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條??村民委員會根據需要設
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成員可以兼任下屬委員會的成員。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不設下屬委員會,由村民委員會成員分工負責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工作。
????【釋義】本條是對村委會下設委員會的規定。
????村民委員會要完成法律規定的各項任務,管理涉及村民衣、食、住、行等內容豐富、復雜的基層社會公共事務,解決事關本村村民切身利益的種種問題,需要有相應的工作機構。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較大,各地村民委員會的規模設置、村民數量,以及村民委員會工作任務的重點有所不同,因此,應本著根據工作需要、宜簡勿繁的原則,決定設立哪些委員會,以及每個委員會的人數。村民委員會根據需要,可以設立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這里所說的根據需要,是指根據本村實際工作需要、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廣大群眾的意愿等方面的情況。
????人民調解委員會是調解民間糾紛,用
法律知識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教育群眾、團結群眾的一個基層群眾性組織。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領導的各個根據地就相繼開展了人民調解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國以來,我國廣大的鄉村城鎮建立了眾多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劉少奇同志曾經指出:“人民調解委員會是政法工作建設的第一道防線,必須加強。”鄧小平同志1957年9月在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的報告中談到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時指出:“這是一種群眾性的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的辦法,是社會主義社會限制個人主義、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形成新的風俗習慣的重要辦法,不但在農村中,而且在城市中,在廠礦、機關、學校中,都可以試行。”人民調解工作在我國受到普遍重視,也為國際友人所贊賞,被譽為具有中國特色的“
東方經驗”。
????為了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建設,及時調解民間糾紛,增進人民團結,維護社會安定,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989年6月,國務院制定和頒布了《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條例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是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下設的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指導下進行工作。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委員3--9人組成,設主任1人,必要時可以設副主任。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除由村民委員會成員或者居民委員會成員兼任的以外,由群眾選舉產生,每3年改選1次,可以連選連任。多民族居住地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中,應當有人數少的民族的成員。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不能任職時,由原選舉單位補選。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嚴重失職或者違法亂紀的,由原選舉單位撤換。
????可以當選為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委員應當是為人公正,聯系群眾,熱心人民調解工作,并有一定法律知識和政策水平的成年公民。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任務是調解民間糾紛,并且通過調解工作宣傳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紀守法,尊重社會公德。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向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反映民間糾紛和調解工作的情況。
????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工作應當遵守一定的原則,即依據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進行調解,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沒有明確規定的,依據社會公德進行調解;調解工作應當在雙方當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不得因未經調解或者調解不成而阻止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治安保衛委員會是發動群眾協助人民政府維護社會治安、同一切
刑事犯罪活動作斗爭的一個基層群眾性治安保衛組織,是村民委員會的一個下屬機構。治保會在全國城鄉的普遍設置是當年根據毛澤東同志的倡導建立起來的。早在1951年5月,毛澤東同志就曾經指出:“全國各地,必須在此次鎮壓反革命的偉大斗爭中普遍地組織群眾性治安保衛委員會。”1952年6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8月11日公安部公布了《治安保衛委員會暫行組織條例》,明確規定了治保會的任務、組織機構和活動原則。1979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制定的法律、法令效力問題的決議,重申《治安保衛委員會暫行組織條例》繼續有效,全國城鄉治保會普遍恢復和進一步健全,在維護社會治安,維護城鄉的生產和生活秩序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農村中的治安保衛委員會設在村民委員會中,作為村民委員會下設的一個委員會,有利于加強治安保衛委員會的領導,進一步做好農村基層治安保衛工作。根據《治安保衛委員會暫行組織條例》,治安保衛委員會的委員人數,應視各單位人數多少,情況繁簡,由3至11人組成,設主任1人,副主任1至2人。治安保衛委員會成員的選舉,要由村民提出候選人,選擇政治思想好、作風正派,能聯系群眾,熱心治保工作,有一定業務能力的村民,經過民主協商,村黨支部和公安保衛部門審查后進行選舉,可以連選連任。
????公共衛生委員會是負責辦理衛生宣傳、治理環境、防病治病等公共衛生事務的基層群眾性組織。公共衛生事業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就建立了各級衛生組織,在各級蘇維埃政權體系中也建立了衛生機構。解放以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國衛生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52年黨中央、毛主席發出了“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號召,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建立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的工作,隨即,地方各級政權組織和各大中企業事業單位也都成立了相應的組織。70年代初,黨中央明確提出了農村愛國衛生運動的任務要以“兩管五改”(管水、管糞和改造水井、廁所、畜圈、爐灶、環境)為中心,把愛國衛生運動同農村的治山、治水、修路、建設新農村結合起來。1981年起提倡的“五講四美”活動,把“講衛生”、“環境美”納人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隨著建設兩個文明活動的不斷深入,公共衛生事業也越來越得到普遍重視。關于公共衛生委員會的設置和產生,目前尚無法律規定,可以參考調解、治安保衛等委員會的組織方法,按工作需要,選擇熱心衛生工作,有一定專業知識的村民,經過選舉組成公共衛生委員會。
????村民委員會可以設立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三個委員會,這并不說明每個村民委員會必須設立這三個委員會或者只能設立這三個委員會。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我國農村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工作也更加廣泛和形式多樣。因此,村民委員會根據需要可以設立一些其他委員會。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為了管理土地,管理生產,一些地方成立了土地管理委員會;開展計劃生育工作以來,許多村民委員會積極配合,進行廣泛的宣傳、檢查和監督,計劃生育委員會應運而生;為了興辦本地區公益事業,發展集體福利事業,組織各種合作經濟,管理村辦企業,許多地區的村民委員會設立了生產服務委員會、社會福利委員會;根據村民委員會自我教育的要求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各地村民委員會采取多種形式,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發展本村的文化、教育、衛生事業,有些地方設立了文化教育委員會或教科文衛委員會。實踐證明,根據當地實際,結合村民委員會的任務,建立健全村民委員會的工作部門,對搞好村民委員會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各地可以以法律規定的三個委員會為基礎,作與本村情況相適應的增減和調整,設立其他委員會。
????村民委員會成員可以兼任下屬委員會的成員。即可以兼任下屬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或委員;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不設下屬的委員會,由村民委員會成員分工負責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工作。這樣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減輕農民負擔,體現了精簡、效能的原則,符合我國農村的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