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被扶養人生活費賠償
[條文]
第二十八條 被扶養人生活費根據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準計算。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十八周歲;被扶養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二十年。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被扶養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扶養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被扶養人還有其他扶養人的,賠償義務人只賠償受害人依法應當負擔的部分。被扶養人有數人的,年賠償總額累計不超過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或者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額。
[主旨]
本條是關于被扶養人生活費賠償的規定。
[釋義]
侵害自然人的生命權或健康權,導致受害人死亡或殘疾的,除了對直接的受害人是一種損害外,對依靠被害人生前或殘疾前撫養的被扶養人也是一種損害,即其從被害人處可以獲得生活費的損失,被扶養人的這種損失與侵害行為具有相當因果關系,對這種損失也應當進行賠償,以保障被扶養人的利益。本條就是對被扶養人生活費賠償的具體規定,詳細規定了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計算標準、賠償期限、賠償總額等。
(一)被扶養人生活費損害賠償概念及沿革?
被扶養人生活費損害賠償,是指加害人非法剝奪他人生命權,或者侵害他人健康權致其勞動能力喪失,造成受害人生前或喪失勞動能力以前扶養的人扶養來源的喪失,應依法向其賠償必要的扶養生活費的侵權賠償制度。
所謂被扶養人,也稱間接受害人,是侵權行為雖未直接造成其損害,但因加害人的行為侵害直接受害人的生命權或侵害直接受害人的健康權造成勞動能力喪失,因而導致其扶養請求權間接受到侵害并喪失的受害人。被扶養人成立的基本條件,是其原由直接受害人扶養,即直接受害人與被扶養人之間原存在親權或親屬權這種基本身份權,并且存在撫養、扶養、贍養權利義務關系的派生身份權。加害人的侵權行為在侵害了直接受害人的生命權或健康權的同時,還侵害了直接受害人和被扶養人之間的親權或親屬權,導致扶養的派生身份權受到損害。扶養關系損害的實質,是侵害身份權所造成的客觀結果。
在被扶養人生活費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中,權利主體是被扶養人。盡管加害人的侵權行為沒有直接侵害被扶養人的身體權、健康權,但因該行為導致了被扶養人身份權中的扶養請求權的破壞,因而成為該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與其相對應,該賠償關系的義務主體,即加害人,應對其造成的扶養損失承擔賠償義務。加害人與被扶養人之間形成損害賠償的法律關系,賠償的內容,就是被扶養人的生活費。
這一制度起源于何時,沒有成說。在羅馬法的長期變遷中,對人體的侵害是由原始社會的同態復仇向金錢賠償的過渡時期,對人身傷害既準許同態復仇,又可選擇賠償金錢,直到最高裁判官法,方確定對人身傷害一律實行金錢賠償。死者的遺族受領這筆賠償金,無疑會用于對死者生前的被扶養人的生活,也就是說,古羅馬法中的侵害生命權的賠償,包含扶養其生前扶養人的成分。
與西方古代立法相比,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侵權法卻具先進性。據考,自秦以來,律典均設贖銅制度。其中秦漢該制度可否作為賠償,尚無確鑿的證據。自唐以來,制定贖銅入傷殺人家制度,包含了對被扶養人的金錢賠償制度,即將殺人、傷害罪犯所征贖金,給付被傷、被殺的人家,作為財產上的補償。這種補償制度,與羅馬法的人身死亡賠償,比較相似。 至明代開始,設立“斷付財產養贍”制度,適用于殘酷的惡性殺人、重傷等情況,將加害人的財產全部或部分裁斷給受害人或被扶養人,用以養贍。對致重傷、致死者的養贍,則與現代對致殘者給付必要生活費的制度十分相似,其中也包括對被扶養人的養贍,據此,可以認為,我國在14世紀中期,即已建立被扶養人生活費賠償的制度,遠比西方明確建立此制為早。
