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履行民事調解書應該怎么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三十六條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當事人如果不按協議履行的,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二、民事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
(1)通常情況下,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或民事契約的性質和效力。
當事人各方在調解協議上簽名或蓋章后,即產生契約的效力。對于調解協議,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但無權請求法院強制執行。由于調解的自治性和非嚴格規范性,無從判斷其是否遵循基本合法原則、基本自由與公平原則,所以不應直接賦予調解協議與法院判決相同的既判力、形成力或執行力。
(2)調解協議經過特定程序轉化為特定的法律文書,從而具有與法院判決相同的既判力、形成力或執行力。
此種程序用來審查判斷調解是否遵循基本合法原則、基本自由與公平原則。若遵循之則將調解協議轉化為特定的法律文書而具有既判力、形成力或執行力。籍此,國家對民事調解給予制度上的支持。比如,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仲裁庭依照基本合法原則、基本自由與公平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的,仲裁庭根據該調解協議制成仲裁調解書(或仲裁裁決書),則具有與法院判決相同的執行力。再如,經過調解,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可以申請公證。公證機構依照法定程序對該調解協議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并制作公證調解協議。根據《公證法》第37條的規定,該公證調解協議,具有與法院判決相同的執行力。
(3)當事人在調解程序中使用過的證據、對事實所做過的陳述和自認等,其可采性或可適用性在以后的仲裁或訴訟中將被剝奪或被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67條規定:“在訴訟中,當事人為達成調解協議或者和解的目的做出妥協所涉及的對案件事實的認可,不得在其后的訴訟中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
調解與和解的成功,最終取決于糾紛主體合意,往往離不開糾紛主體對權益、事實和證據的相互妥協,并不必然建立在證據充分、事實清楚的基礎之上。若無以上限制性的規定,糾紛主體可能有所顧慮,不愿在調解與和解程序中就事實或證據做出妥協性的自認或認可,從而阻礙調解與和解的充分運用和協議的順利達成。還有一種可能是,一方糾紛主體故意通過調解或和解獲得他方對事實或證據的妥協性自認或認可,將之在以后的仲裁或訴訟中作為對己有利的材料使用,從而造成雙方當事人之間的不公平,破壞仲裁或訴訟的公正性。
如果讀者有涉及到法律的問題需要援助的,歡迎來律霸網進行咨詢,我們有專業的律師團隊幫助你。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糾紛從上訴到取證需要多長時間
2021-03-24汽車碰撞電瓶車索賠多久會過期
2020-11-12海事案件的申請費標準
2020-12-04不受著作權保護的對象有哪些
2020-11-15未約定保證方式保證人要還錢嗎
2021-01-28滴滴營運證2020年新規定
2021-01-09農村集體土地房屋能否遺贈
2021-01-17退婚還可以重新訂婚嗎
2020-12-13沒領結婚證算事實婚姻嗎?
2021-01-18申請強制執行能否同時申請將對方列入失信人員名單
2020-12-06對公賬戶變更法人流程有哪些
2021-01-25物保無效人保對債務如何承擔
2020-12-02勸退包括辭退嗎
2021-03-09受害人無法聯系被保險人的利益如何維護
2020-12-10無證駕駛撞死人無力賠償告保險公司可以嗎
2021-02-13保險上當后如何維權
2020-11-09保險合同疑義條款如何解釋
2021-02-12網上投保意外險為什么得不到賠償
2020-12-23保險代理人失職責任到底應該由誰來負擔
2020-12-16保險合同權利轉讓書怎么寫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