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遞延收益
根據現行法律法規,遞延收益主要包括政策性搬遷或處置收入、債務重組收入和資產或股權轉讓收入。在具體治療中,應注意以下規定:
<1?!秶叶悇湛偩株P于企業政策性搬遷、處置所得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的通知》(國稅函[2009]118號)規定,搬遷、處置所得不計入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可遞延5年。
在會計處理中,搬遷和處置的收益通常一次計入收益。但因城市總體規劃、庫區建設等公共利益需要搬遷的,由政府直接撥付搬遷補償金的,根據財政部《關于印發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的通知》(財會[2009]8號),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的規定,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支付,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進行遞延處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會計和稅法中實行遞延處理,由于所得范圍和遞延支付的規定不同,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也會有調整要求。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改制中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9號)中,債務重組確認的應納稅所得額占企業當年應納稅所得額的50%以上,可在五個納稅年度內平均計入每年的應納稅所得額。
對于債務重組,會計準則中沒有類似于非貨幣性交易準則的“商業實質”準則,其中規定只要發生重組事項,重組收益應當在重組當期全部計入當期損益。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改制業務中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9號),居民企業以自有資產或股權投資于100%直接控制的非居民企業。如果選擇特殊稅收待遇,其資產或股權轉讓收入可以在10個納稅年度內平均計入每個納稅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資產換股權正是《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的交易。但根據準則,非貨幣性交易是否具有“商業實質”影響換出資產實現的增值或減值是否確認,與損益是否遞延無關。因此,對于上述事項,如果企業選擇遞延所得稅的處理方式,無論交易是否具有“商業實質”,都會涉及稅收調整。第二,視同銷售收入是不按標準確認收入,按稅法規定確認收入的一種資產處置行為。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2007年第512號,以下簡稱《條例》)第二十五條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處置資產所得稅處理的通知》(國稅函[2008]828號)第二條的規定,如果資產所有權因資產轉讓而發生變化,不屬于內部處置資產,收入確認為視同出售。
例如,當采購的存貨用于銷售時,在會計處理中借記“銷售費用”,“庫存商品”和“應交增值稅”。企業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按照上述規定,視同銷售調整。由于屬于委外加工,調整時認為銷售收入等于銷售成本。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企業所得稅處理涉及兩個環節:一是所得稅對視同銷售收入與視同銷售成本差額的影響,二是業務宣傳費用稅前扣除問題。第一個環節的處理雖然對應納稅所得額沒有影響,也不會引起納稅義務的任何變化,但視為銷售收入的調整,增加了可稅前扣除的業務招待費的收入計算基數。如果不調整,不僅與稅收法律法規不符,企業還將失去部分業務招待費的計算基數。三是在實際工作中沒有稅收收入,企業將獲得各類補貼收入。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財政性基金、行政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51號),企業取得的除國家投資和資本使用以外的各項財政資金,除本金外,應當予以返還,計入企業當年總收入;企業取得的用于國家財政、稅務機關規定的特殊用途的財政資金經國務院批準的,準予為不應納稅所得額,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從所得總額中扣除。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財稅[2008]151號文件都強調了非稅收入的兩個要素:一是財稅部門規定的專項資金一是國務院批準的財政性基金。因此,企業接受的各類補貼資金是否可視為非稅收入,應該有專門的非稅憑證,否則不能隨意從總收入中扣除。
財政補助資金是否為非應稅收入,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的規定核算,區分與資產有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入有關的政府補助。但有兩種情況需要注意:一是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在收到時確認為遞延收益,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損益,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用于補償企業以后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收到時,確認為遞延收益,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除了可以遞延的收入外,大部分稅法都要求補貼收入全部計入當期收入。在這兩種情況下,補貼資金確認為應納稅所得額時,遞延會計處理將涉及納稅調整。第四,長期股權投資與投資收益年終所得稅最終結清時,與長期股權投資相關的投資收益增加或減少時,也需要關注。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企業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其初始投資成本通常按照支付的對價計量,一般不發生損益。只有在權益法下,才需要按照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份額調整投資成本。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作為商譽備查,不存在損益。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時,按照現行準則,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營業外收入),但該項損益僅由企業會計核算產生,不符合稅法對被投資單位的規定因此,在申報企業所得稅時,有必要對所得稅進行調整和減稅。這是要求填寫的《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A類)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附表三第六行“5。長期股權投資按權益法核算,確認初始投資成本調整收益”。
與初始投資成本的調整相比,持有期間的調整事項更為復雜。它包括增加和減少。
成本法和權益法是長期股權投資后續計量的兩種會計方法。有區別b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員工入職時涉及的15項法律問題
2021-02-17旅游押金怎么要回
2020-12-16軍人重婚怎么處罰
2021-02-05旁聽人員應遵守什么規定
2021-02-16股權如何轉讓
2020-12-11公司合并后的稅務事項該怎么處理
2021-02-04取消戶籍怎么辦理
2020-11-24室內噪聲檢測標準有哪些
2021-02-19合同已實際解除應否確認效力
2021-01-25合同無效認定有哪些部門負責
2020-12-24遺產的分配配偶占多少
2021-03-17實名購房有什么作用
2020-11-23安置房沒拿到房產證可以贈與嗎
2020-12-06試用期離職領導不批怎么辦
2020-12-26勞動糾紛調解以后能否再起訴
2021-01-06勞動爭議案件最多能賠償幾年
2020-11-19達到人身意外傷害標準的應該滿足哪些要件
2021-01-22保險公司分公司所需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1-28保險合同具有哪些法律特征
2021-03-24新《保險法》實施將帶來什么
202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