關于這一制度的現代立法,首推《德國民法典》為最早。該法第844條第2款規定:“l.如死者在受害當時,對第三人依法律有扶養義務或有可能負扶養義務的關系,而第三人因被害人被害致死而被剝奪其受扶養的權利者,賠償義務人在被害人在其可能生存期間內應供給撫養義務的限度內,應向第三人支付定期金作為損害賠償;于此,準用第843條第2項至第4項的規定。2.第三人在被害人被侵害之當時雖為尚未出生的胎兒者,亦同。”繼而,《瑞士債務法》第45條第3項作了類似的規定,1922年《蘇俄民法典》第409條(后1964年重新頒布為第460條)規定:“在受害人死亡時,由死者扶養的或者在死者生前有權要求死者撫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以及在死者死后出生的子女,都有權請求賠償損害。對于上述人員,應按照死者健在時他們取得的或者有權取得的扶養費在受害人工資中的份額的數額賠償損害。損害賠償應當:對未成年人到滿16歲為止,對學生到滿18歲為止;對55歲以上的婦女和60歲以上的男子終身;對殘廢人,在整個殘廢期間;對沒有工作的正在照料死者的未滿8歲的子女、孫子女、兄弟姐妹的死者配偶或父母,不論其年齡多大和有無勞動能力,到所照料的孩子滿8歲時止。”對于在民法中未設明文規定此制的國家以及英美法上,也均在實務中肯定這一制度。《日本民法》 對此未設明文,但被扶養人可以根據繼承而取得請求權,也可以根據死者遺屬固有的請求權而取得請求權,判例認為,無論根據哪一個方面請求都可以,其法律依據是民法第709條和711條。 英美法采用扶養喪失的理論,承認這一制度。
在我國近代民事立法史上,既沿襲明清兩代的養贍制度,又借鑒德、瑞等國的立法體例,制定了新的被扶養人生活費損害賠償制度。1929年 l1月22日國民政府正式頒布民法債編,于其第192條第2款規定:“被害人對于第三人負有法定扶養義務者,加害人對于該第三人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新中國建立以來,人民法院在司法實務中,對被扶養人原則上責令加害人予以賠償。但由于沒有明文規定,各地做法不盡一致。《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之后,統一了全國人民法院的做法,為被扶養人的權利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據。其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二條、《產品質量法》第四十四條中都有關于“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賠償項目,《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三十七條、《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五十條也有“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賠償項目。但這些法律、行政法規中關于被扶養人生活費賠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一是有的只是規定死亡時才對被扶養人的生活費進行賠償,而對殘疾受害人的被扶養人生活費則不予以賠償;二是由于這些法律、行政法規缺乏統一、明確的計算標準,使得在司法實踐中對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賠償極不統一,影響公正;再有,隨著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醫療保健質量的提高,人均壽命已經大為提高,賠償十年的做法有些不合時宜,需要進行調整;最后,這些規定中缺乏扶養人扶養多個被扶養人時被扶養人生活費賠償的規定。這次,最高人民法院在吸納社會各界意見 的基礎上,對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賠償在本條作出了進一步科學、合理的明確規定,賠償計算更加合理,操作性更強。
(二)被扶養人及其生活費損害賠償請求權?
