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傳統民法理論來看,合同生效的法律依據是當事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實。除不得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外,決定民事合同是否有效的關鍵在于訂立合同的民事行為是否真實反映了當事人的真實意愿。因此,在民法和勞動法的范圍內,在欺詐和脅迫下訂立的嚴重違反當事人真實意思的合同通常被視為無效。這種精神體現在《中國勞動法》關于勞動合同無效的基本規定中,這在1995年8月4日勞動部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發[2005]202號)第二十七條的規定中有明確體現,《意見》指出:“無效勞動合同是指不符合法定條件,不能對當事人產生預期法律后果的勞動合同。”由此可見,締約目的的未能實現已成為決定合同效力的重要因素,《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了七種民事行為無效的情形,可以概括為三個基本類別,即合同主體不符合條件,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合同內容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包括國家計劃)。在《民法通則》第59條中,重大誤解和明顯不公平被歸類為可撤銷民事行為。當年起草《勞動法》時,勞動合同效力的確定顯然只部分參考了《民法通則》的規定,并簡單介紹了界定勞動合同無效的兩個標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未具體說明侵犯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和使用欺詐,威脅和其他手段(未明確利用他人危險的情況、重大誤解、明顯不公平等),不存在合同解除制度。可見,《勞動法》中勞動合同效力確認的標準體系具有簡單、狹義和單一的特點,在提交全國人大的《勞動合同法》草案中,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性增加了較為豐富的制度規定。勞動合同無效認定案件分為五類。從內容上看,我們充分借鑒了現行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一般來說,我們也可以適用民法意義上的三大規則,即,主體資格的取消(草案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中的一方或雙方均不具備中國合同資格)意思表示不真實(草案規定用人單位以欺詐、脅迫手段簽訂合同或者免除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內容違法(草案規定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同時,《勞動合同法》草案還首次將合同可撤銷性理論引入勞動法范圍。草案將重大誤解、明顯不公平和乘人之危三種勞動合同納入可撤銷范圍,這無疑對我國勞動合同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積極意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處分與行政處罰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2021-02-12勞動調解委員會受理范圍是哪些
2021-01-03法定代表人與公司連帶責任要件
2020-12-08手寫房屋贈與協議有效嗎
2021-03-03監護人能用被監護人的錢嗎
2020-11-23代書遺囑有效的條件
2021-02-04怎樣的情況算是非法同居
2020-12-29女方出軌男方提出離婚需要什么證據
2021-02-25交通事故索賠技巧
2020-11-18行政案件可以立案嗎
2020-11-29原告財產保全哪些財產
2020-12-05未簽訂勞動合同雙方合同關系是否繼續存在
2020-12-28符合條件的職工是否可以申請變更無固定期的合同
2020-12-12不批準年假強休算曠工嗎
2020-12-12飛機延誤賠償的標準
2021-03-04如何正確區分人身保險合同和財產保險合同的不同點
2021-02-01保險法修改可圈可點
2021-01-16汽車“全保”不全保 新車涉水得不到賠償
2021-01-28寶馬車主告狀 法院判保險公司支付保險金
2020-11-26短期健康保險與長期健康保險的區別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