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自治原則的概念及其含義
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則,又稱私法自治原則,指私人相互間的法律關系應取決于個人之自由意-思。只要不違反法律之根本精神,個人之法律關系均可依其自己的意-思,自由創設。意-思自治原則強調尊重個人意-思自由,當事人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有權依自己的真實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不受其他任何主客觀因素的干涉。更進一步的是,法國學者**波尼埃對意-思自治原則作了充分的闡述。
意-思自治是一種法哲學的理論,即人的意志可以依其自身的法則去創設自己的權利義務,當事人的意志不僅是權利義務的淵源,而且是其發生根據。傳統民法上的法律行為是與事實行為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事實行為屬非意-思表示行為,而法律行為則是指民事主體以一定的意-思表示發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為,“法律行為者,乃以發生私法上效果之意-思表示為要素之一種法律事實也。”可見民事法律行為以當事人有意-思表示為其必不可少的要素。
從民事檢察監督的角度出發,意-思自治原則在民事領域包含兩層含義:處分民事權利的自由和處分訴訟權利的自由。當然,有時候,處分民事權利和處分訴訟權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意-思自治原則的限制
關于意-思自治的限制,散見于整個私法領域,然而,即使是浩如煙海的民事法律條文,依然逃脫不了總則的抽象和概括,因為“總則是把被提取和抽象的一般性內容匯總在一起”、“總則中的規定必須具有一般性的特征”
就對意-思自治的限制程度而言,以權利行使部分的規則對意-思自治的限制表現最為明顯。正如杰爾蘇所定義的“善良和公正的技藝”的法律,絕對不能忽視對于權利的行使的注意。所謂權利的行使,“乃權利之主體或有行使權者,就權利之客體,實現其內容之正當行為也”。這句話的精髓在于“正當”二字。正義的實現要求對絕對的自由給予一定程度的限制,權利的行使也必然要帶上限制的色彩。
在法律的本位由權利走向社會的現在,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已經受到了足夠的重視,個人行使權利,不能罔故他人和團體的利益。而在這部分中,對以權利行使的規制都才用的是原則的形式來進行。我國民法通則所確定的這方面的基本原則主要是平等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而這些,正是檢察機關在尊重意-思自治原則下履行民事檢察監督職責的契合點之一。這也就是筆者論述意-思自治原則的限制的目的。
通過上述介紹可知,意-思自治原則指只要不違反法律之根本精神,個人之法律關系均可依其自己的意-思。如果有其他相關問題想要了解,歡迎咨詢律霸網的免費法律咨詢,可以幫助你解答疑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簽名只簽單個姓氏有效力嗎
2021-02-19長沙統一標準解決醫療糾紛 醫院自己舉證無過錯
2020-12-17工傷索賠申請書怎么寫
2020-11-28老公家庭暴力離婚會讓他凈身出戶嗎
2021-02-16如何審查鑒定書的真偽
2020-12-17行政處罰中警告的適用情形
2020-11-07保證的方式及先訴抗辯權
2020-11-21發生交通事故當事人如何處理
2021-01-09房屋抵押擔保有時效性嗎
2021-01-02購房合同欺詐可要求賠償嗎
2021-01-09購房合同上寫的兩個人名字,辦房產證必須都有嗎
2020-12-13上班途中遇車禍 公司拒絕工傷賠償
2021-02-07什么叫勞動合同變更
2021-03-14工廠私自解除勞動合同怎么維權
2021-03-13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條件及好處有哪些
2021-03-19如何應對公司調崗調職調薪
2021-02-14訂立勞動合同時薪水約定不明確如何處理
2021-02-10返聘工資爭議可以仲裁嗎
2021-02-07涉外勞動糾紛案件的處理方法有哪些,境內涉外勞動關系有哪些
2020-11-27家庭財產保險中的分攤條款
20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