1.被扶養人的法律特征
被扶養人概念的法律特征是:
(1)被扶養人須是侵權行為的非直接受害人
構成被扶養人的侵權行為,必須是侵害生命權和侵害健康權的行為,即實施侵權行為必須造成受害人生命權或勞動能力喪失的后果。侵權行為的直接受害人,是生命權喪失或勞動能力喪失之人,在侵權行為的法律關系中,被扶養人是其中的一個主體,但必須不是直接受害人,而是直接受害人以外的第三人,該第三人既可能是單數,也可能是復數,均須為獨立于加害人與直接受害人以外,但又存在法定聯系的人。
(2)被扶養人須是直接受害人生前或致殘前扶養的人
被扶養人獨立于加害人與直接受害人以外,表明加害人并沒有將侵權行為直接作用到被扶養人的身上,被扶養人并沒有直接受到侵害。被扶養人與直接受害人之間,在侵權行為發生之前,有法定的聯系。這種法定聯系,就是直接受害人在生前是被扶養人的法定扶養人,也就是在直接受害人與被扶養人之間,具有法定扶養的權利義務關系,雙方是該法律關系的主體,這種法律關系,就是親權或親屬權,以及其派生的扶養請求權。
(3)被扶養人須是因侵權行為而致其法定扶養權利喪失的人
行為人在實施侵害行為之前,實際上是被扶養人身份權的義務主體,盡管其所實施的行為沒有直接作用于被扶養人身上,但是,當其實施的行為剝奪了直接受害人的生命或使直接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以后,卻使被扶養人所享有的對直接受害人的法定扶養權利遭受損害,喪失了這一法定扶養權利。這一損害事實盡管不是加害人的行為直接造成的,但間接地侵害了被扶養人的這一法定扶養權利,卻是客觀的事實。
(4)被扶養人須是因此而享有法定扶養賠償請求權的人
加害人既然因其行為使被扶養人喪失法定扶養權利,那么,在加害人與被扶養人之間必然產生侵權之債的法律關系,加害人作為賠償義務主體,對被扶養人應承擔賠償義務,被扶養人作為賠償權利主體,對加害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其他侵權法律關系不同的是,被扶養人享有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內容不是一般的金錢給付,而是其喪失的法定扶養權利。因此,被扶養人是享有法定扶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人。
人民法院在審理賠償被扶養人生活費的案件中,必須把握被扶養人的特征,準確認定請求人是否屬于處于賠償權利人地位的被扶養人。
2.被扶養人撫養損害賠償的理論發展
被扶養人基于何種理由而對加害人請求損害賠償,理論上有一個發展的過程。
在中世紀,法律認為得以近親被殺一事之本身為理由,對于加害人請求給付法律規定的身價金。 至近代,法律本著個人主義立場,否認侵害生命本身為近親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理由,僅承認侵害生命權的行為造成死者遺屬的損害作為賠償請求的理由。但對于被扶養人請求賠償的具體理由,卻有繼承喪失說和扶養喪失說兩種不同主張。
繼承喪失說是指生命受侵害本人,如尚生存時,其應得收入由其繼承人繼承,今因生命受侵害致繼承人喪失繼承利益,得向加害人請求賠償。 此說優點為被害人可得較多賠償,缺點為如果被害人為卑親屬時,由尊親屬繼承者,因卑親屬生存余命較長,結果反比尊親屬死亡時利益較多。其為不合理,至為明了。
扶養喪失說認為死者遺屬非本于其資格而當然獲得請求權,而僅得喪失扶養請求權、喪失扶養期待權、喪失勞動請求權為理由。 至現代,各國基本采用扶養喪失的理論,原來采用繼承喪失的國家,也改變了看法,或全部用撫養喪失,或既采繼承喪失說又采扶養喪失說,無論根據哪一方面請求都可以,如日本。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此制,即采扶養喪失說的主張,認為不法侵害他人致死,如果死者生前對于第三人負有扶養義務,則加害人對該第三人員必要生活費的賠償義務,就是因為加害人侵害受害人生命權時,是同時侵害了該被扶養人的扶養權利。不過,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對此采取了“繼承喪失說”,并相應地通過技術處理作了規定。
3.被扶養人的范圍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未對被扶養人的范圍作出明確界定,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必須對此予以確定。我們認為,認定被扶養人的范圍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1)被扶養人不限于受死者生前扶養的卑親屬
被扶養人包括所有與死者生前有扶養關系的卑親屬和尊親屬。只要與死者生前有扶養關系,均可視為被扶養人,這里的扶養關系是概括的概念,包括我國民法中的贍養、撫養、扶養三種法律關系,不可單純理解為只有平輩份親屬的扶養關系。
(2)被扶養人是否限于與死者有法定扶養關系的權利人
對此,立法例有兩種:一種是德國式,法律規定限于“被害人對于第三人負有法定扶養義務者”; 另一種是原蘇聯式,法律規定“由死者扶養的或者在死者生前有權要求死者扶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 我國《民法通則》采后一方式,在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為“死者生前扶養的人”。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規定要嚴,前者只包括法定扶養關系,后者不僅包括法定扶養關系,還包括事實上的扶養關系。我國上述立法的本意并非是要包括事實上的扶養關系,因為事實扶養關系的界限不好界定,應以法定扶養為限,確定被扶養人的范圍。
(3)胎兒是否應包括在被扶養人范圍之內
胎兒本未出生,尚不具有權利能力,不享有扶養的權利。但是,胎兒在其出生之前,已經事實上存在,并且終究要出生成為一個活體的人或死胎。如果作為他(或她)的扶養人被致死,其出生后的扶養權利被剝奪。為了保護死者所應撫養的胎兒出生后的扶養權利,法律一般都規定胎兒是被扶養人,享有扶養損害賠償請求權。我國《民法通則》沒有明文規定對胎兒扶養權利的保護。對胎兒扶養權利的保護,屬于人身權延伸保護的范疇, 有利于保護第二代的健康成長,且又為立法通例,應當采納上述先進立法例,在實踐中應當將胎兒列入被扶養人范圍之內,具體的賠償,可從其出生之后給付。
(4)被扶養人不應當包括有扶養期待權的權利人
