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規定的職務行為都有哪些規定
在我國相關職務人有權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利,進行相應的職務行為。但我國的法律有著明確的規定,這類人員在進行行使時要擔負一定的責任和義務。那民法上規定的職務行為都有哪些規定呢,下面小編就這類問題為大家進行相應的解釋。
職務行為通常是指工作人員行使職務的行為,是履行職責的活動,與工作人員的個人行為相對應。我國關于職務行為的法律規定如下:
首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施行)》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
職務行為的特點:
一是職權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根據法律賦予的職責權限實施的行為履行職務行為。超越職權的行為不是職務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二是時空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的時間、地域范圍內實施的行為通常都認定為職務行為。比如某市的公務員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不能糾正另一城市公務員管理中的錯誤。
三是身份性。即在通常情況下,凡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和名義實施的行為都是履行職務的行為。如公務員人員著裝、佩戴標志、出示證件、宣布代表機關實施的行為一般都以職務行為論。
四是目的標準。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為了履行法定職責和義務,維護公共利益而為的行為,通常都認定為是職務行為。
民法中規定的職務行為是指行使權力的當事人在企業中或政府機關單位擁有一定的權利,在行使的過程中,如對相關當事人造成一定傷害的的,我國的法律要求這類人要負有一定的民事責任。
?職務侵占罪侵犯的法益有哪些?
?侵占罪與職務侵占罪有什么區別?
?職務侵占罪可以自訴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是拆遷安置房,如何購買
2021-02-15罪犯逃脫有追訴期限嗎
2021-03-16債務融資是否繳納印花稅
2021-01-07新娘婚禮悔婚彩禮怎么辦
2020-12-30曠工三天后能申請仲裁嗎
2021-01-21交通事故鑒定書
2021-01-03私人借款抵押物怎樣處理
2021-02-12商場受傷有賠償嗎,商場受傷賠償金額怎樣來定
2021-01-09出資人可以要回房子嗎
2021-03-18江泰保險旅游意外險
2020-11-08海上貨物運輸保險概述
2021-01-03投保財產險怎么收費
2021-02-27保險公司是否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得賠償主體
2021-03-03保險經紀人的主要分類有哪些
2021-01-20解除保險合同通知書怎么寫
2021-01-11人身保險合同案例分析
2021-03-20保險合同生效 意味著保險責任的開始嗎
2020-11-18保險公司應在多長時間內賠錢
2021-03-17撞傷行人駛離現場,返回時掉頭撞樹如何理賠?
2021-03-16發生事故后如何盡快成功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