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不能執行共同財產償還婚前債務
案情簡介:婚前債務婚后未執行
2010年李某向王某借款10萬元,約定了利息及還款時間,到期李某未能履行。王某將李某告上法庭,請求李某支付本金及利息,法院支持了王某的請求。判決生效后,李某未自動履行,王某申請強制執行。經過查詢,李某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2015年李某與張某結婚,2016年4月,法院查明張某有銀行存款,并且是在婚后辦理的存款手續。法院能否執行張某的存款來償還李某的婚前債務?
法院裁判:夫妻存款可以強制執行
本案中,因張某名下銀行存款是在與李某結婚后所存,在張某未提供該存款系個人財產的證據前,可將其視為夫妻共同財產,因此,被執行人李某對該存款享有平等的處理權,可以在其依法所有的份額內,償還其婚前個人債務,法院可以對此存款采取強制措施。
律師說法:能否執行共同財產償還婚前債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17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獎金;(二)生產、經營的收益;(三)知識產權的收益;(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18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本案中,因張某名下銀行存款是在與李某結婚后所存,可將其視為夫妻共同財產,因此,被執行人李某對該存款享有平等的處理權,可以在其依法所有的份額內,償還其婚前個人債務。
二、怎么認定夫妻共同債務
離婚案件中債務分為共同債務和個人債務,對于他們的處理,我國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都作了規定,但在實際適用時卻是個倍感頭疼的問題。一。共同債務的含義與種類
一般來說,作為夫妻共同債務,應當滿足兩個條件:
(一)債務發生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
(二)借款的目的是滿足共同生活或生產經營需要。
一方在婚前所欠下的債務,如果借款的目的也是為了滿足共同生產、生活的需要,也可以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對于夫妻共同債務,即使雙方離婚,也應當共同清償。
具體情況分為三種:
(一)雙方的共同財產足以清償共同債務的,以共同財產來清償共同債務,剩余財產在雙方之間平等分配。
(二)共同財產不足以清償共同債務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如協議不成,由法院進行判決。
(三)不存在共同財產的情況下,債務由雙方協議清償,如協議不成,仍由法院進行判決。
如果夫或妻一方死亡的,生存一方應當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共同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或一方為維持共同生活的需要,或出與共同生活的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引起的債務。夫妻共同債務大體包括以下內容:
1、夫妻為共同生活或為撫養贍養義務所負債務,離婚時應當一夫妻共同財產清償[1]
2、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夫妻雙方共同經營所負債務以及一方從事經營,其收入主要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所欠的債務為共同債務
3、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因分家所分得的債務為共同債務
4、夫妻一方受另一方略待,無法共生活而離家出走,出走方為日常生活所需開支及治療疾病,撫養子女所欠的債務。
5、已登記結婚尚未共同生活一方或雙方受贈的禮金、禮物[2];
6、一方婚前個人所有的財產婚后由雙方共同使用、經營、管理的房屋和其他價值較大的生產資料經過八年,貴重的生活資料經過四年;夫妻均舉不出有力的證據,證明為個人財產,人民法院又無法查實的。
7、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十年以上,復員、轉業軍人所得復員轉業費。
8、夫妻兩地分居分別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財產。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能不能執行共同財產償還婚前債務”問題進行的解答,婚前的債務是屬于個人債務,法院可以執行夫妻共同財產中屬于債務人的財產償還個人債務。讀者如果需要找律師咨詢法律方面的問題,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最高檢人民檢察院辦理延長偵查羈押期限案件的規定的適用內容是什么
2020-12-14合同沒履行完要簽中止協議嗎
2020-12-18撤銷民政機關婚姻登記行為之后婚姻自始無效嗎
2021-01-04如果交通事故肇事逃逸需要拘留嗎
2021-03-26交通事故索賠需提供哪些證據
2020-12-19老人贍養費多個子女怎么分配
2021-02-13加工承攬合同制定的原則是什么
2020-12-08什么是回購房
2021-02-20單位集資房屬于什么類型的房子
2021-02-08住改非后,拆遷是按住房補,還是按商鋪補
2021-01-16勞務派遣是否計入應付職工薪酬
2020-12-17離職時扣除工裝折舊費合法嗎
2020-12-05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對舉證責任有哪些規定
2021-02-04被保險人自殺,保險公司賠償嗎
2020-11-10怎么避免保險合同糾紛
2021-02-01保險合同成立要件有哪些
2020-12-24單位沒有給員工交保險,可以補償多少
2021-02-06財產所有者、保險契約、被保險人權利與義務知識
2020-12-13理財投資不可等同 避免誤區十分必要
2021-03-25營業房拆遷,停產停業損失該如何計算
20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