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協議效力擴張比較研究與問題解析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7-07 · 1010人看過

引言一份建立在意思自治基礎上有效成立的仲裁協議對當事人具有嚴格的約束力為仲裁協議效力的應有之義。由此決定,仲裁協議對第三人沒有拘束力亦應是當然的結果。然而,自20世紀50年代,特別是70年代以來,因應社會經濟生活的復雜多樣性的需求,國外相繼改革仲裁立法、鼓勵仲裁發展,開始從把仲裁作為訴訟的補充方式加以限制與嚴格監督向鼓勵與支持仲裁進行轉變。這種轉變主要體現在可仲裁事項范圍的擴大、仲裁程序更為有效與靈活、仲裁主體范圍的擴張等。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仲裁協議的效力向第三人的擴張或延伸。即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還需要或應該使仲裁協議對第三人產生約束力,也就是說,仲裁程序可以由第三人或向第三人提起。[1]仲裁協議對第三人的這種不斷擴張的效力,也被形象的稱為仲裁協議的長臂效力”,即仲裁協議的胳膊”正在伸長”。[2]甚至有學者認為,是否承認仲裁協議在特定情況下對仲裁協議未簽署人也產生約束力,體現了先進仲裁制度和落后仲裁制度的分野。[3]由此,了解并理清這種源自國外的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理論的內涵,掌握其法理基礎,知悉其立法與實踐,以此為基礎,與我國相應的立法與實踐進行比較,發現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一、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內涵界定一份有效的仲裁協議的效力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對于當事人具有嚴格的約束力;第二,具有排除法院管轄權的效力;第三,是有關仲裁機構取得和行使管轄權的根據;第四,是法院強制執行仲裁裁決的依據。[4]一份有效的仲裁協對法院和仲裁機構有拘束力,[5]也是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表現。但是,這種效力擴張是仲裁協議本身應有法律效力的體現,這已是各國仲裁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識。因此,這種情形不是本文仲裁協議效力擴張探討的范圍。仲裁協議對當事人有約束力是仲裁協議效力的當然體現。仲裁協議對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具有約束力,才是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表現。對于仲裁協議主體擴張的體現主要有兩種:其一,仲裁協議書面形式要求當事人的仲裁協議要采書面形式。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通過靈活解釋書面”的含義,以使仲裁協議對未簽字人產生約束力。其二,當事人通過意思自治訂立有效仲裁協議后,為了鼓勵和發展仲裁,充分發揮仲裁在解決爭議方面的作用,將仲裁協議的效力擴張于第三人。對此,有的學者認為,第一種情形不屬于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第二種情形才屬于仲裁協議效力擴張所要解決的問題。[6]我們認為,第一種情形是通過解釋論,即擴張解釋書面”的含義,使得仲裁協議對未簽字的當事人具有約束力,該仲裁協議仍是當事人之間的協議,并未涉及第三人。因此,這種情形不屬于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問題,而是仲裁協議書面形式擴張的問題。本文為了反映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全貌,也兼及論述;第二種情形實際是基于法定或約定使得仲裁協議對第三人產生拘束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仲裁協議效力擴張實際上是指仲裁協議主體效力擴張,即仲裁協議的效力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可以擴張至仲裁協議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從而對該第三人產生約束力。由于我國仲裁理論上已習慣稱為仲裁協議效力擴張,所以,本文仍沿襲既有的習慣稱謂。仲裁協議主體效力擴張是本文研究的范疇。與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理論相關是仲裁第三人理論。[7]所謂仲裁第三人是指仲裁程序開始后,與仲裁案件處理結果有實體法上的牽連關系而主動介入或者被動加入到仲裁程序中的非原仲裁協議當事人。第三人主動申請加入一項仲裁,即為仲裁第三人的介入(intervention);仲裁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申請第三人參與仲裁,是為仲裁第三人的加入(joinder)。[8]還有學者將仲裁第三人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仲裁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仲裁第三人。[9]關于仲裁第三人與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關系,一種觀點認為,后者是前者的理論基礎,仲裁程序中應否設立仲裁第三人制度,關鍵是看仲裁協議的效力能否及于第三人。[10]另一種觀點認為,仲裁協議效力擴張論意在突破仲裁協議本身的相對性,將非表面簽字人約束到仲裁中來。而仲裁第三人制度則是仲裁中意思自治原則的例外,即便在缺乏第三人與原仲裁協議當事人存在仲裁合意的情形下,基于某些現實的理由,也有必要賦予該第三人以程序上的參與權,使其能夠納入到一個已有的仲裁中來。但兩者存在適用上的競合,仲裁第三人構成仲裁協議效力擴張規則的兜底條款,在仲裁協議效力擴張規則無力解決實際問題時起彌補之用。[11]我們認為:其一,仲裁第三人理論是借鑒訴訟第三人制度而得來,有其合理性。但是,仲裁與訴訟的最根本區別在于:仲裁的基石是當事人的合意,當事人合意的表現形式就是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就沒有仲裁制度構建的基礎;訴訟則不依當事人的合意為前提,是國家公權力對糾紛處理的制度,當事人有無訴訟的合意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提起訴訟無任何關聯。二者之間存在根本的區別。據此,如果將仲裁協議拋開,采取拿來主義”,直接將訴訟第三人制度移植到仲裁中來,肯定會引起水土不服”。其結果必將使仲裁與訴訟無異,顛覆和破壞了仲裁與訴訟兩種爭議處理機制并存的格局,實不可取;其二,仲裁協議主體效力擴張理論本身所要解決就是仲裁協議對第三人的關系問題,也就是仲裁協議與仲裁第三人的關系。因此,仲裁程序中應否設立仲裁第三人制度,關鍵是看仲裁協議的效力能否及于第三人。這是把握仲裁協議效力擴張與仲裁第三人應予以特別關注的。其三,即使持仲裁第三人理論的學者也認為,在程序中將第三人與原仲裁協議當事人達成一致作為第三人參加仲裁的必備要件,則結合仲裁協議效力擴張論”,非仲裁協議簽字人參加仲裁的問題可以得到完整、徹底的解決。實際上,只要當事人(包括第三人)對第三人參加仲裁沒有表示明確反對,即可視為當事人就此問題達成了一致。若此,則不僅回應了實踐中的需求,更實現了仲裁第三人從理論層面到制度層面的飛躍,完善了我國的仲裁法律制度。[12]因此,我們認為不宜設立仲裁第三人制度。[13]正因為如此,在本文中,仲裁第三人與仲裁協議效擴張具有相同含義。二、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法理基礎據學者們總結介紹,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法理基礎包括實體法上的法理基礎和程序法上的法理基礎。