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每月國、地稅正常應去辦的經常性業務做一個筆記,理順每月正常業務,臨時性業務有個記錄,做完后也要有個標記。正常業務每月都看一下筆記,這樣防止漏項。
2、認證專用發票或運費發票時自己每月弄一張紙,每次認證通過的發票份數都寫到紙上,月低與主管稅務機關清單核對(份數與可抵扣稅額),也便于隨時統計已認證份數。
3、說說認證吧,一般來說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現在都是在發票開具之日起90天內認證,所說的90天不是按整月計算的,而是按一天一天算的。
比如我們是銷貨方,購貨方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時如發現我銷貨方所開具發票上列明的他方基本資料有誤,如果購貨方未認證,需購貨方出具一份情況說明,我方主管稅務機關才予以批準我銷貨方當月作廢或次月開具紅字專用發票。
如果購貨方認證后,要求退票,需購貨方主管稅務機會出具一份進貨退出證明單(退貨證明),我銷貨方主管稅務機關才予以批準當月作廢,或次月沖紅。
4、我們這的通用稅收繳款書(**子)稅局開具,只要在征期內繳納就不用作廢重開,但我們的開戶行要求在兩天內繳納,所以如果加蓋不清晰,銀行不給走的話很麻煩,我們這的銀行一般都用第二聯核對印鑒,所以這種一份單子有好幾張的情況,銀行核對哪張,就把哪張加蓋的更清晰些就可以了。抄報稅時如果出現一點點小的差頭兒,結果就會多往反于稅局和單位之間,所以加強細節,減少差錯出現。
二、會計崗位工資(工資會計)
在取錢分錢的時候,回來分錢時有兩點:
1、成“達”的一定讓取錢的辦事人員當面數一下,是否是100張每達。誰都不差一張兩張的,但當面不查清,過后少個一張半張的事兒不好。
2、對準鉛筆數,在獎金表上用鉛筆數注明取錢部門要取的合計總金額減去扣款。就是要標上凈額,因為有好多表格數值累加得來總數,有時還要減去扣款,發錢時人多比較忙亂,沒時間一一核對,所以提前寫好鉛筆數,比如鉛筆數寫好X元,辦事人員來取錢時就讓他查好X元,如果回去后數碰不上用鉛筆數來找,鉛筆數代表發到手的金額。金額都要提前算好。
到單位時碰一下錢的總數,如果此時與要發的金額對不上,說明在銀行與回來的途中的錯誤,如果總金額對上了,分到最后分多或分少了錢了,那說明是分的過程中的錯誤,去銀行取錢之前一定要先算準取回來的數=發到各部室、車間的凈數。
三、材料購銷存崗位的一點經驗(材料會計)
這些理論上是沒有的,不是借,不是貸,而是實踐中得出來的。
1、說說稽核吧,這是每月最日常的工作,每月原材料月末稽核,業務量很多,在去庫房稽核的過程中一定要看準料單上的數字,如果不清楚一定要描一下,如果回來后看不清要用于加減的那一聯的單子的金額,最后肯定碰不上大數,材料按計劃價入庫的時候就沒辦法碰上數。切記一定要描。
2、說說抓對,每月計劃成本法核算下的料單要抓對,采購部的那聯與大庫稽核回來的那聯要抓隊(一式幾聯是復寫來的,所以號碼肯定是一致的抓對),如果采購部的聯次有,而大庫的聯次沒有就是說明大庫沒有驗收,或材料沒到,就掛在途。如果采購部的聯次沒有,而大庫的聯次有,那肯定是暫估的聯次,發票未到,而材料到了,要暫估入庫,次月沖暫估,發票來時正常入。抓隊可以按號碼分,如單子號碼為658320,就看百位和十位數字,即32,把32的單子放到一起,同樣33的或34的85的,說的是百位和十位數字一致的都放在一起,擺一桌面,最后一堆一堆的抓,這樣抓對是最快的,當然了,我說的這種是業務量較大的情況下,如果業務量小的話怎么抓都有理。
材料實際成本法與計劃成本法的區別
1,公司的大小及性質決定。
2,材料的品種的多少,成本的核算方法決定。
3,領導的決策能力來決定
實際成本法:
購入材料時按實際成本,
借:原材料
應交稅費-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領用及銷售時:
借:成本、費用、在建工程、其他業務成本等相關科目
貸:原材料
計劃成本法:
購入時按實際成本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按計劃成本入庫時(轉本月材料按計劃價入庫):
借:原材料計劃價
貸:材料采購計劃價
領用時:
借:成本、費用、在建工程、其他業務成本等相關科目
貸:原材料計劃價材料成本差異
材料成本差異借方為超支差,即實際成本大于計劃成本的差異,材料成本差異貸方為節約差,材料成本差異為借方余額,上述分錄中此科目為貸方藍字,如材料成本差異為貸方余額,則上述分錄中此科目為貸方線紅字。
如是在建工程領料,月末要包括差異在內,計算進項稅額轉出。
轉本月材料暫估入庫
借:原材料(不含增值稅的暫估,藍字,按計劃價暫估)
貸:應付賬款-應付原材料-暫估
這種情況是在發票沒到,但材料已到的情況,發票是與往來和費用相關的,發票沒來,不可以掛真實往來賬,發票沒到,材料入庫只能暫估。企業一般沒有領用出的材料并且發票沒來的,很多都不暫估,很多企業實務上暫估材料的都是發票沒到,但已入成本、費用的材料,也就是說已經領用的,我們這里的稅局視同暫估的材料全部領用出庫,是不可以稅前列支的,所以在年底調整所得稅時要做為納稅調整增加項。
沖上月材料暫估入庫
與上個分錄相同,只是紅字,次月要沖回上月暫估的材料。
