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權利的保護期
第二十條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
釋義:本條是關于某些著作人身權的保護期的規定。
著作權的保護期是指著作權人對作品享有專有權的有效期間,也即由法律規定的對著作權人的著作權予以保護的期限。在著作權保護期限內,作者或者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等著作權人對作品享有著作權,其他人使用作品,需依法征得著作權人許可并需支付相應的報酬。著作權的保護期屆滿,著作權人便喪失其著作權,作品進入公有領域,人們對作品的使用可以不再經過著作權人的許可,并且可以無償地使用作品。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屬于著作人身權,其保護期不受限制,表明了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永遠受法律保護。著作人身權是作者基于作品依法享有的以人身利益為內容的權利。維系和保障作者和作品之間的人身利益,反映了對歷史的忠實和對世人的負責,這不因時世變遷而改變。因此,著作人身權中的某些內容具有一身專屬性的權利理應收到永久的保護。著作權自作品完成創作之日起產生,并受著作權法的保護。
第二十一條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著作權(署名權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發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后五十年內未發表的,本法不再保護。
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攝影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發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后五十年內未發表的,本法不再保護。
釋義:本條是關于發表權及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的規定。
法律賦予著作權人以著作財產權,乃是基于法律尊重作者因設計完成其文學藝術形式而獲得相應的利益。但是任何新作品都是產生于人類已有文明成果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對任何作品的支配權都不應當被永久的獨占。在實現了對作者創作勞動成果的合理回報和對創造性勞動的有效鼓勵之后,對作品的支配與利用應當轉化為全社會共享的公共財富。根據這一原則,我國著作權法對著作財產權規定了一定的時間界限。另外,發表權通常不能單獨行使,需和其他著作財產權的任何一項一起行使。易言之,通常作者不可能在其喪失著作財產權情況下,自己還保留發表權。因此法律對發表權和著作財產權規定了相同的保護期。在著作權保護期內,著作權人有權因他人使用其作品而獲得經濟報酬。
本條第一款規定,在作者生前及其死亡后50年的保護期限內,作者的發表權、財產權受到法律的保護。任何人不得違背著作權人的意愿發表作品;除法律有專門規定的以外,任何人以復制、發行、出租、展覽、表演、播放、攝制或者改編、翻譯、匯編等方式使用作品,都必須得到著作權人的許可并向其支付報酬。關于作者死后保護期的計算,我國著作權法只規定了截止日期,即“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未規定起算日期。截止日期的計算方法是“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死亡后第一年是作者去世的次年,從這一年算起到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截止。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著作權法第十三條第二款規定:“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對各自創作的部分可以單獨享有著作權。”則根據這項規定,合作作者對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部分單獨行使著作權時,不適用合作作品保護期的一般規定,而應以各部分的作者的有生之年及其死后五十年的方法來計算。
本條第二款規定,對于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著作權(署名權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其發表權、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發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后五十年內未發表的,本法不再保護。“首次發表”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以任何一種使用作品的方式,第一次將其作品公之于眾的行為。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以及著作權(署名權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的保護期限與公民創作的作品的保護期限是不同的。因為法人、其他組織并非自然人,其存續期間可短可長,無規律可循,自然不能適用以自然人生命為基礎的一般保護期限,不能采用存續期間加終止、變更后多少年的做法。只有采用作品首次發表后若干年的方法來確定這類作品的保護期限。
本條第三款規定,對于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攝影作品,其發表權、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發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后五十年內未發表的,本法不再保護。對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中的劇本、音樂等這些可以單獨使用的作品,如果作者是公民的,對其保護期限就應當采用對公民一般作品的保護期,即“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亡后五十年”的方法來計算。
除去上述情況外,凡是作者使用假名、筆名等發表的作品或者是未署名發表的作品,其保護期也從發表之日起保護50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對其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發表后第五十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作者身份一旦確定,適用著作權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也就是說,在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首次發表后五十年內明確了作者,則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在按照作者終生加上去世后50年加以計算。
第四節權利的限制
第二十二條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于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規定適用于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制作者、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權利的限制。
釋義: 本條是關于著作權合理使用的規定。
理論上所稱“合理使用”是指著作權人以外的人,在某些情況下使用他人的作品,也就是行使依法本屬于著作權人有權行使的權利,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即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著作權中的財產權與作者分離。嚴格地講,這些情況已構成了對著作權人的侵犯,只是因為出于對社會公眾利益的考慮,以及這些行為在一定的技術發展水平的背景下對著作權人的利益損害不大,法律上不認為是侵權行為。合理使用實質上是對著作財產權進行限制,是著作權法中為平衡著作權人個體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而創設的一種制度,并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著作權立法通行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
本條規定了合理使用的范圍和具體方式。從本條的具體規定中可以推斷合理使用一般應具備的條件:一是著作權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已經發表的作品,指著作權人以著作權法規定的方式公之于眾的作品。”如果作品尚未發表,在未經作者同意的情況下,是不能在傳播媒介引用播放的,即使是為了個人學習、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研,也不能認為是合理使用;二是使用他人作品要指明作品出處。在引用著作權人已經發表的作品時,應說明該作品的作者、何時發表于何地,以維護著作權人的人身權利。在合理使用范圍內,著作權中的人身權雖受到保護,但著作權人不能取得報酬,其財產權利的行使受到了限制。
1990年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了十二種合理使用的情況(第四十三條規定了廣播電視組織播放錄音制品適用合理使用),其中一些款項與國際公約的主要差距是合理使用的范圍過寬,在這次修改中做了一定的修改,使其更為合理。下文將對各種情況逐一進行解釋:
1、 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此情況下有3項限制:①使用著作權的目的,僅限于學習、研究或欣賞;②只限于滿足個人實現上述目的,而不擴展至第三人或家庭、單位等;③能使用的作品的范圍僅限于已經發表過的作品,如果作品尚未公之于眾,在未經作者同意的情況下,即使是為了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的目的而使用作品,也不能認為是合理的。