[14](一)實體法上的法理基礎1.公平合理的期待”理論[15]公平合理的期待”(fairandreasonableexpectation)是現代合同法上對合同作出解釋時所適用的原則。該原則要求以合同當事人的合理的利益來推定當事人的意圖,即法律推定的是當事人的合理的利益,如果當事人有不同于此的意圖,應當作出特殊的約定,這是符合現代合同解釋制度的,即當合同內容發生疑義需要解釋時,法官應探究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而不應拘于文字的字面意思,從而確定一個合理的標準作為當事人真實意圖的推定。否則,會成為合同法上的合理期待”落空(frustration)。事實上,國外的一些仲裁庭或法院常將公平合理期待”作為依據,就像依照法律觀念或法律規則那樣,有時還輔之以國內法的有關原則,仔細考察當事人的期望及這種期望的公平合理性,并參考具體案件的各個方面,以確定當事人的期望是否公平合理,進而確定仲裁協議效力范圍的問題。國外一些仲裁庭或法院還通過考察當事人的行為,看其積極程度是否表明其雖未簽署仲裁協議,但仲裁協議是真實意思的表示,從而考慮是否能夠將仲裁協議擴展到未簽約方當事人。用這種原則解釋仲裁協議效力擴張就是當民商事關系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在特殊情形下可以享有民商事關系中的實體權利或承擔實體義務時,為了保護民商事關系的原當事人簽訂的仲裁協議,以通過仲裁協議方式解決所發生爭議的合理利益,仲裁協議的效力應當擴張于第三人。2.衡-平法上的禁止反言”理論[16]禁止反言原則(PromissoryEstoppel)其本質在于,不允許一方當事人通過違背其先前所作的允諾行為而造成對另一方當事人權益的損害。依據其適用的不同情況,禁止反言在英美司法實踐中被區分為多種不同的形式,包括:證據法上的禁止反言、衡-平法上的禁止反言、契約法上的禁止反言和所有權上的禁止反言。而在仲裁領域中主要援引的是衡-平法上的禁止反言,它被認為是衡-平法對普通法的干涉,也是兩者融合的自然結果。此外,適用于仲裁的還包括附隨禁止反言原則,其主要被法院適用在決定當事人對同一請求以不同理由再次提起仲裁時此爭議可仲裁性的問題上。1999年美國第十一巡回上訴法院的判例MsDealerServiceCorp.v.SharonD.Franklin一案確立了衡-平法禁止反言適用的標準。審理該案的法官認為已有的案例表明,禁止反言原則在兩種情況下支持仲裁協議的未簽字方要求仲裁的請求:第一種情形是指當仲裁條款的簽字方利用合同中的實體條款來主張自己對非簽字方的權利時,其主張事實上確認了雙方之間合同的存在,并且簽字方的主張完全來源于合同或者與合同的內容相關。此時如果他否認非簽字方的仲裁權利,是不被允許的。可見,在該情形適用的禁止反言”原則背后所體現的的衡-平理念在于:簽字方依合同的實體條款主張其對非簽字方的權利,使其認為此合同是在兩方之間生效的(假定),而在非簽字方援引同為合同一部分的仲裁條款時,簽字方又以形式問題否定此條款對其效力。此時,衡-平禁止反言”原則將會阻止簽字方享有其嚴格權利而限制其提起訴訟權利,使其只能與非簽字方進行仲裁。適用衡-平禁止反言”原則的第二種情形是仲裁條款的簽字方主張的權利必須針對其他簽字方和被簽字方在本質上相互依存、不可分割(substantiallyconcertedandinterdependent)的不當行為(misconduct)而提出的,此時非簽字方可以援引仲裁條款。在該情形下,法院在適用禁止反言”原則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防止經過仲裁裁決的糾紛被再次以訴訟的形式提起而合并爭議”(consolidatetheissue)以便保證仲裁裁決的穩定性、權威性和終局性并使糾紛能夠迅速解決。更重要的是,在糾紛的發生是歸因于仲裁條款的簽字方和非簽字方共同的過錯的(contributoryfault)情況下,法院適用衡-平禁止反言”原則考慮更多的是非簽字方有理由相信自己在此糾紛的解決過程中存在有憲法所保障的正當程序(servedbydueprocess)上的理由去參與到糾紛解決程序中,使自己享有充分的機會以維護自己的權利并就針對自己的指控進行有效的抗辯。在這種情況下,非簽字方所依賴的并非是嚴格意義上的合同上的權利,而是一種準合同”(quasi-contract)上的權利。這種準合同上的權利并非來自當事人的任何約定,而是由于當事人之間的特殊關系(particularrelation)而被法律所暗示的。這里并不存在合意。值得注意的是,通過適用禁止反言”原則使仲裁條款的非簽字方獲得仲裁權力,只是在特殊情形下的特例,并不能無限制地擴大適用。在美國司法實踐中雖然已產生一些判例,但對該原則的適用仍存在著爭議。盡管如此,禁止反言”原則在仲裁領域中的適用已得到國際商事仲裁理論及實務界的重視和研究。3.揭開公司面紗”理論[17]揭開公司面紗”理論(liftingtheveilofcorporation),或稱刺破公司面紗”理論(PieringtheCorporateVeil),又稱公司法人人格否定(disregardofcorporatepersonality)等,在大陸法中稱為穿透理論”、形骸理論”,是指當公司的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被公司背后的股東濫用時,就具體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否定公司的獨立法人人格,將公司與其背后的股東視為一體并追究其共同的連帶法律責任,以保護公司債權人或其他相關利害關系群體的利益及社會共同利益,實現公平、正義的一種法律措施。揭開公司面紗理論是美國法院在審理公司糾紛案件中首創的一個判例法原則,最初由鮑*爾(F.Powell)于1931年提出的,隨后為Lowendahlv.Baltimore&OhioRailroad案所采用,并逐漸成為在美國法院獲得廣泛適用的學說。如果在民商事領域,不以此原則確立仲裁協議向未簽字的母公司的擴張效力的話,其結果必然導致債權人向子公司與母公司的追償只能分別通過對子公司的仲裁與對母公司的訴訟兩種方式進行,這不僅造成債權人權利實現的極大不便利,而且還難以阻止仲裁庭與法院分別作出不同結果的情形發生。因此,確立仲裁協議向未簽字母公司進行效力擴張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4.合同相對性原理的例外按照合同相對性原理,合同關系只能發生于特定的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債務人只應對債權人承擔合同上的義務和責任,而不應對與其無合同關系的第三人承擔義務和責任。然而,隨著交易的發展,羅馬法逐漸承認了一種適用債的相對性規則的例外情況,即當締約人與第三人有利害關系時,更準確地說當向第三人給付是一種本來就應該由締約人履行的給付時,合同當事人為第三人利益締約是有效的。這種合同相對性理論例外原則隨著交易的復雜性及審判實踐的需要,有了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為合同相對性規則并不是絕對地排斥第三人的責任。在實踐中,由于合同的訂立和履行可能常常要涉及到第三人,甚至經常發生第三人介入合同履行過程的情形,這樣合同責任主體的確定就更為復雜,這就需要在合同關系涉及第三人或有第三人介入的情況下,正確適用合同相對性規則以確定合同責任。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的發展,首先表現為利他契約,即為第三方受益合同(ThirdPartyBeneficiaryContract)的出現。各國立法基于事實上的需要及契約自由原則,逐漸承認合同當事人可以約定債務人向第三人直接給付,第三人對債務人亦享有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但第三人表示不愿享受利益者除外。后來,一些國家的立法和判例學說進一步擴張契約關系對于第三人的效力,使債務人對于與債權人具有特殊關系的特定范圍內的人也負有保護和照顧等附隨義務。