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法鑒定會出個錯嗎
司法鑒定也會存在出錯的時候,司法鑒定的結果并一定會正常的,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的,可以向法院申請重要鑒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六條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二、司法鑒定意見怎么辨別
1、審查鑒定結論的四個方面
(1)審查司法鑒定的委托程序
司法鑒定委托程序方面有法律規定,比如:鑒定依據的檢材要先經雙方當事人質證,鑒定材料經質證,確保真實、完整、充分,與案件有關聯性。如果沒有質證,那么委托程序就違法了。如果是單方面自行委托的司法鑒定,則可以就此委托程序提出異議,從而申請重新鑒定。
(2)審查鑒定機構的鑒定程序
鑒定機構及鑒定人的資質要符合法律規定,鑒定人要執行回避等。司法鑒定程序的規定很多,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規定。司法部頒布的《司法鑒定程序通則》對司法鑒定從受理委托到鑒定結論出具等各環節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將涉案司法鑒定的各個環節步驟對照相關規定,以找出其違反程序規定的問題。
(3)審查鑒定標準的選擇適用
司法鑒定往往涉及的是專業性問題,但很多專業性問題并無統一的鑒定標準,不同標準的適用決定了鑒定結論的巨大差別。同樣的鑒定標準也可能存在理解和適用上的不一致,專家也存在理解適用錯誤的情況。因此,針對具體的鑒定結論,吃透案情,熟悉各種鑒定標準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4)審查鑒定結論的證據能力
在我國司法審判實踐中,法官們通常過分地夸大鑒定結論的科學性,而忽視鑒定結論的“意見”屬性。因此鑒定結論并不具有任何預決的效力,鑒定意見只有在具有法律規定的證據資格的情況下,并經過庭審質證和辯論才可以成為法官據以做出判斷的證據。所以,對鑒定結論進行充分有效的質證很關鍵。
2、從司法解釋中找出問題
(1)第二十七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托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鑒定機構或者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的鑒定資格的;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對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該法條表明,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鑒定材料是否真實、充分、全面;是否符合邏輯推理規則;鑒定結論是否與鑒定材料內容的指向一致,鑒定結論與鑒定材料彼此之間是否存在矛盾。
(2)第二十八條規定:“一方當事人自行委托有關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另一方當事人有證據足以反駁并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該法條表明,法律不禁止當事人單方委托鑒定,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單方委托作出的鑒定結論提出重新鑒定,應當具備兩個條件:證據和足以反駁。
(3)第二十九條規定:“審判人員對鑒定人出具的鑒定書,應當審查是否具有下列內容:委托人姓名或者名稱、委托鑒定的內容;委托鑒定的材料;鑒定的依據及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對鑒定過程的說明;明確的鑒定結論;對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鑒定人員及鑒定機構簽名蓋章。”對“委托鑒定的材料”應從提交的程序及證據的“三性”進行審查。對“三性”提出異議,一定要舉出證據予以證明,否則,法官對你只有主張而無證據予以支持的說法是不會采信的。
(4)第五十九條規定:“鑒定人應當出庭接受當事人質詢。鑒定人確因特殊原因無法出庭的,經人民法院準許,可以書面答復當事人的質詢。”對鑒定結論有異議,一定要堅持要求鑒定人出庭接受質詢。只有通過在法庭上的不斷追問,才能使鑒定中存在的問題暴露在法官面前。還有,應向法官以書面形式表明,對司法鑒定人的書面回答堅持不予接受。
三、精神病鑒定常識
民法通則第13條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刑法第18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行政處罰法第26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但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時有違法行為的,應當給予行政處罰。”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10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應予處罰。”精神病鑒定的目的在于確定行為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判斷有無責任能力。
對精神病的鑒定首先是從臨床精神病學的基礎出發,全面檢查分析,確定有無精神病,同時從法律的角度確定犯罪時的精神狀態及嚴重程度和它與犯罪的因果關系兩方面考慮,具體判斷標準如下:
一是不能辨認自己的行為,一個人雖患有精神疾病,但如果仍有辨認自己行為的能力,還是要負相應的刑事責任。
二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即雖可能有辨認能力但喪失了控制能力,其行為已無法受到主觀意識的支配和控制。
三是必須是在發生危害行為的當時處于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狀態。
四是在精神疾病的間歇期或是疾病緩和期出現危害行為的,因其精神活動已恢復正常,即不能評定為無責任能力。
五是處于智能缺損狀態,即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狀態,應當在一定程度上負刑事責任。
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對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應如何計算假釋考驗期
2020-11-08建立農村水污染受害者社會救助機制
2020-12-04國家賠償應當向誰申請
2021-01-25法律是如何規定股東直接訴訟的
2020-12-05訴訟離婚訴訟狀怎么寫
2021-02-09夫妻二人離婚后奶奶有探視權嗎
2021-01-21獨資有限公司是否可以股權贈與
2020-12-05交通事故傷殘鑒定過程
2021-01-13轉繼承效力如何規定
2020-12-12信用報告中有強制執行記錄嗎
2021-01-04如何理解共同承攬人的連帶責任
2020-12-14集資房滿兩年以什么為標準
2021-01-19人壽保險合同是夫妻共同財產嗎
2020-12-26人壽保險的保單現金價值可以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嗎
2021-01-04各類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額度主要包括哪些
2021-03-11人壽保險的受益人是誰,人壽保險該怎么理賠
2021-02-08人身保險合同中代簽字應注意什么
2020-12-10賠款收據及權益轉讓書能否作為保險合同終結的依據
2021-03-12保單詳細條款到底是否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2021-02-06公眾責任保險理賠時需要提供什么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