締約過失責任的類型有哪些
締約過失責任分為二大類,一為合同無效或被撤銷的締約過失責任,二為合同不成立的締約過失責任,具體有如下幾現
1、擅自撤回要約時的締約過失責任;
2、締約之際未盡通知等項義務給對方造成損失的締約過失責任;
3、締約之際未盡保護義務侵害對方的人身權、物權的締約過失責任;
4、其他合同不成立時的締約過失責任
5、合同無效時的締約過失責任;
6、合同被更變、撤銷時的締約過失責任
7、無權代理情況下的締約過失責任。
人所能請求賠償的,應為履行利益,即合同如成立中被害人所能獲得的履行利益,亦稱積極利益;另一種診斷應系信賴利益。現在普遍的觀點,賠償范圍應指信賴利益。筆者贊成這種觀點。德國法學家耶林在“締約過失,契約無效與未臻完全時之損害賠償》一文中指出“當事人因自己過失致使契約不成立者,對信賴其契約有效成立的相對人,賠償基于此項信賴而生損害”德國民法典作此同樣的規定。我國學者葉安民、王利明均持同樣觀點。所謂依賴利益的損失,指一方因信賴合同的成立和有效,但由于合同的不成立和無效的結果所蒙受的不利益。信賴利益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指信賴人的直接財產的減少,通常有如下幾項:
(1)締約費用,包括郵電費用,趕赴締約地或察看標的物的支付的合理費用;
(2)準備履行支出的費用,包括為運送的費或受領標的物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3)受害人支出上述費用所失去的利息。間接損失,也稱可得利益損失,指信賴人的財產應增加而未增加的利益,如信賴合同有效而失去某種應該得到的機會,這些利益必須是指訂約時可以客觀地預見范圍內。
但對于這種信賴利益的賠償范圍是否以超過履行利益為原則,則又有爭論。我國《民法通則》第61條和《合同法》對損失范圍沒有明確規定。在履行利益范圍內賠償,足以最大限度地維護當事人的利益。特定情況下,如合同標的數額較小,且于訂約之際一方給對方造成的財產損害或者人身損害的后果較大時,就不可能足以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所以應當在特定情況下允許有例外,以受害人實際損失來計算賠償數額。綜上所述,締約合同對方當事人因一方過錯致使不成立、無效、被撤銷后,當事人必須承擔由此而產生的締約過失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不兌現可廢除嗎
2020-11-28毆打他人的行為認定
2020-12-12網上傳播隱私信息如何處理
2021-03-11公司分立無效的原因
2020-11-24股權激勵可否抵押擔保
2021-02-20銀行貸款逾期不還會坐牢嗎
2020-12-16學生交通事故怎么賠償
2021-01-21離婚能向滿十八歲子女要贍養費嗎
2021-03-12離婚糾紛債務是否收取受理費
2021-02-02精神出軌的離婚證據有哪些
2021-02-22第三方合同是什么意思
2021-03-17無權代理合同是否可以繼續履行
2021-02-20什么是合同撤銷權
2020-12-01學生宿舍摔傷學校要負責任嗎
2020-12-02民事訴訟法對于公益訴訟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13勞動合同糾紛管轄法院
2020-11-29申請解除競業限制方式
2021-03-20勞務派遣行政許可實施辦法有哪些
2021-01-12勞務派遣是什么意思
2020-12-08離職時單位要求簽保密協議合法嗎
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