基于傳統的合同相對性原理,對于仲裁協議或合同中的仲裁條款而言,其效力只能及于仲裁協議或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認為,合同相對性理論也正是仲裁協議或仲裁條款對未簽字當事人不具拘束力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理論依據。而我們今天在對仲裁協議對未簽字的第三方效力問題進行討論時,合同相對性理論的例外不能不說是可以引以為據的重要法律理論。因為,當特定的第三人依據合同或法律上的規定向有關合同當事人主張其權利時,如果不允許其適用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協議),不承認仲裁條款(協議)對其與合同的當事人之間的約束力,則可能對其實體權利的救濟和保護產生不利影響,也有礙于仲裁發揮出其最大限度的效力。(二)程序法上的法理基礎除了實體法上理論基礎的討論外,有學者還從程序法上尋找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法理根據,即各國支持仲裁制度發展的國際潮流為仲裁協議效力擴張提供了適宜的土壤環境,而在確認仲裁協議效力方面,盡力使其有效原則”[18]的廣泛認同以及司法實踐中傾向于執行仲裁協議的政策均為仲裁協議效力擴張提供了寬松的外部條件。但最終使仲裁協議效力擴張于未簽字的第三人的真正內在動因,還是應當歸結于實現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實現通過仲裁方式解決民商事爭議的意愿。由此,探究并實現當事人的仲裁意思表示,是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程序法法理基礎。我們認為,仲裁協議效力擴張實體法上的理論,特別是公平合理的期待”理論、衡-平法上的禁止反言”理論和合同相對性原理例外的基本立論基礎,是對第三人與仲裁協議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寬泛解釋和推定解釋。比如,公平合理的期待”理論就是通過考察仲裁協議當事人以外第三人的行為,推定其受仲裁協議效力約束的意思表示;衡-平法上的禁止反言”理論中所涉第一種情形的基本理念就是:簽字方依合同的實體條款主張其對非簽字方的權利,使其認為此合同是在兩方之間生效的,而在非簽字方援引同為合同一部分的仲裁條款時,簽字方又以形式問題否定此條款對其效力。此時,衡-平禁止反言”原則將會阻止簽字方享有其嚴格權利而限制其提起訴訟權利,使其只能與非簽字方進行仲裁;[19]合同相對性原理例外的利他契約[20]實為利他”的第三人(受益人)與利他合同當事人就仲裁協議而達成的意思表示一致。因為,利他契約對第三人發生使其取得對債務人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作為權利,第三人有接受的權利,也有權拒絕接受。當第三人作出接受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中也當然含有接受利他契約中仲裁協議的意思表示,由此與利他契約的當事人就仲裁協議達成了意思表示一致;揭開公司面紗”理論的核心是否定公司人格,使公司的股東對公司的債務向公司的債權人承擔責任。該理論適用的情形之一是母子公司之間的關系,即子公司的設立、存續和經營完全按照母公司的批示和命令進行,從而使得子公司成為母公司的代理人時,則說明子公司已經不再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在此情形下,應當否定子公司的法人資格,使子公司債權人追索母公司的資產而不是子公司資產。根據代理學說[21]來解釋揭開公司面紗”理論,結論便是子公司作為母公司(第三人)的代理人與另一方當事人訂立的仲裁協議當然約束仲裁協議的一方當事人與母公司(第三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來,揭開公司面紗”理論也是第三人與仲裁協議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至于仲裁協議效力擴張在程序法上的法理基礎所至為關注的也是第三人與仲裁協議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由此看來,這些理論并非學者新創設的理論。相反,學者們從仲裁協議的契約性(相對性)這一基本特征出發,是在傳統合同法律制度或相關的其他法律制度中尋找相關理論用以解決國際商事仲裁中所出現的這一新的法律問題。三、仲裁協議效力擴張在國外的立法與實踐仲裁協議效力擴張在國外的立法與實踐,也可以說是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類型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通過擴張解釋書面”的含義,以使仲裁協議對未簽字當事人生效1958年《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又稱《紐約公約》對仲裁協議的形式作了統一規定。根據該公約第2條第2款,書面仲裁協議,謂當事人所簽訂或在互換函電中所載明之契約仲裁條款或仲裁協定”。據此,《紐約公約》規定的書面仲裁協議有兩類:一是當事人雙方簽字的仲裁協議;一是當事人通過書信往來確認的仲裁協議。隨著商業實踐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紐約公約》的這種規定日顯狹窄、苛刻,脫離實踐,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仲裁發展的阻礙。2001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紐約召開工作組會議,會議審議了特定情況的若干典型例子,歸納為字面上不能滿足仲裁協議形式要件的幾種情形,傾向于認定在有些情形下均存在書面”的仲裁協議。[22]1985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的《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以下簡稱《示范法》)。[23]對書面”的解釋比《紐約公約》第2條第2款的范圍要廣。根據《示范法》第7條第2款,仲裁協議滿足下列情形之一的,即是書面”的:(1)仲裁協議載于當事人各方簽字的文件中;(2)仲裁協議載于往來的書信、電傳、電報或提供協議記錄的其他電訊手段中;(3)在申訴書和答辯書的交換中當事一方聲稱有協議而當事他方未作否認表示的;(4)當事人在合同中提出參照載有仲裁條款的一項文件即構成仲裁協議,如果該合同是書面的而且這種參照足以使該仲裁條款構成該合同的一部分。1996年英國仲裁法(以下簡稱《1996年仲裁法》)對《紐約公約》和《示范法》關于書面”作了更擴大的理解。根據《1996年仲裁法》第5條第2款,下列仲裁協議即是書面的:(1)仲裁協議以書面形式達成,不論當事人簽署與否;(2)仲裁協議以書面通訊交換的方式達成;(3)仲裁協議可以書面形式證明;(4)如果當事人約定援引某項條款,只要該條款是書面的,當事人之間的協議即是書面的;(5)如果協議為一方當事人或者當事人授權的第三人所記錄,該協議即被證實是書面的;(6)在仲裁和司法程序中,當事人一方書面主張存在一項協議,對方未書面予以否認的,則當事人之間視為存在書面協議。該法還規定,這里書面”是指借以將資料記載的任何方式。2000年經修訂的《香港仲裁(修訂)條例》第2AC節對此作出相同的規定。1999年經修訂的《德國民事訴訟法典》第十編第1031條[24]也采取了類似的作法。(二)仲裁協議在特定情形下擴張對第三人有約束力2001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紐約召開工作組會議,會議審議了特定情況的若干典型例子,歸納為字面上不能滿足仲裁協議形式要件的十二種情形,傾向于認定在有些情形下均存在書面”的仲裁協議。