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意思自治的含義和內容(一)意思自治原則是指合同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處理合同糾紛的法律原則。確定合同的準據法是最常見的原則(二)意思自治的主要內容意思自治的核心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和自由實現的主要法律形式。民事立法對意思自治的規定體現在很多方面:一是可以提供選擇的機會,增加自由選擇的效果,即以共同規則的形式,預先為公民設定一種可選擇的行為模式,以規范公民的自由;第二,為公民自由意志的外化,消除人為的不當障礙,保證民事行為的自由發展;第三,提高國家強制力保護對象的自由;第四,在具體的民事活動中,法律保護公民可以自由選擇合作伙伴、合作形式和內容。同時,意思自治也體現在民法領域的各個方面。例如,在所有權領域,所有權人可以依法任意處分其財產;在合同領域,表現為合同內容、合同形式和合同對象的充分選擇;在婚姻家庭繼承方面,表現為婚姻、離婚、遺囑等自由;在民事責任領域,它表現為自己的責任,即每個人都應獨立承擔因自己的行為而產生的責任。然而,意思自治主要體現在合同領域,具體表現為合同自由。對意思自治原則的限制任何一種自由本身都有一些限制。沒有限制,就沒有自由。沒有限制,“自由”只是一種任性或主觀愿望,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早在“意思自治”理論提出之時,杜莫林就指出,那些帶有強迫性的習慣不能排除在當事人意志的適用范圍之外。法律中提到的自由也必須是國家法律承認和保護的自由。個人自由必須限制在“我們不能妨礙他人”的范圍內。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各種自由權利都必須有明確的界限。在這一界限規定的范圍內,權力主體可以為所欲為,他人的干涉是非法的。如果超出這個范圍,自由將失去權力的性質,他的行為是非法的。因為在這個時候,他必然會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自由是一種權利,而限制是一種責任。限制不僅是對自由的限制,也是自由的保障。他要求個人在行使自由權利時對他人和社會負責。雖然法律將自由視為一項權利,但它也確定了各種自由權力的范圍,使之能夠在自由法的一般原則下相互協調。限制意思自治的另一個原因是,任何社會主體的行為都必須服從國家權力。國家權力存在的目的是保護個人自由,但為了達到保護個人自由的目的,國家權力有時必須適當地限制當事人的行為
限制自由的主要方式來自法律的規定。法律利用自身的力量使每個人實現自由。只有遵守人們為自己制定的法律,才是自由。當然,國家權力對個人自由的干預必須限于法律的明確規定,法律本身“只禁止那些會損害社會的行為”,法律禁止這些行為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獲得更大的自由。因此,對于政府來說,政府的權力必須是有限的,所有政府都只是契約關系中的“有限政府”
,無論是為了保持社會經濟關系的穩定,或者,為了平等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真正實現雙方的合理期望,各方的意思表示必須真實合法。作為一種社會關系,合同引起的交易不僅涉及雙方當事人的得失,而且影響社會的興衰和他人的利益。第三,意思自治原則與相關民法原則的關系有兩個與意思自治關系最為密切的原則,即:,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共秩序與良好習慣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的關系。誠實信用原則的出現不僅是對意思自治原則的限制和有限否定,而且在一定意義上是對意思自治原則功能的矯正。誠實信用原則,簡稱誠實信用原則,是指社會經濟活動的當事人在從事經營活動時,應當誠實信用地行事,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以保持當事人與社會利益的平衡關系。這是現代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它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概念法的性質或補充法的功能。誠信原則要求行為必須處于良好的心理狀態。對一切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行為人應當在沒有法律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以社會公認的方式進行活動,不得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它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契約自由讓位給社會公平的結果。與公共秩序和良好習慣原則的關系。與誠實信用原則的功能一樣,公共秩序和良好習慣原則的出現也具有糾正當事人不合理行為結果的功能。如果說誠實信用原則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那么公共秩序和良好習慣原則的出現就是為了平衡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誠實信用原則之所以成立,是因為濫用人身自由危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而公共秩序和良好習慣原則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契約自由本身存在先天缺陷。這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經濟自由放任并不能給整個社會帶來最大的利益和發展。絕對的人身自由和追求個人利益會損害他人和弱勢群體的利益,損害環境和資源。因此,個人應該服從社會,自由不應該侵犯社會公共秩序的自由。國家必須干預經濟生活,擴大社會控制范圍。公序良俗原則是合同法的一般規則,與誠實信用原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意思自治原則反映了商品經濟的客觀要求,是民事關系一般法律規則的高度概括(尤其是合同關系)。這一原則的實質是對民事主體獨立意志在民事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的法律確認。從根本上講,這一原則所體現的只是商品經濟社會中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人之間按照“平等”原則的相互關系。因此,意思自治原則與商品經濟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由于不同的經濟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商品經濟的本質屬性并沒有區別,可以說,有商品經濟的地方,必須有法律上的意思自治可以看出,只要我們承認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具有商品經濟的一般屬性,我們就必須承認意思自治原則在我國民事立法中的指導作用。承認意思自治是中國民事的一項基本原則,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事主體在活動中享有的獨立和意志自由,有助于消除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權利本位”和“官方本位”的法律觀念,弘揚尊重公民主體合法權益之風,促進中國完全開放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意思自治原則只是我國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們必須反對意志自治原則的絕對化和神圣化。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實需要賦予公民主體更多的自由和獨立。但是,我們不能夸大或神化它的功能和作用。因為在任何時候,社會利益都高于個人利益。即使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意思自治在法律上也從來不是絕對的。在培養過程中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個人貸款的年齡限制是多少
2020-11-13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會死嗎
2021-03-23個人可以做傷殘鑒定嗎
2021-03-09公司錄用童工怎么賠償
2020-11-08合同形式的概念
2021-01-13擔保合同另有約定是指什么
2021-03-02承包工屬于雇傭關系嗎
2021-01-19消費者購物時被電擊傷,商場是否擔責
2020-12-24學生在學校做游戲受傷學校有責任嗎
2021-01-07關于承租權轉讓
2021-03-02數罪并罰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0-12-10剛簽的勞務派遣合同改簽外包合同合法嗎
2021-03-08勞動糾紛處理時效
2021-03-13勞動爭議的追訴期是幾年
2020-12-19車上人員險與意外險有何區別
2020-12-04有產品責任險的產品可不可以放心購買
2021-01-05保證保險合同糾紛能否先訴保險人
2021-01-30如何變更保險合同?
2020-12-16人身保險合同的主體客體以及內容是什么
2021-03-08申請經營旅館業的備案手續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