國外有將扶養期待權列入保護范圍的,對于期待的扶養權利的喪失,亦可予以賠償。對此,我國《民法通則》明確規定為“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才為被扶養人,享有扶養期待權的人并非是生前扶養的人,因而不屬于被扶養人。
(5)喪失勞務請求權的人應否列為被扶養人
我國《大清民律草案》第969條采納此制,將其列為被扶養人。這種情況,國外立法并不多見,在《民國民律草案》中即刪去了這一條文。我國《民法通則》沒有這樣的規定,當然不應將其包括在內。
(6)司法解釋將被扶養人的范圍作了進一步的擴大
《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侵害他人身體致人死亡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依靠受害人實際扶養而又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人要求侵害人支付必要生活費的,應當予以支持,其數額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這里對于侵害他人身體致人喪失勞動能力人的實際扶養人,也賦予被扶養人的法律地位。這一司法解釋成功地運用現有法律規定,科學地解決對傷害致殘的被扶養人的扶養喪失問題,是應當充分肯定的。《國家賠償法》總結了最高司法機關這一司法解釋的成功經驗,已在其第二十七條第(二)項后段,確認傷害致殘被扶養人的扶養損害賠償制度。應予參照。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第二款對作為間接受害人的被扶養人予以明確界定,即“被扶養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扶養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具體而言,被扶養人包括受害人根據法律規定負有義務承擔扶養義務的人:一類是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還有一類是雖已經成年,但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如精神病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的人。這些人都是依靠受害人在人身損害死亡或者致殘前扶養的,都屬于進行賠償的被扶養人的范疇。法院在處理被扶養人生活費賠償案件中,對賠償權利人的認定應以此為據,以前的規定與此內容不一致的,以此為準。有些遺憾的是,該解釋未對胎兒的生活費賠償請求權予以規定,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借鑒民法理論,進行探索,將出生后為活體的胎兒列入被扶養人的范圍之內,對其應得的生活費進行賠償。
(三)被扶養人生活費損害賠償責任構成
被扶養人生活費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對于賠償責任的成立與否具有重大意義,對此必須進行準確把握。被扶養人生活費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具有特殊性,即:它的構成必須以侵害生命權和健康權民事責任的構成為前提,同時要求既具備侵害生命權、健康權責任的構成,又具備被扶養人生活費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因此,被扶養人生活費損害賠償責任構成具有雙重性的特點。
1.損害事實,既要具備直接受害人生命權或勞動能力喪失的結果,又要具備受害人扶養請求權喪失的結果。
構成被扶養人生活費損害賠償責任,以直接受害人生命權的喪失或勞動能力喪失為其構成的前提條件。
被扶養人扶養權喪失的客觀后果,以被扶養人受直接受害人生前扶養,因直接受害人的死亡或喪失勞動能力而使被扶養人喪失此扶養請求權為必要。
被扶養人與直接受害人生前存在的法定扶養關系,以我國《婚姻法》的明文規定為限,其具體內容是:
(1)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義務,子女對父母的贍養扶助義務;
(2)夫妻間的互相扶養義務;
(3)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于父母已經死亡的未成年的孫子女、外孫子女的撫養義務,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于子女已經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贍養義務;
(4)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的撫養義務。
正在履行的法定扶養關系已經喪失,是被扶養人損害事實的最終結果,這就是因為直接受害人的死亡,或勞動能力喪失,而使正在履行的法定扶養關系最終的斷絕。在這里,侵害生命權的損害后果和侵害健康權致勞動能力喪失的損害后果與間接受害后果最終結合在一起,體現了損害事實的雙重性特點。
2.違法行為,雖為同一個行為,卻須具備既違反生命權、健康權保護的法律,又違反保護他人法定扶養權利的法律的特點。
構成此種侵權責任,加害人必須實施侵害生命權或健康權的行為。但這個行為具有雙重的違法性,即同一個侵害生命權、健康權的行為,既違反保護生命權、健康權的法律,又違反保護法定扶養權利的法律。當加害人實施的侵權行為剝奪了直接受害人的生命權或侵害了健康權,同時又侵害了被扶養人的法定扶養權利時,這一行為就既違反了保護公民生命權、健康權的法律,又違反了被扶養人的法定扶養權利受到保護的法律,使這一行為具有了違法的雙重性。
3.因果關系,要求一個違法行為與兩個損害事實各有不同性質的因果聯系。
侵權人實施的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必須有因果聯系,是構成侵權責任的基本要求。在扶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中,同時存在兩個損害事實,法律要求這一個侵權行為對于兩個不同的損害事實,都必須具備因果關系。
違法行為與直接受害人生命權喪失、健康權損害致勞動能力喪失的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構成,應依相當因果關系判斷。具有直接因果關系的,固然構成;具有相當因果關系的,如傷害他人,因破傷風而死亡者,亦構成侵權責任。人身傷害致勞動能力喪失與違法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則更易于確定。