其中:第一,含有仲裁條款的提單沒有經過發貨人或隨后的持有人簽字;第二,合同中將某些利益授予第三方受益人或含有有利于第三方的條款(為第三者而作出的規定),第三方根據仲裁協議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第三,有關合同向第三方轉讓或更新之后第三方根據仲裁協議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第四,第三方行使代位權時,第三方根據仲裁協議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第五,在公司合并或另立之后,亦即法人實體并非原先的法人實體時,當事方的繼承者聲稱對合同擁有權益,從而根據仲裁協議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25]盡管這些規定不是國際條約,不具有國際法上的效力,但由此足以可以看出,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對仲裁協議效力擴張是持支持和肯定態度的。參照這些意見并結合相關國家的立法和實踐,仲裁協議在以下特定情形下擴張對第三人有約束力:1.提單轉讓提單通常僅由承運人/船東簽發,不需要發貨人和提單持有人簽字。1998年修訂的《德國民事訴訟法典》第十編第1031條第4款規定,簽發提單即構成一個仲裁協議。英國、荷蘭、加拿大、挪威、新西蘭也承認提單中仲裁條款的效力。對于提單轉讓后仲裁協議對受讓人的效力,也就是對第三人的效力也無爭議。在VimarSegurosyReaseg.V.M/VSkyReefer中,美國最高法院沒有否定提單中仲裁條款對作為受讓人的提單持有人(即買主)的效力。在該案中,紐約的果品經銷商bacchusAssociates(Bacchus)與摩洛哥的生產商GalaxieNegoce,S.A.(Galaxie)訂約購買一批摩洛哥產柑橘和檸檬。買方Bacchus租用M/VSkyreefer輪負責承運,并向保險人VimarSegurosyReaseg.辦理了保險。貨交承運人后,承運人向賣方Galaxie簽發了提單(其中訂有仲裁條款),Galaxie又將提單交給買方Bacchus.后在運輸途中發生貨損,貨損超過100萬美元;保險人VimarSegurosyReaseg.向買方Bacchus賠付了73萬多美元,在賠償范圍內取得代位權,保險人VimarSegurosyreaseg.與買方(提單持有人)根據提單共同在麻塞諸賽法院向被告提出對物訴訟。被告則主張提單中的仲裁條款以對抗法院管轄權。原告否定仲裁條款的效力,主張仲裁條款規定在東京仲裁,違反了美國海上貨物運輸法第3條第8款的有關規定。美國最高法院最終判定仲裁條款有效。從雙方當事人提交的材料以及法院的判決來看,當事人和法院似乎并不認為,提單中的仲裁條款對作為受讓人的提單持有人即買方、以及買方的清償代位人VimarSegurosyReaseg.有效是一個可以爭論的問題。[26]2.法人的合并法人合并有新設合并和吸收合并兩類。前者是指兩個以上的法人合并為一個新的法人,原法人消失,產生新的法人,原法人的權利義務由新法人承受;后者也稱兼并,是指一個或多個法人歸入到一個現存的法人之中,被合并的法人主體資格消滅,存續的法人主體資格依然存在,存續的法人承受被吸收的法人的權利義務。無論是在新設合并還是吸收合并,新設的法人或存續的法人,對因合并而消滅的法人的權利義務的承受都是概括的、全部的承受,不得進行選擇。這是大多數國家普遍的實踐。3.法人的分立法人的分立有創設式分立和存續式分立之別。前者,一個法人分成兩個以上的法人,原法人消滅;后者,原法人存續,但分出一部分財產設立新法人。因分立而消滅的法人的權利義務由分立后的法人承受。這得到了各國的普遍接受。4.合同轉讓合同轉讓分為合同的承受、債權讓與和債務承擔三種情形:(1)合同承受在合同承受,合同的轉讓人經合同另一方或者其他方當事人的同意,將其在合同中的權利義務概括移轉給受讓人,如果原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該仲裁條款對合同的受讓人與合同的其他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除非在合同的轉讓過程中,受讓人或合同的其他方當事人有相反的意思表示。即在合同承受的情況下,適用的是仲裁條款自動移轉規則”(AutomaticAssignmentRule),這在國外不存在大的爭議。(2)債務承擔在合同債務承擔(即只作債務的轉讓),債務人轉讓債務同樣需要征得合同的另外一方當事人(即債權人)的同意,因此,原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對受讓人和債權人應當具有約束力,除非受讓人或者債權人雙方或者一方有相反的意思表示。這與合同承受的情形類似。(3)債權讓與這是分歧較大、疑問較多的問題。因為轉讓人將其債權讓與給受讓人,不需要得到合同的另外一方當事人(即債務人)的同意,所以,大多數國家否定了仲裁條款對受讓人和債務人的效力。但是,近來也有國家承認在債權讓與時,原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對受讓人和債務人即合同的另外一方當事人同樣有效。1997年瑞典最高法院在EMJA案即為此例。[27]5.清償代位所謂清償代位,是指與債的履行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在為債務人向債權人作出清償以后,而取得代位權,他可以在其清償的范圍內,就債權人的權利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例如,保險公司在向投保人作出賠付之后,則在賠償范圍內取得了投保人的地位,可以代替”投保人向相對人進行追償。在保證、出口信貸、連帶債務中也經常出現清償代位的情況。如果被代位權人與原債務人之間訂有仲裁條款,該仲裁條款對代位權人與原債務人是否具有約束力呢?一些國家的立法體例和司法實踐持肯定的態度。例如,在VimarSegurosyReaseg.v.M/VskyReefer案中,原告VimarSegurosyreaseg.是一家保險公司,他在向貨主Bacchus作出賠償后取得了代位權,進而以自己的名義向被告追償。由于提單中訂有仲裁條款,美國最高法院判定仲裁條款對原、被告有效,并沒有因為VimarSegurosyReaseg.是代位權人,而否定其效力。[28]6.自然人死亡或法人破產、注銷因自然人死亡發生繼承或法人被注銷發生權利義務繼受時,自然人在死亡前或法人被注銷前簽訂的仲裁協議,應認定為有效,對繼承人或繼受人有約束力,除非繼承人或繼受人在繼承或繼受時作出相反意思表示。如《荷蘭仲裁法》第1032條規定:除非當事人已另有協議,仲裁協議或仲裁庭的委任均不應因為一方當事人的死亡而終止”。這體現為仲裁協議基于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發生的移轉,主要包括繼承、法人破產或注銷時法定權利義務受讓人對仲裁協議的受讓。7.傀儡公司該種情形主要出現母子公司、公司與股東間的財產混同、業務混同及組織機構混同等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的情況下。此時,債權人可主張揭開公司面紗”,根據其與子公司之間的仲裁協議,要求未在該協議上簽字的母公司亦受該協議約束,從而由仲裁庭就債權人向子公司和母公司的追償一并進行裁決。在國際商會仲裁第4131號案例中,仲裁員認為:由于母公司對子公司簽訂協議上的絕對控制力以及在合同締結、履行、終止上有效的參與,仲裁條款也視為被母公司所接受。母公司由于其在合同各個階段的參與行為而表達了成為合同當事人的意圖。[29]這種情形的實質是,就具體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否認公司及其背后的股東各自獨立的人格及股東的有限責任,責令公司的股東對公司債權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負責。[30]8.利他合同的第三人該情形存在于利他合同法律關系中。在利他合同情形下,合同當事人一方不為自己而是為第三人設定權利,并約定由合同另一方向第三人履行,第三人依合同當事人的這種約定而享有合同權利義務。其中,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合同稱為基本合同,為第三人設定權利的約定稱為第三人利益條款。雖然第三人并不是合同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但可以享受該合同規定的權利并可直接請求債務人向自己履行債務,有權請求不履行義務的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或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如果基礎合同中簽訂有仲裁條款,雖然沒有專門簽署行為,第三人依然有權依據其中的仲裁條款,向債務人主張權利。