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發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為,民事行為又稱為法律行為。這種行為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成立與生效的關系
民事行為的成立與民事行為的生效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
其聯系在于:民事行為的成立是民事行為生效的前提。一項民事行為只有成立以后,才談得上進一步確認其是否有效的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民事行為的成立與民事行為的生效在時間上是一致的,即在民事行為成立時即具有法律效力。只有在少數情況下,民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不具有時間上的一致性,即一項民事行為已經成立,但卻尚未生效。
其區別主要在于:(1)著眼點不同。民事行為的成立著眼于民事行為因附和法律構成要素,而在法律上視為一種客觀存在;民事行為的生效著眼于成立的民事行為因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認可的效力。(2)判斷標準和構成要件不同。民事行為的成立以意思表示的成立或者意思表示一致為要件;民事行為的生效要件,則包括民事行為能力規則、意思表示自愿真實規則、行為內容不違反法律原則等。民事行為的成立要件著眼于表意行為的事實構成,此類規則的判斷不依賴于當事人后來的意志;民事行為的有效要件卻著眼于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的效力。(3)發生的時間不同。民事行為具備法定構成要素即為成立,自具備法定有效要件時生效。(4)效力不同。民事行為成立即生效的,當事人應受效果意思的約束,所負擔的義務主要是約定義務,可能產生的民事責任主要是違約責任;民事行為成立后不能生效或者被撤銷或者在成立后未生效之前,當事人所負擔的主要義務是法定義務,違反了這種義務所產生的民事責任主要是締約過錯責任。
二、準民事行為
準民事行為是表意行為之一種,但其效力非基于表意人的表意,而是基于法律的規定。而民事行為是基于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發生民法上效力的表意行為。準民事行為可分為催告、通知以及寬恕。
1、催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8條規定:“......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在相對人的催告行為中,雖然可以看出相對人的意思,但其法律后果只是為期一個月的期間的開始,期間屆滿后,對方仍未作出表示的,視作拒絕追認。這一后果的產生與催告人具有何種意思毫無關聯。在一般情況下,催告人更希望對方作出追認表示。
2、通知。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103條第1款規定:“召開股東大會會議,應當將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和審議的事項于會議召開20日前通知各股東;臨時股東大會應當于會議召開15日前通知各股東;發行無記名股票的,應當于會議召開30日前公告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和審議事項。”在這類行為中,行為人表示的并不是某項意思,而是一種事實或者情況,通知行為所發生的法律后果是基于法律規定,而非基于當事人的意思。
3、寬恕。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3條規定:“繼承人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或者一起被繼承人的,如以后卻有悔改表現,而且被虐待人、被遺棄人生前又表示寬恕,可不確認其喪失繼承權。”寬恕是一種以感情為表意內容的行為,但被繼承人不喪失繼承權并非寬恕內容所包含,而是基于法律規定而發生的法律后果。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民事行為和準民事行為是如何的”問題進行的解答,民事行為又稱為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發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為;而準民事行為是表意行為之一種,但其效力非基于表意人的表意。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法律可以制裁網絡噴子嗎
2021-02-17二手房交易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0-12-02專利權評價報告官費
2021-02-21父母離婚后孩子姓氏問題
2021-02-01交通事故受害人可否主張精神損害撫慰金
2020-12-27如何評定交通事故傷殘
2020-11-11冤假錯案國家賠償標準及時間是怎樣的
2021-03-20雇傭關系能是多人嗎
2021-02-11當事人在房地產糾紛訴訟中的權利義務有哪些?
2020-11-25可以單獨簽訂試用期合同嗎
2021-01-15圓珠筆簽訂勞動合同有效嗎
2021-02-18企業破產能不能解除勞動合同
2020-11-20什么是婦女的“四期”,法律對保護“四期”有何原則性規定
2021-01-12兒童意外險保障范圍都是包括哪些
2021-02-06飛機延誤險賠償太低怎么辦
2020-12-10外資保險公司的關聯企業是指什么
2021-03-23交強險保險理賠的流程是什么
2021-01-22我國關于養老保險的規定具體是什么
2020-11-29如何購買車險才劃算
2021-03-24保險合同盡到說明義務是否就可以免責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