在違法行為與被扶養人法定扶養權喪失的損害事實之間,固然仍可依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判斷,但其之間只能是間接因果關系,即不法行為作用于直接受害人,造成其死亡或勞動能力喪失的結果,而該直接受害人死亡或勞動能力喪失的事實,才是被扶養人法定扶養權喪失的直接原因。加害人的違法行為并沒有和扶養權喪失的損害事實具有直接的因果聯系,前者并不是后者的直接原因,而只是間接原因,二者之間的客觀聯系,是間接因果關系。如果沒有這種間接因果關系聯系,不構成扶養損害賠償責任。
4.主觀過錯,對于兩個損害后果有不同要求,加害人對于直接受害人死亡或勞動能力喪失的后果應有過錯,對于被扶養人扶養喪失的損害并不要求當然有過錯。
侵害生命權、健康權的行為構成賠償責任,原則上加害人應當有主觀過錯,至于故意、過失,在所不問。只要加害人或者因故意,或者因過失,造成直接受害人死亡或勞動能力喪失的結果,就構成侵害生命權、健康權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歸責的。在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下,例如高度危險作業致害、污染環境致害、產品責任致害、飼養動物致害,侵害生命權、健康權,就不要求加害人主觀上有過錯,無過錯也構成侵權責任。
侵害扶養權的責任構成,與前述情況不同。對于侵害生命權、健康權造成扶養權喪失的后果,加害人可能預見,也可能根本沒有預見;可能有故意,可能有過失,也可能故意、過失都沒有。因而,加害人對扶養權喪失的損害后果,不要求當然有過錯。在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場合,侵害生命權、健康權的主觀過錯,即為責任構成的主觀要件,加害人對扶養喪失有無過錯,可以不問。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場合,主觀過錯已不是必備要件,加害人對損害后果有無過錯,對侵權責任包括侵害生命權、健康權責任和侵害法定扶養權責任,均無影響。
(四)被扶養人生活費損害賠償的范圍
如何確定被扶養人生活費損害賠償范圍,《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僅規定賠償“必要的生活費”,具體如何掌握賠償的標準、數額、期限、方法,均未明確規定,執行不無困難。
比較國外立法和實務,確定該賠償范圍的基本要求是,被害人于可推知之生存期間內,所應給與扶養權利人之扶養費數額,就是賠償義務人應賠償的數額。而扶養的程度,應按扶養權利人之需要與扶養義務人之經濟能力身份定之。 在德國,這種賠償,期限為推定被害人生存期間,標準是負義務的限度以內,方法是以定期金為之。《蘇俄民法典》對此采取的方法略有不同,間接受害人“應當獲得賠償的數額是自己過去作為生活來源獲得的或有權獲得的受害人工資中的那一份額”; 具體期間的計算,根據間接受害人的情況,法律規定明確的賠償期限:“在喪失扶養人的情況下發給的撫恤金,在損害賠償的費用中應予以扣除,對同時喪失雙親的子女的損害賠償,應當根據死者工資的總額確定。”
在國內,司法實務的做法并不相同。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七條中關于“其數額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的規定,過于簡單,操作性不強,在實務中難以掌握。最近的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對此作了改進,明確規定:“被扶養人生活費根據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準計算。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十八周歲;被扶養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二十年。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這就使得對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賠償上變得操作性更強,對被扶養人的保護也更為全面。
1.關于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賠償標準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公布以前,實務上的做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應當根據被扶養人的實際需要和侵害人的負擔能力,并參照當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確定。另一種是應當以保證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為原則,參照標準是該地區社會困難戶的救濟標準。這兩種標準,都以客觀的指標作尺度,比較容易操作。但是,這些辦法,都與最高人民法院規定的“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的意見相比而較低,尤其是后者。
我國司法實務對這一標準的確定,主要是考慮加害人的負擔能力過多而考慮對權利人的保護過少。這和我國公民的平均經濟收入較低有關系。對此,《國家賠償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此種扶養人生活費賠償的標準,“參照當地民政部門有關生活救濟的規定辦理”,顯然采納司法實務中的第二種做法。從總體上說,這種規定較為可行,但其標準過低,且不區別原扶養人提供扶養費用的多寡,確有不適當之處。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吸收了有關的理論成果,總結了司法實務中的經驗,將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賠償標準規定為“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準”。這一標準,比較容易操作,對受到損害的被扶養人的賠償也比較合理。法院在處理被扶養人生活費賠償的案件中,必須以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的這一標準計算被扶養人生活費,而且對這一標準應當按照政府統計部門公布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經濟特區和計劃單列市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的統計數據確定。當然,仔細分析之下,可能會出現有的被扶養人所得的生活費賠償低于自己有權從受害人財產中獲得的那一份份額,對此可以在以后加強研究。
