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
增值稅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第二十三條的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條例》第一條所說的納稅人,是指從事生產和進口應稅產品的國營企業,集體企業、個條經營者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
委托加工應稅產品的單位和個人,也是增值稅的納稅人。
第三條 增值稅納稅義務發生的時間,根據《條例》第三條的規定,分列如下:
一、納稅人銷售應稅產品,其納稅義務的發生,采用托收承付結算方式的,為收到貸款的當天;采用其他結算方式的,為發出商品的當天。
二、納稅人進口應稅產品,其納稅義務的發生,為報關進口的當天。
第四條 《條例》第三條所說的“產品銷售收入的金額”,是指納稅人銷售應稅產品實現的銷售收入額。從購貨方取得的價外補貼收入,應計入銷售收入額內一并納稅。
第五條 納稅人用于本企業連續生產非增值稅產品的自制應稅產品,應按照同類產品的銷售價格計算納稅;沒有同類產品銷售價格的,按組成計稅價格計算納稅。組成計稅價格的計算公式為:
組成計稅價格=(成本+利潤-成本中準予扣除項目的稅金÷(1-增值稅稅率)
實行“扣額法”的,成本中準予扣除項目的稅金”為規定扣除項目的外購金額乘增值稅稅率。
納稅人以自制應稅產品用于本企業基本建設的,無論是商品產品還是非商品產品,均應當納稅;用于本企業專項工程和生活福利設施,屬于本企業商品產品的應當納稅,屬于本企業非商品產品的不納稅。但用于專項工程和生活福利設施的自制非商品產品,其扣除項目如果已按當期購入數計算“扣除金額”“扣除稅額”的,應按照《條例》第八條的規定補稅。
納稅人用于本企業基本建設的自制應稅產品和用于本企業專項工程、生活福利設施的自制商品產品的計稅價格,依照本條第一款的規定辦理。
第六條 委托加工產品,是指由委托方提供原料和主要材料,受托方只收取加工費和代墊部分輔助材料加工的產品。對于由委托方提供原材料生產的產品,或者受托方先將原材料賣給委托方,然后再接受加工的產品,以及由受托方以委托方名義購進原材料生產的產品,不論企業在財務上是否作銷售處理,都不能作為委托加工產品,而應當作為銷售自制產品,繳納增值稅。
委托加工產品的納稅環節和計稅依據,分列如下:
一、工業企業委托加工的產品,視同自制產品,在銷售時按照《條例》第三條的規定納稅。收回的加工產品供本企業繼續生產產品的,按《條例》第十條的規定辦理。
二、商業企業、外貿企業、物資企業和供銷企業委托加工的產品,一律于加工產品收回時在委托方所在地納稅。
三、基建單位、其他單位和個體經營者委托加工的產品,一律于委托方提貨時,由受托方代收代繳稅款。
四、委托加工產品, 按工廠同類產品的銷售價格計算納稅。 沒有同類產品銷售價格的,組成相應的價格計算納稅。
第七條 《條例》第五條所說的“扣除金額”,可以包括“扣除項目”的外地運雜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以及入庫前的整理挑選費用和為生產應稅產品委托外單位加工所付的加工費。
第八條《條例》第六條所說的“扣除稅額”, 是指“扣除項目”在工業環節繳納的稅額。為生產應稅產品委托外單位加工所付加工費內含的營業稅可以計入“扣除稅額”。
第九條 根據《條例》第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經營出口者出口的應稅產品,應退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應退稅額=出口產品的外貿收購價格×增值稅稅率
對生產單位直接出口應稅產品免稅,是指免征該項產品的全部增值稅稅額。即除免征本企業 應納的增值稅外,還應退還“扣除項目”已納的稅款。
第十條 根據《條例》第十一條第三款規定,對新產品給予定期減稅、免稅照顧,具體規定如下:
對于在全國范圍內第一次試制,并列入國家科委試制計劃的新產品,從試制品銷售之日起,免稅三年。
對于列入中央各部、委試制計劃的新產品,以及列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委、經委試制計劃并商得同級稅務部門同意的新產品,在試制期間銷售的,應區別不同情況,免稅一至二年。
列入各省(自治區)轄市科委,經委試制計劃并商得同級稅務部門同意的新產品,在試制期間銷售的,如果按規定稅率納稅有困難,可在一年內減征或免征增值稅。
