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條 稅務人員征收稅款和查處稅收違法案件,與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或者稅收違法案件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釋義】 本條是對回避制度的規定。
回避制度,是指執法人員遇有法律規定的情形,應當不再參加執法活動的制度。這項制度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證執法活動能夠客觀、公正地進行。在我國稅收征收管理活動中,為防止稅務人員在征收稅款或者查處違法案件時,因與當事人有特殊關系而不公正執法,甚至徇私枉法,有必要實行執法回避制度。本條規定為稅務機關實行執法回避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按照本條規定,稅務人員在征收稅款和查處稅收違法案件時,遇有下列三種情形的,應當回避:一是與納稅人有利害關系,這種情形包括與納稅人是近親屬或者與納稅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稅款征收或者案件公正處理的。二是與扣繳義務人有利害關系,這種情形包括與扣繳義務人是近親屬,或者與扣繳義務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或者稅款征收的。三是與稅收違法案件有利害關系,這種情形包括稅務人員本人與稅收違法案件有利害關系或者其近親屬與稅收違法案件有利害關系。
當發生本條規定的情形時,可以以兩種方式提出回避申請:首先,稅務人員知道自己具有應當回避的情形的,應當主動向所在單位提出回避申請,自行回避。第二種方式是在稅務人員沒有自行回避的情況下采取的,這就是如果稅務人員明知自己應當回避而不自行回避或者不知道、不認為自己應當回避的,案件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回避。
本條對回避人員、回避范圍的規定都是適宜的,也是嚴格的,總的原則是保證稅款的征收和對案件的公正處理,從而保障國家的稅收利益,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嚴格執行這項制度有利于防止腐敗。本條所確立的這項回避制度是法定回避,就是有法定情形的即必須回避。具體的實施還將依法制定相應的辦法。這項制度實際上就是凡屬有法律所規定情形的稅務人員,就應當被排除在某項具體執法任務的人員之外,稅務機關有責任要具體地、嚴肅地執行這項制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納米比亞共和國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8-08-29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 一 號
2008-03-16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羅馬尼亞引渡條約》的決定
1997-02-23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國務院關于規范處理1995年以前中央財政向人民銀行借款問題的報告》的決議
2003-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2004修正)
2004-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已修定]
1988-04-13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失效]
1950-03-03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已修訂)
1992-04-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決定 附:第三次修正本
1995-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1995-06-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0-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人選的產生辦法
1999-01-1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1-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
2002-1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懲治虛開、偽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犯罪的決定
1995-10-30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2013修訂)
2013-12-07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4-23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全國經濟普查條例(2018修訂)
2018-08-11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電視節目管理辦法(2018修正)
2018-09-18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2014年修訂)
2014-04-29關于印發《醫療機構新生兒安全管理制度(試行)》的通知
2014-03-14中央對地方專項撥款管理辦法
2000-08-07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50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
2013-07-13國務院關于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的通知
2013-01-23國務院關于批轉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的通知
2012-06-14國務院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
2012-03-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1-02-1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的意見
20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