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在中國法院的使用
一、運用領域的擴展
我國對國際私法上意思自治原則的擴展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將意思自治原則上升到國際私法基本原則的地位,在《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總則部分作出了宣示性的規定,并擴大到諸多非合同領域;另一方面,是放松了意思自治原則適用的條件,在當事人選擇法律的范圍上拒絕了實質性聯系標準,在當事人選擇法律的時間截止到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在當事人選擇法律的方式上采取了“明示”的方式。而對國際私法上意思自治原則的限制主要是基于弱者權益保護原則和“直接適用的法”的理論。另外,對某些涉及我國重要經濟利益的合同采取直接適用我國法律的規定,從而間接排除了當事人協議選擇法律的可能性。
《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將意思自治原則的運用擴展到代理、仲裁協議、信托、夫妻財產關系、協議離婚、動產物權、運輸中動產物權、侵權、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知識產權轉讓和許可、知識產權侵權等領域。
我國意思自治原則的運用不僅在適用領域進行大規模的擴張,在適用條件上也采取了放松的做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3條對意思自治原則只作出了宣示性規定,即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可以明示選擇涉外民事關系適用的法律,而對于意思自治原則適用的條件沒有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盡管2007年《規定》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具體規定,但是其規定只是對合同領域具有約束力,并不當然適用于非合同的其他領域,所以有必要對這些問題作出總的司法解釋。
二、運用的限制
我國立法與司法解釋對國際私法上意思自治原則運用的限制是多方面的。第一,2013年《司法解釋(一)》第6條作出了一般性的限制,即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當事人可以選擇涉外民事關系適用的法律,而當事人選擇適用的法律的,人民法院應認定該選擇無效。也就是說,當事人只有在法律明確規定運用意思自治原則的領域選擇法律,其他領域一概不能選擇。第二,2013年《司法解釋(一)》第9條作出了對當事人在合同中援引尚未對我國生效的國際條約的所作出的限制,即不能違反我國的社會公共利益或我國的法律、行政法規等強制性規定。此外,對于意思自治原則的限制還主要體現在直接適用的法、政策導向和保護弱者權益原則三個方面。
意思自治原則在我國的適用包括了擴張性的一面以及限制性的一面,這樣的適用是理性的適用。可以說意思自治原則在我國的適用是比較符合我國現狀的適用。如果你還有什么疑問,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離婚后多久可以賣房子
2020-11-17股權激勵解禁后多久可以行權
2020-11-18集資房轉讓時應注意什么
2021-02-18單位集資房拆遷怎么補償
2021-02-10根據勞動法公司倒閉員工怎么賠償
2021-02-272020疫情期間工資被拖欠怎么維權
2021-02-17超市的罐頭致我損害,能要求超市賠償嗎
2020-11-29家庭財產保險
2021-01-13保險合同的中止是什么
2021-02-02法院受理人身保險糾紛的訴訟費由誰負擔
2021-01-05100萬三者險撞死人賠多少
2020-11-30肇事罰單保險公司報銷嗎
2021-03-03肇事車駕駛員受傷保險理賠嗎
2021-03-25未超合理范圍保險應理賠嗎
2021-01-23一般保險公司多長時間可以賠付
2020-12-07保險經紀人的資格條件有哪些
2021-02-15強制保險如何立法
2021-03-16為什么會出現保險公司的賠款少于車禍事故實際支付的費用?
2021-01-05什么是機動地
2020-12-11承包的土地被征收有補償嗎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