9.關聯方與關聯協議一些情況下,某些第三人雖然并非仲裁協議或條款的簽字方,但由于其是簽字方的關聯方,可能被卷入仲裁之中,可能是仲裁協議當事人強制他們參加,也可能是他們主動要求參加。如作為一銷售合同從合同的貸款合同,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及保加利亞仲裁庭均認為:貸款合同銷售合同緊密相連,可被看作后者的一個條款,因此貸款合同爭議也應適用仲裁條款。[31]可能成為關聯方的常常是公司集團、母子公司、擔保人、合伙人等。以上九種類型,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如果依仲裁協議的內涵和法理基礎為標準進行區分,可以大致進行合并歸類。先依法理基礎為標準進行歸類:提單轉讓、合同轉讓、清償代位、法人的合并與分立、自然人死亡或法人破產、注銷這六種類型可以歸到公平合理的期待”理論或衡-平法上的禁止反言”理論項下;傀儡公司可以歸入揭開公司面紗”理論項下;利他合同的第三人的法理基礎是合同相對性原理的例外。關聯方與關聯協議的類型歸入現有理論項下存有困難,如果一定要找到理論歸屬,那么,我們認為,如果設定主合同,如借款合同有仲裁協議,對從合同而言,如保證擔保合同沒能約定仲裁協議,根據民法上主從關系的理論,即主合同是獨立存在、不依其他合同的存在為前提的合同,從合同是以主合同的存在為前提,自身不能獨立存在的合同。主合同對從合同有制約關系。因此,主合同的仲裁條款因此對從合同當事人產生約束力。比如,在Inexfilmandseineterexportv.Universalpictured(1978)一案中,由于一家南斯拉夫政府實體通過協議形式擔保了一南斯拉夫實體對一美國公司的膠卷生產合同義務,而被認為該政府實體也接受了仲裁條款。[32]這種情形也可以歸入公平合理的期待”理論。因為這類合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主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如借款合同的貸款人,同時也是從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如保證擔保合同(從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同時就是借款合同(主合同)的當事人之一貸款人。這種主體上的同一性使得這一主體能夠合理期待在同一仲裁協議約束下解決主從合同項下的爭議,而非主合同當事人受仲裁協議約束而從合同不?苤儼瞇樵際庹槍膠俠淼鈉詿?rdquo;理論的要義;如果設定主從合同采不同的爭議處理方式,即主合同采仲裁解決方式,從合同采訴訟方式,或者相反。對于這種情形應另當別論,不可納入公平合理的期待”理論項下。其次,從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內涵上區分,通過擴張解釋書面”的含義,以使仲裁協議對未簽字的當事人生效的情形當屬擴張解釋書面”形式擴張的范圍,使得仲裁協議對未簽字的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的仲裁協議書面形式擴張;提?プ謾⒑賢謾⑶宄ゴ弧⒎ㄈ說暮喜⒂敕至ⅰ⒆勻蝗慫勞齷蚍ㄈ似撇⒆⑾⒗賢牡諶恕⒖芄盡⒐亓接牘亓榭曬槭粲謚儼瞇槎暈辭┳值牡諶瞬惺Φ鬧儼瞇樾Я┱擰?nbsp;從以上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國外立法和實踐的特點上看,仲裁協議效力擴張在立法上未見一般性條款的規定,這是由仲裁協議效力擴張只適用于某些特定情形,即仲裁協議主體效力的特殊情形所使然;與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立法特點相適應,其實踐特點也只能是某些特定情形的具體化。就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立法與實踐之間的關系特點上看,與其說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立法,不如說仲裁實踐中不斷突破仲裁協議的主體效力,使仲裁協議效力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對第三人產生約束力的現實,由此使得立法者產生了歸納總結這些特定情形,使之上升為法律的需要,相應地使這些特定情形成為法律規定。從這個意義上說,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實踐是立法的基礎和動因。四、仲裁協議效力擴張在我國的立法與實踐(一)立法我國現行《仲裁法》對仲裁協議效力擴張未作任何規定,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對此也未予規定。其他法律、法規對此也未規定。可以說,在我國法律和法規層面沒有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立法規定。據我們查詢,有關專家起草的仲裁法建議修改稿中對仲裁協議效力擴張也未設計一般條款。[33](二)仲裁實踐我國仲裁機構的仲裁規定同樣沒有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規定。有些學者認為,1999年《重慶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第六章(第三人參加仲裁程序)、2000年《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第45條、2004年《貴陽仲裁委員會仲裁暫行規則》第四章等規定了仲裁第三人規則。[34]經研讀引用的規定,我們發現:1999年《重慶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第六章(第三人參加仲裁程序)規定,不論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還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其加入到仲裁程序的前提條件之一是,第三人與原仲裁協議的當事人重新達成仲裁協議,即三方協議;如果不能重新達成仲裁協議(三方協議)的,不影響原雙方當事人的仲裁協議,也不影響仲裁委員會繼續審理。也就是說,第三人與原仲裁協議的當事人不能達成新的三方協議的,第三人不能加入到仲裁程序中,不能成為仲裁案件的當事人。2004年《貴陽仲裁委員會仲裁暫行規則》第四章也作出了第三人參加仲裁程序的規定。這些規定與對第三人參加仲裁程序的規定與1999年《重慶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第六章規定基本相同。2000年《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第45條規定:對當事人的仲裁請求或反請求,當事人以外的利害關系人如認為案件處理結果同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經與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并經仲裁庭同意,可以申請作為當事人參加仲裁。”本條規定除要求利害關系人,即第三人與原仲裁協議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這個條件外,還要求經仲裁庭同意這個條件。也就是說,只有這兩個條件同時具備,第三人才能參加仲裁程序。由此可見,第三人或者說利害關系人參加仲裁程序的基礎是,其與原仲裁協議當事人重新達成的三方仲裁協議,只不過是在原仲裁協議開始的仲裁程序中達成而已,也就是達成的時間與典型的仲裁協議略有差異罷了,沒有改變仲裁協議是仲裁的基石這個基本原理。這些規則不僅與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無關,而且也與這些學者界定且前文引述的仲裁第三人概念[35]相距甚遠。