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領導下,實行綜合治理。政府有關部門、司法機關、人民團體、有關社會團體。學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等各方面共同參與,各負其責,做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釋義】本條是關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領導、工作方針和各有關部門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責任、義務的規定。本條分為兩款。
第一款是關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領導責任和工作方針的規定。根據本款的規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在各級人民政府的組織領導下,實行綜合治理。這一規定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須實行綜合治理。“綜合治理”是黨中央1979年就提出的預防、減少和制止犯罪,維護社會治安,保障國家和社會穩定的戰略思想。1981年夏,中央在關于整頓五大城市治安問題發出的21號文件中,明確提出了“全黨動手,發動群眾,進行綜合治理”的方針。199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為了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定,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為全面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年規劃及“八五”計劃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作出了《關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1991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將“綜合治理”的方針上升為法律,作出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根據《決定》的規定,加強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是解決我國社會治安問題的根本途徑,它對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基本含義就是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運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種手段,從各個方面來教育青少年,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犯罪,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穩定,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為什么必須進行綜合治理呢?我們知道,犯罪,尤其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社會現象。犯罪的發生和變化,犯罪的原因和危害后果,均具有社會性、綜合性。它們是社會上各種消極因素、不良影響、惡劣環境等,在未成年人身上綜合作用的結果,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問題的綜合反映。在一定意義上,犯罪實際上是社會消極面的“綜合癥”。從我國未成年犯罪的產生原因看,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就客觀原因而言,有的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如父母死亡或離異,教育、監護不利,或者父母、監護人有違法犯罪行為,對子女的不良影響;有的是社會方面的原因,如不良書刊、有渲染暴力、色情、淫穢、賭博等內容的電影、電視、錄像、戲劇或音像制品的不良影響,社會上的各種不良或腐敗風氣的影響等;有的是學校方面的原因,如學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片面追求升學率,疏于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特別是對“雙差生”進行冷落或歧視、隨意開除學生,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導致他們走上犯罪道路。可見,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是社會問題的綜合反映。既然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涉及社會影響、社會的法制狀況、社會的道德面貌、家庭環境、家庭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等,那么,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就不可能靠某一個部門解決,也不可能按照某一種方法解決,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力量,通過政治的、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理。只有這樣,才能標本兼治,有效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本款的第二層意思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實行綜合治理,必須在各級人民政府的組織領導下進行。人民政府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進行綜合治理的組織領導機關。通過綜合治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宏偉而又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協調一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才能保證這一工程的順利進行。這就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權威的領導機構,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綜合治理工作,進行組織領導,制定規劃,協調各方面力量,提供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支持與保障,共同努力做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
第二款是關于政府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責任和義務的規定。根據本款的規定,政府的有關部門、司法機關、人民團體、有關社會團體、學校、家庭,以及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等各方面,共同參與,各負其責,做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綜合治理工作,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政府有關部門及社會各方面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法定責任和義務。有所謂“共同參與、各負其責”,就是要求上述各部門、各個方面,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中,在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組織領導下,齊抓共管,在各自的職責范圍權限內,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作用,做到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互相協調,做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如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傳、教育,同時督促學校開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和對不良行為的預防。司法機關在打擊犯罪中,對未成年人罪犯應當依照本法規定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是黨領導下的團結教育群眾的組織。其工作對象大部分是青少年,而未成年人占有相當比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主要要做好這部分人的工作。工、青、婦由于工作的特點最接近青少年,和廣大青少年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最了解他們的思想情緒和實際問題,掌握他們的思想動向。因此,工會、共青團、婦聯,可以充分利用其工作特點,關心、愛護廣大青少年,組織和吸引他們參加健康有益的各種社會活動。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導他們健康成長,遠離犯罪。有關社會團體也應當結合自己的工作和業務特點,積極參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綜合治理,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家庭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環節,家長在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應當積極配合學校和有關部門作好對未成年人預防犯罪的教育工作,盡到監護和教育的責任。學校對學生應當加強理想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在加強上述教育時,特別是要加強預防犯罪的教育。只有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都動員起來,根據各自的職責和權限,共同參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才能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掃除各種障礙,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其遠離犯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2009年)
2009-12-26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2000)
2000-08-2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于地區反恐怖機構的協定》的決定
2002-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2004修正)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1981年《職業安全和衛生及工作環境公約》的決定
2006-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關于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的決定
1994-04-21臺灣省出席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協商選舉方案
1992-09-04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1979-07-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對1978年底以前頒布的法律進行清理情況和意見報告的決定
1987-11-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臨時立法會的決定
1996-03-24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1997-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
1999-12-2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根廷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1-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2014修訂)
2014-07-29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2015修訂)
2015-06-14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個體工商戶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03年修訂)
2003-11-23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關于同意建立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復
2013-08-15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
2007-04-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5-23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
2012-01-1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上海市縣際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
2012-01-20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的決定
2010-12-20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衛生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
2010-11-26國務院關于印發舟曲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