2、 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二)項規定的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一)引用目的僅限于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二)所引用部分不能構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實質部分;(三)不得損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權人的利益。”
3、 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三)項的規定,指在符合新聞報道目的的范圍內,不可避免地再現已經發表的作品。” 這里的“引用”必須符合“引用”的數量限度。
4、 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于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1990年著作權法將原定的報刊電臺電視臺轉載其他新聞媒體的社論、評論員文章列入合理使用范圍,本次修改中將該規定改為僅限于“已經發表的關于政治、經濟、 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
5、 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公眾集會,指為一定目的在公共場所(如廣場、體育場)舉行的集會。在這種集會上的講話,主要是一些政治性講演等。為了進行宣傳,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可以不經作者的同意,不向作者支付報酬而刊登或者播放其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6、 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此處所謂學校課堂教學,是專指面授教學、函授、廣播或電視教學不在此列。學校則既包括全日制度普通學校,也包括各類業余學校。這里所說的“少量”,不是指所用部分占整個作品份額的多少,而是指整個作品被使用的比例,使用人和使用目的僅限于教學科研人員為了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但不得出版發行,更不得用于學生的學習使用。
7、 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國家機關指國家的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法律監督機關和軍事機關。國家機關在執行公務時使用已發表作品其目的是為了公眾、社會和國家之利益,其間無營利行為,因而屬合理使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依照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六)、(七)項的規定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不得影響作品的正常利用,也不得無故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8、 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此處需注意3點:①所復制作品僅限于本館收藏的作品范圍;②無論是否已發表;③ 目的僅限于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
9、 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目前社會上存在一些“義演”活動,如為“希望工程”捐款活動,就不是“免費表演”,不屬于合理使用范圍。
10、 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根據2002年10月12日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46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規定:“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十項規定的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是指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社會公眾活動處所的雕塑、繪畫、書法等藝術作品。” 不經著作權人同意,不向其付酬而使用該藝術作品,受兩方面限制,第一,藝術作品必須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第二,使用作品的方式只限于臨摹、繪畫、攝影、錄像,而不能用直接接觸的方式使用這些藝術作品。
11、 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此規定中有2點需要說明:①翻譯作品的出版發行范圍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②譯者對翻譯作品享有新的獨立的著作權。
12、 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盲文也是一種文字符號系統。從任何一種文字變換為盲文,都是一種翻譯行為。翻譯他人已發表作品,應當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但是盲人是身體殘疾者,應當受到全社會和國家的關懷,故著作權法將此種情況列為“合理使用”。盲文的翻譯人應當享有新的獨立的著作權。
根據本條規定,上述對著作權人的權利的12個方面的限制不僅適用于作者,而且適用于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制作者、廣播電臺、電視臺等鄰接權人的權利的限制。
王鴻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2010年中央決算的決議
2011-06-30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若干規定的決議(1982)
1982-12-10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第一條修正案》的決定
2003-06-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關于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合作協定》的決定
2003-08-27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于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決議
2006-03-14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
1991-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已修訂)
1992-04-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1996-08-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時間的決定
1997-07-03技術進出口合同登記管理辦法(失效)
2001-12-30地質資料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2017修訂)
2017-04-14血液制品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稽查條例(2016修訂)
2016-06-19《食鹽專營辦法》修訂
2018-01-04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03年修訂)
2003-11-23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11修正)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3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3-04-07國務院關于貴陽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
2013-03-05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指導意見
2012-09-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
2011-08-15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2010-12-31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
2010-11-1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意見
2009-08-1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人民銀行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2008-07-10國務院關于支持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
2008-06-29生豬屠宰管理條例
2008-05-25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管理條例
2008-03-06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決定
2008-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