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中院公布調研報告稱,2011年至今涉及忠誠協議的婚姻類案件中,一些忠誠條款因過于“霸道”,在離婚訴訟中得不到法院支持,但約定出軌方放棄共同財產的約定有效。
夫妻忠誠協議是指在婚姻關系開始或存續期間,夫妻以對配偶恪守忠實為基礎,協商簽訂的財產關系及人身關系協議。常見的忠誠協議一般表現為一方違背忠實義務,則引發一定的人身關系或財產關系變動。
一中院法官指出,審判活動中,針對不同條款,法官會區別對待。
對于不忠方凈身出戶的約定,法官指出,無論離婚與否,出軌方放棄共同財產的忠誠協議有效。該類協議可以認為雙方簽訂的附條件合同,或者是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對將來離婚時財產分配的安排。在約定條件具備時,即發生相應的法律效果。
一方不忠,雙方就必須離婚或者喪失子女撫養權的約定無效。法官解釋,婚姻關系的解除以離婚登記以及法院生效文書達成;而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權、監護權等,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當事人不得通過約定對此限制。
對于一方不忠,需要賠禮道歉乃至在媒體上做出聲明的約定,法官認為在不違反法律規定、公序良俗、不侵犯第三人利益的情況下,應當認定有效。
律師說法:
我國《婚姻法》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所有方式。本案中,雙方婚后簽訂的《結婚協議書》即屬于此類。但為何法院不認可該協議中有關“忠誠”的這一條款的效力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該條款在法律上屬于所謂“忠誠協議”的性質,也就是男女雙方在婚前或婚后,自愿制定的有關在婚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嚴格遵守婚姻法所倡導的夫妻之間互相忠實的義務、如果一方如有違反,過錯方將在經濟上對無過錯方支付違約金、賠償金、放棄部分或全部財產的協議或協議條款。
往深點說,《婚姻法》第4條所規定的忠實義務是一種道德義務,而非法律義務。夫妻一方以此道德義務作為對價與另一方進行交換而訂立的協議,不能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確定具體民事權利義務的協議,即普通的合同。
在婚姻關系中,雙方當事人所簽署的此類協議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身份關系協議,不能簡單按照民商事合同對待。所以說,如果賦予“忠誠協議”以法律效力,鼓勵婚姻當事人在婚前、婚后締結這樣一個協議,以“拴住”對方,勢必增加婚姻的成本,也會使建立在愛情和相互信任基礎上的婚姻關系變質,成為類似商人買賣中的討價還價。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改制需要通知員工嗎
2020-12-31病假和醫療期的區別是怎樣的
2021-02-25擔任安全監護人有哪些條件
2020-12-29法院什么情況下駁回原告的起訴
2021-01-05一方存折寫父母的名字,離婚怎么證明是夫妻共同財產
2021-03-08當事人對合同可以約定附條件嗎
2020-12-15醫療糾紛的防范與處理
2020-12-11房地產轉讓要按照什么程序辦理
2020-12-24確認勞動關系能否中斷索要工資的時效
2021-01-21關于雙重勞動關系的爭議
2021-02-01工作未滿兩年被裁員怎么補償
2021-03-20滿半年漲工資包括實習期嗎,
2021-01-25家長有哪些基本義務
2020-12-21人壽保險具體包括哪些類型
2021-01-13對保險財產損失獲得賠償后終止保險合同的情形
2020-11-18死亡保險金如何分配
2020-12-14貴州殘保金怎么計算
2020-11-25什么是人身保險
2021-02-07旅游意外險哪些情況不賠償
2020-12-05賠償責任誰承擔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