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第十四條和第二十條之規定,裁決處理事故的結論性意見不得超過事故處理工作的時限。
本次事故除應認真總結教訓外,仍應按照"三不放過"的原則,實事求是地對事故進行處理結案。
二、對重大傷亡事故及其以下級別的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省級人民政府的裁決應視為終局結論。如對此結論不服,可依據《行政復議條例》第十二條之規定,依法提起行政復議。
(4)用人單位應當如何處理其職工因承包在外勞動過程中發生的傷亡事故?
《勞動部辦公廳關于企業職工因承包在外勞動過程中發生傷亡問題的復函》(1994/10/10)
貴州省勞動局:
你省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關于《企業職工因承包在外勞動過程中發生傷亡,引起因公非因公撫恤勞動爭議問題的請求》(州勞仲字〔1994〕06號)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企業與企業職工或企業內部科室簽訂
承包合同,是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一種方式,并未改變企業與職工的
勞動關系。因此,職工在生產過程中發生傷亡事故,企業應按照《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國務院令〔1991〕第75號)和《
勞動保險條例》等文件的規定,進行報告、調查、統計和處理。
根據國家現行規定,
工傷認定應由勞動行政部門負責。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根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辦案規則》第22條規定,委托勞動行政部門就是否屬工傷死亡問題進行認定,然后依法作出相應處理。
請你們將上述答復轉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