2.關于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賠償期限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之前,在這個問題上,各地人民法院在實務中的做法基本一致,即按照一定的年限確定,具體做法略有不同。賠償期限按照賠償權利主體即被扶養人身份的不同分別確定以下期限:
(1)被扶養人是未成年人的,按期給付到其獨立生活時止,一次給付的,原則上計算到十八周歲。《國家賠償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也采此種辦法。
(2)被扶養人是已成年的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的,原則上給付到其恢復勞動能力或死亡時止;《國家賠償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也采此種辦法。如果是一次性給付的,則做法有所不同:或者是扶養二十年,但五十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或者是原則上計算到七十周歲。被扶養人是有勞動能力但因客觀原因未能參加勞動的成年人,或者訴訟時已超過七十周歲的,一般不宜采取一次性給付的方法。上述做法也分為分期給付和一次性給付兩種,分期給付的原則是統一的,即給付到其恢復勞動能力或死亡時止,這是正確的。一次性給付的做法雖有不同,但原則是一致的。
(3)被扶養人是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老年人的,女自五十五歲起,男自六十歲起,至死亡時止。一次性裁決的,死亡時間推定,原則上至七十歲。不足五十五歲或六十歲確需贍養的,可參照此款。這種賠償期限,實際上與喪失勞動能力的成年人的賠償期限是一樣的;分期給付的,到死亡時止;一次性給付的,對照前項中的第一種計算方法。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對此作了統一,具體區分為三類:一是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到十八周歲,因為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十八周歲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不再在被扶養人之列;二是被扶養人屬于沒有勞動能力又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人,計算二十年;三是六十周歲以上的或者七十五周歲以上的,分別計算,前者為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后者為按五年計算。本司法解釋還在第三十二條規定,超過二十年后,被扶養人仍然屬于沒有勞動能力和生活來源的,有權利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判令繼續給付相關扶養費用五至十年。超過此期限的,賠償權利人仍然有權提出有關請求。 在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施行后,法院在計算被扶養人生活費賠償期限的問題上,應當嚴格貫徹這一計算方法,以前的計算期限不再適用。
3.關于被扶養人生活費賠償的負擔原則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公布前,司法實務的統一做法是:受害人是唯一扶養的人,被扶養人的必要生活費全部由侵害人負擔;還有其他扶養人的,侵害人一般只負擔受害人生前負擔的那部分義務。這種做法考慮了間接受害人實際損失的扶養范圍,體現了“全部賠償原則”的要求。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對此予以吸收,在第二十八條第二款明確規定,“被扶養人還有其他扶養人的,賠償義務人只賠償受害人依法應當負擔的部分。被扶養人有數人的,年賠償總額累計不超過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或者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額。” 在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施行后,法院在處理被扶養人生活費賠償案件中,應當嚴格貫徹這一負擔原則。
4.關于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賠償方法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公布前,在司法實務中,對于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賠償,基本采用兩種方法,一是分期給付,二是一次性給付。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對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賠償方法規定了一次性賠償與定期金兩種方式。引進定期金制度也是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一個特色。一次性賠償的方式,就是根據標準,結合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及被扶養人的自身狀況計算出被扶養人的生活費,一次給付金錢的方式賠償。對被扶養人生活費賠償采取一次性賠償的原則,無論是二十年的定型化賠償,還是按照未成年人至成年的年歲計算或余命年歲計算賠償總額的一次性賠償,都存在賠償與實際生活狀況的錯位。即被扶養人的實際生存期間往往長于或者短于一次性賠償所預定的賠償年限。最合理的賠償,就是定期給付按一定標準確定的生活費賠償金,給付時間與被扶養人實際生存年限相一致。但定期金賠償也存在風險,如賠償義務人破產,導致賠償不能,對被扶養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因此,司法解釋規定,賠償義務人請求以定期金方式給付損害賠償金的,應當提供相應的擔保。引進定期金賠償制度,為當事人選擇賠償金的給付方式提供了可能,有利于賠償制度的合理化,也有利于平衡當事人雙方的利益。
[問題]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的被扶養人生活費賠償,在性質上就是撫養損害賠償。值得注意的是,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本條的規定同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在賠償標準方面,就是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或者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在賠償的份額方面,只是自己應當承擔的那一部分;被扶養人有數人的,總數限制在累計不超過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或者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額。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國人民解放軍選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2012-06-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十一屆〕第十號
2009-06-27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草案)》的審議程序和表決辦法
1993-03-2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2001修正)
2001-03-15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06修訂)
2006-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關于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的決定
2004-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1970-01-0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
1992-09-0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已修定]
1980-09-10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少數民族代表名額分配方案
1983-09-05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議
1982-12-10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1995-06-3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2001-10-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3-12-27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
2004-06-25糧食流通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電力供應與使用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登記管理辦法(2019修正)
201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2012第一次修正)
2012-03-30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一(1999年)
1999-12-25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
2015-05-07國務院關于同意將云南省會澤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
2013-05-18國務院關于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有關問題的批復
2013-03-1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少數民族事業“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2012-07-12校車安全管理條例
2012-04-05國務院關于同意建立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復
2012-01-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政府機關使用正版軟件工作的通知
2010-10-18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
2010-04-02國務院關于第五批取消和下放管理層級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
201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