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未成年人的監護人都是父母,在民法總則中也有相關規定。父母應該一直照顧其生活到成年,在這段期間內對被監護人進行教育、管理。那么,成年后父母不是監護人了嗎?這個不一定,如果成年后是精神病患者,父母依然是監護人,下面我們通過本文了解下相關知識。
一、成年后父母不是監護人了嗎?
一般成年之后父母就不再是監護人,監護人僅僅因為你,未成年,在法律上你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你在民法上的權利不完整,因此需要監護人。成年人也有可能有監護人的,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精神病患者)。
1、 精神病人的法定監護人:按照下列順序由以下人員擔任:
(1)配偶;
(2)父母;
(3)成年子女;
(4)其他近親屬;
(5)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2、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人沒有上述范圍的近親屬或近親屬喪失監護能力的,有關單位或居委會、村委會可以從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其他近親屬、朋友中指定監護人。當近親屬對于由誰擔任監護人發生爭議時,有關單位、組織可以進行調解并從他們中間指定監護人。被監護人的父母擔任監護人的,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
二、法定監護順序是怎樣的?
法定監護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監護人范圍和順序的監護。法定監護人可以由一人或多人擔任。《民法通則》第16條第1款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父母對子女享有親權,是當然的第一順位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依次有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兄、姐、關系密切的親屬或朋友、父母單位和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會或村委會、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成年精神病人的法定監護人的范圍順序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親屬、關系密切的親屬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單位或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民政部門。
法定監護人有順序在前者優先于在后者擔任監護人的效力。但法定順序可以依監護人的協議而改變,前一順序監護人無監護能力或對監護人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有權從后一順序中擇優確定監護人。
綜上所述,監護人的范圍比較廣,父母是法定監護人的一種,即使被監護人成年,父母不是監護人的說法也是片面的,如果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父母依然履行監護義務。當然,未成年人小的時候,父母對其打罵,不盡到監護義務的話,法院有權取消父母的監護權。
“有錢”是否代表一定能獲得子女的“監護權”
指定監護人證明格式
繼母或繼父是法定監護人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網簽之后正式合同多久下來
2021-03-18確認合同效力能調解嗎
2021-03-16地役權與相鄰關系有什么區別是什么
2020-12-11法律顧問處理客戶糾紛的方法
2020-12-03一般保證期間如何起算
2021-01-20未成年人網絡平臺打賞是否有效
2021-01-27什么是婚前個人財產
2021-01-12訴訟離婚訴訟狀怎么寫
2021-02-09未盡贍養義務能否受贈與
2021-03-11拆遷安置房的贈與協議有效嗎
2021-01-24主合同找不到了擔保合同還有效嗎
2021-03-19工程嚴重延期是否可以不履行合同
2021-03-09動物園動物因游客挑逗咬人誰負責
2021-01-27學生課間玩游戲受傷學校該負責任嗎
2021-01-04勞務工試用期不給工資是否違法
2021-01-30勞動調解書有強制力嗎
2021-03-07勞動糾紛宣判后多久執行
2020-12-29什么是保險經紀人與代理人
2021-01-29最高法院出臺司法解釋規范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審理內容是什么
2021-01-03無證駕駛保險公司是否有責
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