仲裁實踐中,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案例主要涉及分支機構訂立的仲裁協議對主辦單位有約束力、[36]代理人簽訂的仲裁協議對本人的效力。[37](三)司法實踐我國司法實踐對于仲裁協議效力擴張的態度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司法案例;一是司法解釋。1.司法案例(1)通過擴張解釋書面”含義使仲裁協議對未簽字當事人生效的案例,主要表現在如下情形:第一,通過援引的方式達成的仲裁協議視為書面”的仲裁協議并承認其效力。比如,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12月14日對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涉外經濟合同未直接約定仲裁條款如何認定案件管轄權的復函》(法函[1996]177號)中答復:中外雙方當事人訂立的外貿合同中約定合同未盡事宜適用中國和蒙古之間的交貨共同條件,因該交貨共同條件即1988年11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經濟貿易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對外經濟供應部關于雙方對外貿易機構之間相互交貨共同條件的議定書》規定了因合同所發生或者與合同有關的一切爭議在雙方達不成協商解決的協議時,應以仲裁方式解決,并規定了具體辦法,故應認定當事人自愿選擇通過仲裁方式解決其糾紛,人民法院不應受理該類合同引起的糾紛。第二,對仲裁協議的簽署”和特定情況下的不簽署”也可歸于《仲裁法》第16條所稱的其它書面方式”。自2001年2月1日起執行的《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第一條關于以其他書面方式達成的仲裁協議如何認定的問題”規定:《仲裁法》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以其他書面方式”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十一條的規定,應當理解為各方當事人在糾紛發生前或者發生后通過信函、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方式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第三,合同法上代理人訂立的仲裁協議對被代理人有約束力。1999年12月3日實行的《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請求裁定仲裁協議效力、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案件的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條在解答在外貿代理中,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與外商簽訂的外貿合同中的仲裁協議對國內被代理人是否有約束力?”這一問題時,認為,外貿代理制作為我國對外貿易活動中一項特定的法律制度,不屬于《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委托代理。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對外簽訂合同中的仲裁協議,對被代理人沒有約束力(合同法中規定的委托合同除外)。(2)仲裁協議在特定情形下擴張對第三人有約束力的案例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一般認為,不是仲裁協議當事人的第三人不能參加仲裁程序。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在1998年關于**物資集團輕工紡織總公司訴(香港)裕億集團有限*司、(加拿大)太子發展有限*司侵權損害賠償糾紛上訴案”的裁定中指出:本案當事人均應受合同條款的約束;即使本案涉及第三人,在仲裁庭不能追究第三人責任的情況下,輕紡公司可以以第三人為被告向人民法院另行提起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仍然可以維護。”[38]本案的焦點不在于第三人是否能參加仲裁,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這個裁定從另一個側面卻表明:第一,仲裁庭在沒有仲裁協議的情況下不能追究第三人的責任;第二,第三人的利益并不會因為沒有參加仲裁而不能得到保護;第三,因第三人而主張由法院一并審理的抗辯無效。最高人民法院在此處并沒有認為此案可允許第三人參加仲裁,也沒有認為使仲裁協議的當事人及第三人一起受訴訟的約束從而達到保護當事各方利益的目的。再比如,在東方國際集團上海對外貿易有限*司與蘭州金城旅游服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保證合同關系確認糾紛上訴案中,最高人民法院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認為仲裁裁決不能涉及仲裁協議之外的當事人,[39]即使第三人是主債務的保證人;仲裁當事人有權以第三人為被告,單獨在法院提起訴訟。但是,在以下情形下,承認仲裁協議擴張對第三人有約束力:其一,提單持有人即使不是租船合同和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簽約人,其也受提單中仲裁協議的約束。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福建省生產資料總公司與金鴿航運有限*司國際海運糾紛一案中提單仲裁條款效力問題的復函》(1995年10月20日法函[1995]135號)給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批復中稱:本案上訴人福建省生產資料總公司雖然不是租船合同和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簽約人,但其持有承運人簽發的含有合并租約和仲裁條款的提單,并明示接受該仲裁條款,因此,該條款對承運人和提單持有人均有約束力。”其二,有關債權轉讓,受讓人受合同中仲裁條款的約束。比如中國**金屬進出口**公司與**渤海有色金屬進出口有限*司債權轉讓協議糾紛上訴案”:1998年8月10日,中國**金屬進出口**公司(以下簡稱**公司)與鑫泉貿易(私人)有限*司(以下簡稱**公司)簽訂AL0606/98號合同,約定**公司供給**公司氧化鋁,**公司供給**公司SML”牌鋁錠,總貨值均約500萬美元。該合同第5條約定:仲裁:FTAC中國”。1999年10月2日,**公司又與遼寧渤海有色進出口有限*司(以下簡稱**公司)簽訂債權轉讓協議書”,約定:**公司與**公司在另一合同項下的**公司欠交**公司的2700噸鋁錠折款和利息共計4,442,597.36美元及應承擔的延期交貨的違約金等受償權利全部轉讓給**公司,用以清償**公司欠**公司的債務等。同日,**公司擬函將上述債權轉讓協議書”通知**公司。同月12日,**公司將債權轉讓協議書”和關于債權轉讓的通知”及該兩份文件的郵寄送達證據進行了公證。1999年10月8日,**公司依據債權轉讓協議書向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公司按債權轉讓協議的數額償還債務。**公司在有效期內提出答辯,并對河南高院的管轄裁定提起上訴。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中國的對外貿易仲裁機構名稱早在1980年已作變更,現名稱為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英文為CIETAC,**公司與**公司是1998年8月10日訂立的來料加工合同,該合同所約定的仲裁機構為FTACOFCHINA,FTAC并非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縮寫,故該仲裁條款對仲裁機構約定不明,應屬無效。