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是2008年以前實施的福利標準:《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137號)第六條第三款:“納稅人的福利費,按照應稅工資總額的14%計算扣除。二是2008年以后實施的福利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2號)第四十條規定,企業發生的福利費用部分,不超過企業所得稅的14%工資總額允許扣除。
三是福利費新舊余額的銜接:《關于2007年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的補充通知》(國稅函[2008]264號)第三條規定,2007年企業職工福利費仍按總額的14%扣除應納稅工資額,未使用部分計入職工福利費余額。2008年及以后年度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應當先抵減以前年度計提但未實際使用的職工福利費余額,不足部分按照新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予以扣除。以前年度計提但企業未實際使用的職工福利余額,在稅前扣除,屬于職工權益。改變用途的,調整增加應納稅所得額。一是根據《關于貫徹執行修訂后的企業財務通則有關問題的通知》(財企[2007]48號)等相關文件,應付福利費余額一般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一是2007年,企業不再按工資總額的14%計提職工福利費,2007年已計提的職工福利費在返還時予以支付。第二,截至2006年12月31日,應付福利費賬面余額:(1)如為虧損,轉入2007年初未分配利潤。如果2007年初未分配利潤為負,則由任意公積金和法定公積金依次補足。如仍不足,按2007年及以后年度實現的凈利潤彌補。(2) 余額為余額的,按照原規定繼續使用。余額使用后,按照修訂后的《企業財務通則》執行。第二,根據財政部《關于企業新舊財務制度銜接有關問題的通知》(財企[2008]34號),企業將不再執行《關于貫徹執行修訂后的企業財務通則有關問題的通則》(財企[2007]48號)規定:“自2006年12月31日起,以應付福利費為結余的,按原規定繼續使用。結余用完后,按照修訂后的《企業財務通則》執行。根據新規[2008]34號:在《企業財務通則》實施前提取的應付福利有余額的,符合規定的企業支付從應付福利中先行撥付。也就是說:先用補充養老保險抵減以前應付福利的余額,不再按原規定使用。余額用完后,按照企業財務的一般原則執行。三是上市公司上年度首次執行日應付福利余額的會計處理,按照《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第38號——企業會計準則首次執行》的有關規定,第一個執行日企業職工福利余額轉入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在首次執行日后的第一個會計期間,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的規定,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職工福利計劃確認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并計提管理費用根據金額與原轉入職工薪酬(職工福利)的差額調整。第三,協調財稅差異時,會計與稅法對同一涉稅事項存在差異,企業所得稅結算原則。根據《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137號)第九條規定,“納稅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其財務會計處理方法與國家有關稅收規定相抵觸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計算繳納稅款:《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條:“納稅人從事生產經營的財務會計制度或者財務會計處理方法、會計軟件,應當報送稅務機關有關部門備案。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的財務會計制度或者財務會計處理方法與國務院或者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的有關稅收規定相抵觸的,應當繳納的稅款,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依照國務院或者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的有關稅收規定計算。”根據規定,當稅法和會計法規之間存在差異時,有三個原則:
首先,稅法和會計都有規定。會計在納稅時受稅法的約束,但不需要改變會計記錄。即“調表不調賬”的原則。第二,只要會計處理與稅收規定不一致,就必須進行調整。
第三,如果沒有稅收法規,只有會計法規,那么會計法規就是稅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實踐中,有的企業2008年以前按工資總額提取14%的福利,但年底對超過應稅工資部分增加納稅。有企業認為,2008年1月1日應付的福利費余額中以前提取但增加的部分,不應計入上述文件規定的“職工福利費余額”。但我們認為:國稅函[2008]264號文解決了稅法核算形成余額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有的企業按2008年以前的工資總額提取14%的福利,但超出應稅工資的部分在年終決算時增加。部分企業認為,2008年1月1日應付職工福利費余額中原計提但增加的部分,不應計入上述文件規定的“職工福利費余額”等事項。按照國稅函[2008]264號的規定,轉為稅務審計處理。應付福利費余額中以前提取但增加的部分,不應納入上述文件規定的“職工福利費結余”等問題,不能簡單地認為這部分不應納入上述文件規定的“職工福利費結余”中,但應按稅法規定的余額最終計算處理,無論在會計核算中如何計算和提取。也就是說,2008年以前,實際的會計處理是以工資總額為基礎的。當最終結算時增加稅收時,就不會有欠稅,稅收中允許的稅前扣除額需要與實際支出相比較。如果允許扣除超過實際支出的部分,就會形成余額。這一余額不是會計科目“應付福利”科目中的金額,而是2008年以后首次用于稅收職工福利支出的金額。案例分析公司是2005年成立的一家新企業。企業實行應稅工資稅前扣除方式。相關數據如下:2005年應稅工資500萬元,實際計提福利費80萬元,增稅金額10萬元(80-500×14%);2006年應稅工資600萬元,實際計提福利費100萬元,增稅金額10萬元16萬元(100-600×14%),實際使用50萬元,增稅實際使用60萬元,2007年應稅工資800萬元。新標準要求職工的福利支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干股合同協議書違法嗎
2021-01-03醫療事故中患者承擔的舉證責任
2021-01-27勞動糾紛中沒有勞動關系怎么辦
2020-11-26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分別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2021-02-16交通責任書下來對方不簽字怎么辦
2020-12-26監視居住的場所在哪里
2020-11-11法官上街 宣講家庭暴力案例
2021-01-24交通事故老人贍養費有多少
2021-01-26未經傳喚缺席判決的適用情形
2021-01-30什么是哺乳期?女職工在哺乳期享受哪些特殊勞動保護?
2021-02-20哺乳期可以調崗嗎
2020-11-21用人單位提前辦理離職手續是違法解雇嗎
2020-12-31給父母買保險要注意什么問題
2021-02-18法律規定投保人有哪些權利
2021-01-31學生溜出校園被車撞身亡 “校方責任保險”應否理賠?
2021-02-03低廉團險理賠條件苛刻 7萬保單只賠2800元
2021-03-23單方交通肇事為什么理賠難
2021-01-11對方逃逸醫藥費對方保險公司給嗎
2021-01-02車禍理賠多少錢合理
2021-02-19快速理賠定損金額不夠怎么辦,流程怎么走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