依上述規定免稅、減稅期滿后,個別單位生產的新產品,按照規定納稅仍有困難的,經批準還可以再給予適當減稅、免稅照顧。
凡需要減稅、免稅的新產品,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新產品條件,并經稅務機關審查,按照稅收管理體制的規定批準,才能給予減征或免征增值稅照顧。
第十一條根據《條例》第十一條第四款,對減稅、免稅,作如下規定:
一、用于生產甲類產品的鑄鍛件,暫減按6%的稅率征收增值稅。
二、醫療單位和醫學院校生產的原料藥、成劑藥,凡用本單位或本院校醫療、實驗方面的,免征增值稅。
三、民政部門所屬工廠生產的供殘疾人專用的產品,免征增值稅。
第十二條 《條例》第十一條第二、三款和第四款所說的減稅、免稅,只限于納稅人生產該項產品在本環節應納的增值稅,不包括“扣除項目”已納的稅款。
第十三條 《條例》第十二條所規定的四種征收方法,分別解釋如下:
一、分期核實征收方法,是指納稅人按照稅條機關核定的納稅期限,逐期結算應納稅額的方法。
二、定率征收、年終結算的征收方法,是指納稅人先按照稅務機關核定的應稅產品增值率,逐期計算納稅,于年度終了進行結算,多退少補的方法。
三、單臺(機)定率的征收方法,是指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生產單位產品的扣除金額或扣除稅額核定扣除率(額), 由納稅人按照規定的納稅期限, 逐期結算應納稅額的方法。
四、定期定率征收方法,是指納稅人根據稅務機關按年或按季核定的應稅產品的征收率或者稅額,分期納稅的方法。
第十四條 根據《條例》第十五條的規定,納稅人繳納稅款的期限,由縣(市)稅務機關分別核定為一天、三天、五天、十天、十五天、一個月為一期,逐期計算納稅。不能按期計算的,可核定按次計算納稅。
第十五條 以一個月為一期的納稅人,于期滿后七天內報繳稅款; 以一天、三天、五天、十天、十五天為一期的納稅人,于期滿后五天內報繳稅款。 報繳稅款期限的最后一天,如遇公假日可以順延。
第十六條 納稅人報繳稅款的辦法,由當地稅務機關,視不同情況,于下列辦法中核定一種:
一、納稅人按期向稅務機關填報納稅申報表,同時填寫納稅交款書,向當地代理金庫的銀行繳納稅款。
二、納稅人按期向稅務機關填報納稅申報表,由稅務機關審核后填發繳款書,限期繳納。
三、對實行定期定率的征收方法的小型戶,稅務機關可根據其產銷情況,按季或按年核定應納稅額,分月繳納。
第十七條 根據《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納稅人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稅務機關有權決定其應納稅額:
一、發生納稅義務超過三十天,未向稅務機關申報納稅;
二、超過核定的納稅期限十五天,仍未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
第十八條 稅務機關派員對稅人的財務,會計和納稅情況進行檢查時,應當出示證件,并負責保密。
第十九條 《條例》第十九所說的加收滯納金,其起迄時間的計算,應當從稅務機關規定繳納稅款的期限屆滿之次日起到繳款的當天止。
第二十條 不依照本實施細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履行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企業,稅務機關除責令其補繳稅款外,并可酌情處以應納稅款五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一條 增值稅的違法案件,除《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者外,其余均由縣(市)稅務機關處理。稅務機關應將處理決定書面通知當事人。
第二十二條 納稅人根據《條例》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對納稅事項申請復議,應在繳清稅款后十天內提出。不服復議的,可在接到答復的次日起,三十天內向人民法院起訴。超過規定期限的,視為納稅人放棄起訴權利,稅務機關應即依照原處理決定執行。
第二十三條 納稅人多繳的稅款,從多繳之日起在一年內提出的,經稅務機關核實,應予退還。超過一年的,不予受理。
第二十四條 本實施細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條例(草案)》公布試行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