**公司是以債權轉讓糾紛為由提起的訴訟,其與**公司未直接簽訂合同,事后雙方又未能達成仲裁協議,故**公司在本院提起訴訟,符合法律規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38條之規定,裁定駁回**有色金屬公司對管轄權提出的異議。**公司不服上述裁定書,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本案中,**公司和**公司在AL0606/98號合同中約定:Arbitration:FTACofChina”,該條款約定雙方當事人解決糾紛的方式為仲裁,其意思表示是真實的、明確的。FTACOFCHINA系ForeignTradeArbitrationCommissionofChina”的英文縮寫,譯文為中國對外貿易仲裁委員會,是該會的舊名稱。因此,可以確定FTAC即指中國對外貿易仲裁委員會。根據《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第七十九條的規定,使用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舊名稱的,應視為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由該會仲裁,因此,該仲裁條款約定的仲裁機構是明確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十六條的規定,該仲裁條款應為有效。原審以我國對外貿易仲裁機構的名稱已作變更,認定本案仲裁條款對仲裁機構約定不明而無效,沒有法律依據,應予糾正。本案中,**公司與**公司簽訂債權轉讓協議并書面通知了**公司,因該債權是基于原合同產生的,且需依附于原合同實現。**公司接受債權轉讓協議,其中應包括解決爭議的條款。而依據**公司與**公司所簽訂的合同約定,雙方解決權利義務爭議要通過仲裁裁決,因此,**公司要實現其受讓的權利,亦需要通過仲裁解決。故本案應依據仲裁條款的約定,通過約定的仲裁機構裁決,人民法院不應受理。綜上,中國**金屬進出口**公司上訴有理,應予支持。最高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五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四條、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裁定如下:其一,撤銷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1999)豫經一初字第61一1號經濟裁定書;其二,駁回**渤海有色金屬進出口有限*司的起訴。[40]其三,股權轉讓,受讓人受合同中仲裁條款的約束。例如,香港龍海(集團)有限*司(簡稱**公司)與**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進出口公司(**進出口公司)為在武漢合資成立武漢金龍科技發展有限*司”,于1992年2月18日簽訂了《**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進出口公司與香港龍海(集團)有限*司合資經營武漢金龍科技發展有限*司合同書》。合同仲裁條款規定與本合同有關的一切爭議,應提交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同年12月8日,**進出口公司與**中苑科教公司(**公司)簽訂《協議書》,將其與**公司合資企業的股權全部轉讓給**公司,**進出口公司退出合資成立的武漢金龍科技發展有限*司。同年12月14日,**公司與**公司簽訂《協議書》,規定由**公司替代**進出口公司作為合資企業的中方。新的合資公司更名為**金龍科技有限*司”,承擔原合資企業的債權債務,并對原章程、合同中的投資額、注冊資本、經營范圍事項作了部分變更,但該《協議書》未對原合資合同中仲裁條款進行約定。**公司與**公司以此《協議書》和《**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進出口公司與香港龍海(集團)有限*司合資經營武漢金龍科技發展有限*司合同》及章程辦理了變更武漢金龍科技發展有限*司”為武漢金龍高科技有限*司”審批手續。**公司與**公司發生爭議后,**公司向武漢市中級人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仲裁條款對當事人的效力。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于1998年3月作出(1997)武經終字第0277號終審民事裁定書。武漢中院認為:**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合資經營《協議書》是對原合資合同的認可和部分更改,該《協議書》并未明確規定仲裁條款。由于仲裁條款具有相對獨立性,并根據《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有關規定,原合同中約定的仲裁條款對該合同新的受讓人無法律效力。**公司稱與**公司簽訂《武漢金龍高科技有限*司合同書》第四十條約定仲裁條款,但因**公司已明確表示不能提交該合同正本,工商行政部門也無備案,**公司否認該事實,故**公司申請仲裁沒有有效的合同依據。于是作出裁定:被申請人**公司所依據《武漢金龍高科技有限*司合同》的仲裁條款及《協議書》不能作為確認雙方接受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管轄的依據。裁定后,**公司不服,向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申訴。湖北高院提審后認為:**公司與**進出口公司簽訂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進出口公司與香港龍海(集團)有限*司合資經營武漢金龍科技發展有限*司合同》中已規定,與本合同有關的一切爭議,應提交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公司雖然在取得了**進出口公司轉讓的全部股權后與**公司簽訂了《協議書》,但該《協議書》只是對原合資合同、章程中的投資額、注冊資本、經營范圍作了部分變更,未變更原合資合同其它條款。原合同其他條款仍然有效。鑒于**公司與**公司在該《協議書》中對仲裁條款未進行新的約定,原合資合同仲裁條款應視為有效。故當事人因合資合同發生的爭議,應提交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1997)武經終字第0277號裁定處理不當,**公司申訴理由成立。于是,湖北高院作出如下裁定:其一,撤銷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1997)武經終字第0277號民事裁定書;其二,人民法院對此案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針對本案給湖北省高院的函指出:**中苑科教公司與香港龍海(集團)有限*司簽訂的協議書只是對原合營合同部分條款的變更,未變更的原合營合同其他條款仍然有效。雙方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變更登記時,沒有就爭議解決條款進行修改、變更登記。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審批備案的是香港龍海(集團)有限*司與**中苑科教公司簽訂的協議和香港龍海(集團)有限*司與**東湖新技術開發進出口公司簽訂的原合營合同,應視為雙方當事人對原合營合同的仲裁條款是認同的。故當事人因合營合同而發生的爭議,應按原合營合同的約定提交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法院對此合營合同糾紛無管轄權。[41]其四,股東派生仲裁受仲裁協議約束。