轉本月二級庫材料假退庫。
月末時,假退庫,即材料在二級庫中,月末沒有退到一級庫中,假設退到一級庫中了,賬上體現退到一級庫中了,次月再沖回
借:生產成本
貸:原材料
次月,沖上月二級庫材料假退庫,與上個分錄一致,只是紅字。
都是賬上體現了,次月沖回,但實際中材料的位置沒有移動,所以叫假退庫。
還有一點,就是計劃成本法下,按暫估入賬
借:原材料
貸:應付賬款-應付原材料-暫估
借方原材料按不含增值稅的金額暫估,而且按計劃價格暫估,發票來時按計劃價沖暫估,按實際價格入庫(財務賬上是材料采購科目),月末轉入原材料科目,差額為材料成本差異。
月末材料采購科目無余額,余額轉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分錄為,
借:材料成本差異
貸:材料采購
或相反
發票沒來,材料來了月末要暫估。
發票來了,材料沒來,就掛在途物資。月末在大庫稽核時材料入庫單回來后與采購部的入庫單抓不上對,次月來時掛上對后再一起按計劃價入庫。
四、往來崗位,應收、應付、其他應收、其他應付、預收、預付(往來會計)
企業最日常的業務就是付款了,付款可以有以下幾道嚴格的審批手續,這樣付款環節會更加嚴密。
1、審有無合同,沒有采購合同肯定不予付款。
2、審年初有無計劃,如果年初各部室、車間沒有計劃的話肯定不予付款。
3、審以前有無往來關系,以前付款后,銷貨或提供勞務的收款方的收款收據是否開具,前款未清、后款不付,前款應收回的收據未清,后款不予支付。
4、借款單上有無相關部門及財務部領導簽字,簽字不全,或借款單填寫有誤者不予付款。
5、看往來賬上此戶的賬面貸方數是否大于要付款數,因企業一般都是批量付款
來發票時,
借:材料采購等科目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等科目
貸:應付賬款-XX戶
付款時,
借:往來
貸:銀行存款
如果不看往來賬上貸方金額是否大于付款數,就很有可能發生多付款,即成為預付款,債權。如果當月末前采購部門承諾發票肯定能到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先付款,否則不行。以上這五條這是我在做往來會計時的一點心得。
現在都是電算化,經常要在賬上往出倒往來賬。
在財務軟件里往EXCEL表格中倒數據時,倒往來賬時單位名頭前都有數字,比如600560某某公司期初余額本期發生額期末余額
600560某某公司都在一個單元格中,因為行數較多,所以一個一個單元格的處理去掉數字比較麻煩,但還要把在一個單元格中的600560某某公司都變成某某公司,就要把前面的數字都去掉。
可以這樣做。把含有數字和名頭的這一列選中,CTRL+F,查找,點擊替換,然后依次輸入0-9,都替換為什么都沒有就是空白,都點擊全部替換。最后數字全替換成空白了,再數一下單位名頭前面的空格,再把空格全部替換成為空白。就可以了!
五、出納崗位(出納)加蓋印章『清清晰晰』的方法
大家工作后好多人會經常接觸單位的印章,我們會計都總會接觸一些企業的印信、證照,其中印信包括印章。看我們出納總蓋財務專用章,工作中經常要蓋印章,如企業公章,發票專用章,現金專用章,轉訖,等等。
其實我們都去過銀行,銀行的業務員蓋章時不知你發現沒有,底下都墊一塊膠皮。因為印章有量有彈性。
我們辦公桌上沒必要專門整塊膠皮,只要用我們的鼠標墊墊在印章下面,印的時候把章用力轉圈壓勻了。就可以非常的清晰。
現在銀行識別印鑒時好多都是電腦識別,如果你感覺印的不好的話,最好把印章帶在身上,到銀行加蓋,當然了印章帶在身上是制度不允許的。
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知識都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還遇到什么較為復雜的法律問題,歡迎登陸律霸網進行律師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沒開庭審理訴訟費可以退嗎
2020-12-25監察機關調查過程中,被調查人死亡如何處理
2020-11-29上班流產了如何賠償
2020-12-24什么叫涉外婚姻登記
2020-12-19私營企業應當如何辦理年度檢驗
2020-12-03商標字體侵權能否要求賠償
2021-01-13公司是否有權收回股權贈與
2020-11-09強制執行撤銷要多久生效
2021-01-03夫妻共同財產可以贈送給親人嗎
2021-03-22以格式條款簽訂得到合同叫什么
2020-12-13職務違法一般怎么處理
2020-11-20幼童在火車站內玩耍被列車軋傷致殘事故責任如何認定
2021-02-22建設單位非法占用耕地如何處罰
2020-11-29可變更勞動合同內容的情形有哪些
2021-02-06哪些勞動爭議可由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調解
2021-02-17勞動爭議包括拖欠工資嗎
2020-11-14海上貨物運輸保險案例分析
2021-03-15保險合同是附條件合同
2020-12-11外資保險公司可以經營的保險業務是什么
2020-12-27裝卸工跌落車下受傷是否由保險公司賠償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