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意見認為,社保糾紛應通過行政途徑解決而不宜作為勞動爭議案件處理。其理由是我國目前推行的社會保險主要包括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五類。這些社會保險都是由一系列行政法規、規章規定,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這三大險種的保險費的征繳既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也是行政法規賦予勞動行政部門、稅務部門的行政職責,保險金的發放則屬于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受委托行使行政職能的法定義務,勞動者認為用人單位沒有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可以向主管部門投訴,通過行政途徑解決,行政機關可以強制征繳并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上述認識上的不一致,導致在司法實踐中針對此類糾紛的處理方式存在較大差異。筆者認為,存在上述爭議的關鍵在于對社保糾紛的性質理解不同。本文欲從分析社保糾紛的性質入手,找出處理此類糾紛的合理路徑。
(一)社會保險法律關系
社會保險是指勞動者因生育、年老、患病、傷殘、死亡等原因造成勞動能力暫時或永久喪失以及失業時,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和補償的一種社會制度。社會保險關系涉及勞動者、用人單位、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銀行等金融機構這四方主體,這里主要討論以下三方主體間的關系:
1.勞動者與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中,勞動者既是權利主體也是義務主體,勞動者依法享有社會保險待遇,同時也負有繳納義務;而依法收繳和發放社會保險金則是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的職責所在。
2.用人單位與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之間的關系。用人單位負有依法向社保機構繳納保險費的義務,收繳社會保險費是社保機構的法定職責。雙方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行政關系。
3.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用人單位向社保機構繳納保險費而非直接向勞動者履行支付義務,雙方沒有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
(二)社會保險糾紛的種類和性質
司法實踐中,常見的社保糾紛有四種:
第一,社會保險損失賠償糾紛。指保險事故發生后,勞動者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要求用人單位賠償因其不交、少交或遲交社會保險費的行為所帶來的社會保險待遇損失糾紛,司法實踐中一般包括工傷損害賠償糾紛和醫療保險賠償糾紛。
第二,參保糾紛。指用人單位依法應當參加社會保險而未參加,勞動者要求建立社會保險關系的糾紛。
第三,不交、少交或遲交社會保險費糾紛。指社保關系建立后,用人單位不積極履行繳費義務的幾種表現形式,是社會保險費瑕疵繳納行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一房二賣”的法律后果和糾紛的處理原則
2021-02-12政府欠動遷款不給怎么辦
2021-03-09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效力
2021-01-22按份共同保證先訴抗辯權
2020-11-25解約定金如何在合同中約定
2021-03-21央視曝銀行卡黑市,銀行卡被盜怎么維權
2021-01-25酒店停車場車輛損壞責任如何認定
2021-01-05一方重病可以離婚嗎
2020-12-29老人有退休金能主張贍養費嗎
2020-12-31法院出的調解書無法執行怎么辦
2020-12-18在商品房交易中,訂金與定金在法律上是有明顯區別的
2020-12-19未裁決的違章處理辦法是什么
2020-11-15離職補償金的補償月份怎么計算
2020-11-19勞動關系轉移三方協議
2020-12-11調崗降薪離職補償金怎么算
2020-11-18工地上受傷如何索賠
2021-03-16公司倒閉拖欠農民工工資怎么辦
2021-03-12人壽保險理賠指南的各種規定
2020-12-01什么是互碰自賠,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23如何區別第三者責任強制險與責任險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