比如有這樣一起案例:**港市滌淪長*廠(以下簡稱長*廠)與**吉雄有限*司(以下簡稱**公司)合資成立的張家港吉雄化纖有限*司(以下簡稱化纖有限*司)與**大興工程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發生了購銷合同糾紛,因控制合營企業的港方**公司與賣方**公司有直接利害關系,其拒絕召開董事會以合營企業名義起訴,致使長*廠利益受到損害而無法得到法律保護。最高人民法院1994年11月4日法經(1994)269號在對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復函中認為:長*廠可在合營企業董事會不作起訴的情況下行使訴權,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受理。但就本案而言,由于合資經營合同與對外購買設備的合同中都訂有仲裁條款,因此,其糾紛應提交仲裁裁決,法院不應受理。其五,法人合并、分立或終止后權利義務的繼受者受仲裁協議的約束。例如,《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第四條訂立仲裁協議的當事人被合并、分立或終止,原仲裁協議對其權利義務繼受者是否具有約束力的問題”規定:根據仲裁法第十九條規定,仲裁協議獨立存在,合同的變更、解除、終止或者無效,不影響仲裁協議的效力。”因此,在仲裁協議有效的情形下,訂立仲裁協議的主體發生合并、分立或終止,其權利義務繼受者與仲裁協議相對方未達成新的仲裁協議或未達成放棄仲裁的協議時,原仲裁協議對各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各方當事人應當按照原仲裁協議,通過仲裁解決爭議。2.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6]7號)對仲裁協議效力擴張規定的類型:(1)通過擴大解釋其他書面形式”的范圍達到擴張書面”的含義,以使仲裁協議對未經簽字的當事人生效。例如,法釋[2006]7號第一條規定:仲裁法第十六條規定的其他書面形式”的仲裁協議,包括以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形式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再如,合同中援引載有仲裁協議的合同、文件或國際條約即構成仲裁協議。例如,法釋[2006]7號第十一條規定:合同約定解決爭議適用其他合同、文件中的有效仲裁條款的,發生合同爭議時,當事人應當按照該仲裁條款提請仲裁。涉外合同應當適用的有關國際條約中有仲裁規定的,發生合同爭議時,當事人應當按照國際條約中的仲裁規定提請仲裁。(2)仲裁協議在以下情形下擴張對第三人有約束力:第一,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后合并、分立的,仲裁協議對其權利義務的繼受人有效,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例如,法釋[2006]7號第八條規定: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后合并、分立的,仲裁協議對其權利義務的繼受人有效。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后死亡的,仲裁協議對承繼其仲裁事項中的權利義務的繼承人有效。前兩款規定情形,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時另有約定的除外。第二,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后死亡的,仲裁協議對承繼其仲裁事項中權利義務的繼承人有效。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時另有約定的除外。例如,法釋[2006]7號第八條規定: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后合并、分立的,仲裁協議對其權利義務的繼受人有效。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后死亡的,仲裁協議對承繼其仲裁事項中的權利義務的繼承人有效。前兩款規定情形,當事人訂立仲裁協議時另有約定的除外。第三,債權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的,仲裁協議對受讓人有效,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例如,法釋[2006]7號第九條規定:債權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的,仲裁協議對受讓人有效,但當事人另有約定、在受讓債權債務時受讓人明確反對或者不知有單獨仲裁協議的除外。五、仲裁協議效力擴張國內國外立法與實踐的比較與分析就立法而言,國外立法大致采仲裁協議書面形式擴張的類型化與仲裁協議主體效力擴張列舉式的模式。均沒有將仲裁協議效力擴張規定為一般條款;我國仲裁立法對仲裁協議書面形式擴張設有一般性規定,但未類型化也未列舉仲裁協議主體效力擴張的類型,與國外立法不同。就仲裁實踐而言,國外既有仲裁協議書面形式擴張的案例,也有仲裁協議主體效力擴張的案型;我國的仲裁實踐與國外的做法大致相當。從仲裁協議書面形式擴張和仲裁協議主體效力擴張兩個方面的比較中就能看得更加清楚。(一)仲裁協議書面形式效力擴張的比較與分析現將國外與國內關于仲裁協議書面形式擴張圖示如下:國外國內通過擴張解釋書面”的含義,以使仲裁協議對未簽字的當事人生效通過擴大解釋其他書面形式”的范圍達到擴張書面”的含義,以使仲裁協議對未簽字的當事人生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楊佳

楊佳

執業證號:

11306201911124695

河北庭語律師事務所

簡介:

本人2019年開始執業,執業期間主做民間借貸,婚姻家庭,交通事故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楊佳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噜噜噜久久亚洲va久|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 国产对白精品刺激一区二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韩国一大片a毛片女同| 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按摩店| 美女被a到爽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久久久久性| 波多野结衣bt|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91精品国产91久久| 日产国产欧美视频一区精品|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色吧首页dvd| 日韩欧美卡一卡二卡新区| 免费无毒片在线观看| 黄色成人免费网站| 女人张开腿男人捅| 久久精品WWW人人爽人人|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不卡|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成年女人看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免费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 黑寡妇被绿巨人擦gif图| 天堂网www中文在线|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欧美日韩在大午夜爽爽影院| 又大又粗又爽a级毛片免费看|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二区| 99精品偷自拍| 成人免费男女视频网站慢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