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業蓬勃發展,資本市場活躍,銀根緊縮貸款難,民間借貸業迅速成長,民間借貸業務已悄然占據了借貸業務中不小比重,而且有些借貸利用互聯網這一信息傳播渠道,打著各種旗號,民間借貸背后可能隱藏的非法集資隱患如何甄別?近日最高院出席公檢法聯席會議給出了最清晰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羅國良副庭長稱,“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是認定非法集資的必要條件。有的人員沒有向社會公開宣傳,而是在親友或者單位內部針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這種情形之下,由于集資對象具有特定性,限定于親友圈或者單位內部人員等有限范圍之內,不是“社會公眾”,因此不符合非法集資的社會性特征。這種“針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行為不屬于非法集資。
警惕非法集資六大陷阱:
第一種是假冒民營銀行的名義,借國家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金融機構的政策,謊稱已經獲得或者正在申辦民營銀行的牌照,虛構民營銀行的名義發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
第二種類型是非融資性擔保企業以開展擔保業務為名非法集資。具體來說,有的是發售虛假的理財產品,有的是虛構借款方,以提供借款擔保名義非法吸收資金。
第三種類型是以境外投資、高新科技開發為旗號,假冒或者虛構國際知名公司設立網站,并在網上發布銷售境外基金、原始股、境外上市、開發高新技術等信息,虛構股權上市增值前景或者許諾高額預期回報,誘騙群眾向指定的個人賬戶匯入資金,然后關閉網站,攜款逃匿。
第四種類型是以“養老”為旗號,這其中有兩個突出的形式:一是以投資養老公寓、異地聯合安養為名,以高額回報、提供養老服務為誘餌,引誘老年群眾“加盟投資”;二是通過舉辦所謂的養生講座、免費體檢、免費旅游、發放小禮品方式,引誘老年群眾投入資金。
第五種方式是以高價回購收藏品為名非法集資。以毫無價值或價格低廉的紀念幣、紀念鈔、郵票等所謂的收藏品為工具,聲稱有巨大升值空間,承諾在約定時間后高價回購,引誘群眾購買,然后攜款潛逃。
第六種是假借P2P名義非法集資。即套用互聯網金融創新概念,設立所謂P2P網絡借貸平臺,以高利為誘餌,采取虛構借款人及資金用途、發布虛假招標信息等手段吸收公眾資金,突然關閉網站或攜款潛逃。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起訴時有哪些賠償項目
2021-01-19農民工工資拖欠法律怎么規定
2020-12-18惡意公示催告后果
2021-03-19如何審核勞動合同,審核勞動合同要點是什么
2021-02-15國企如何編制改制方案
2020-12-26企業濫用試用期的情形有哪些
2021-03-18被保險人違反保證保險公司可以拒賠嗎
2020-11-28投保單與保險單不一致怎么辦
2021-01-13交通事故法院判決后保險公司賠嗎
2020-11-20保險公司承保后需要履行哪些責任
2021-01-30保險經紀人過錯行為的責任有哪些
2021-03-17特殊家財險的一個經典案例
2021-01-23拆遷補償不透明,可以申請信息公開嗎
2021-03-16違建房屋是否能獲得拆遷補償
2021-03-24拆遷補償及青苗費用如何繳納契稅
2021-01-15農村房屋拆遷的補償方式
2021-01-08青島市征用集體土地房屋拆遷補償暫行規定和維權
2020-11-18農村拆遷戶口減去面積的限制解讀
2021-01-28拆遷安置房住房補貼是如何的
2020-12-15房屋拆遷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