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六大誤解:
當事人片面理解“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法院經調解無效,應準予離婚”的法律規定,只看到了“分居滿二年”,卻忽略了“因感情不和”的前置案件,因此陷入訴訟誤區。
誤解二:“只要是二次起訴離婚法院就應該判決離婚”
法律規定了夫妻感情破裂并準予離婚的條件,但并沒有將離婚訴訟的次數作為夫妻感情破裂的條件,因此說離婚次數并非法院判決離婚的法定依據。
誤解三:“只要法院受理了離婚訴訟就應當主動依職權進行調查取證”
在離婚訴訟審理過程中,當事人往往片面認為法院會深入到家中進行調查,不積極收集相關證據,庭審中也往往以“不信法院去調查”進行抗辯,誤認為法院在離婚訴訟中可以包攬一切,混淆了當事人舉證與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界限和范圍。
誤解四:“只要不同意離婚對方就應賠償”
離婚訴訟中,一方當事人往往以不同意離婚向對方當事人施加壓力,謀取向對方當事人索賠,曲解了離婚訴訟賠償的法定范圍和條件。
誤解五:“只要判決離婚就應分割財產”
部分當事人對法律規定的“共同財產”存在模糊認識,認為只要是雙方共同使用的財產就是共同財產,混淆了夫妻共同財產與個人財產的法律界定。
誤解六:“只要被告不到庭法院就應該判決離婚”
受“打工潮”的影響,部分離婚訴訟的被告人在外打工,法院在無法查明被告人下落的情況下,往往以公告形式送達,不得不缺席開庭審理和缺席判決,原告人容易產生“被告不到庭會對自己有利”的想法,認為自己的主張會得到支持,同樣曲解了感情破裂這一離婚條件。
當事人存在以上“六類誤解”的原因,主要是當事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法律意識淡薄,對法律規定一知半解所造成的,也反映了普法宣傳的力度還不夠,鑒于此,筆者提出三點針對性建議:加強普法宣傳,要在全社會范圍內普及婚姻家庭法律知識,提高普通民眾的法律意識和維權觀念;加強訴訟引導,要在立案和審判環節強化法律釋明工作,告知訴訟程序、訴訟風險和當事人舉證須知等內容,引導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發揮司法裁判的引導和規范作用,注重辯法析理,公開裁判結果,引導社會公眾形成共識,提升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單位墊付醫療費用如何賠償
2020-12-05如何判斷不作為是否成立
2021-01-05信用社連帶責任多久過期
2021-02-19交通事故碰到人如何處理
2021-02-28刑期執行過半就能申請假釋嗎
2021-01-30不動產權證書和土地證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20婚姻自由原則的內容
2021-01-18傷殘鑒定多久能下來
2020-12-24法院強制執行需要多長時間
2021-03-08技術聘用合同是否屬于勞動爭議
2021-01-18保險合同訂立的原則和程序
2020-12-29被自己的車軋死 保險公司該不該賠
2021-01-17不按標準繳納保險如何維權
2020-12-03公交客車沒買保險能運客嗎
2021-01-25旅游保險常見問題
2020-12-27把集體荒地寫入家庭承包合同該如何處理
2021-01-19土地開發股權全部轉讓違法嗎
2020-11-23農戶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土地轉讓后征收能享受哪些補償款
2021-03-23我國的土地流轉政策是怎么樣的
2020-12-26商鋪拆遷流程具體都有哪些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