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供應商在做什么?
通過對中國供應商案例的分析發(fā)現,中國供應商進入國際采購時,尋求國際買家的主要方式依次為:
通過熟人、朋友介紹。這種方式隨機性強、成本低,供應鏈的層次較低。
參加各種商展會,特別是每年兩次的中國廣州商品交易會。但廣交會信息量太大,容易淹沒采購商的興趣,而參加專業(yè)性或行業(yè)性的展覽會效果較好。
通過在國外的子公司、辦事處開發(fā)客戶。這樣的案例企業(yè)在調查中只是少數。
通過市場調研發(fā)現目標市場,主動出擊與對方的采購商建立關系。
通過網站上發(fā)布信息建立客戶關系。大多數案例企業(yè)反映,用這種方式建立客戶關系效果較差。因為網上的信息多如牛毛,采購商對信息的真實性無法判斷而采取放棄,供應商很少能得到真實的反饋。
中國供應商認為,與國際采購商維持良好關系的因素主要是:
保證產品質量是首要因素,已成為大多數供應商的共識。
價格具有競爭力,對于制造業(yè)采購(原材料或零部件),價格的因素比品牌更重要。
及時交貨。案例企業(yè)認為及時交貨是履約合同的必要行為,關系到企業(yè)的商業(yè)信譽。
調查顯示,中國供應商與國際采購商的溝通方式目前采用最多仍然是傳真和電子郵件的方式,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電子數據交換。案例企業(yè)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面對面的接觸。
調查中,面對國際采購,中國供應商表現出這樣一些困惑:
買方市場條件下,采購商可以貨比三家,選擇價格、質量和服務滿意的供應商,“購買”需要一千個理由,“不購買”只需要一個理由。而中國供應商對國際采購的規(guī)則知之甚少,只能不惜血本打價格戰(zhàn),供應鏈關系難以保持穩(wěn)定;
除少數跨國企業(yè)外,中國多數本土供應商不能直接面對下游制造業(yè)采購商,而是通過中小貿易代理商,供求關系只是“自我價值鏈”的實現,缺乏供應鏈周邊企業(yè)共同利益關系,供應鏈管理難以為繼;
文化和語言上的障礙帶來溝通和理解上的困難,供應商與采購商的交往只停留在“賣”與“買”的討論上,不能建立廣泛、深入的信任關系;
歐洲的訂單量比較小,品種多,但價格壓的很低,供應商難以承受;
付款方式多采用T/T60天,而中國供應商更愿意采用L/C付款方式;
交易中出現的質量、運輸、包裝等問題,很難協商交涉;
對機電產品,包括CE認證等多種認證要求,在歐洲每個國家都不同,大大增加了企業(yè)的認證費用和產品成本。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到勞動局投訴有時效期限嗎
2021-03-09房屋轉租合同有效嗎
2020-11-24兒子不孝順父母怎么辦
2020-12-31個人作品著作權保護期限
2021-01-05開支票日期怎么寫
2020-12-05協議離婚一定要在領結婚證的地方嗎
2021-02-06享受工亡賠償標準情形
2021-03-07行政案件可以立案嗎
2020-11-29續(xù)簽集體勞動合同期限能簽半年嗎
2020-12-14投保人的權利義務是怎樣的
2021-01-11保險合同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有哪些
2021-02-07車禍后保險賠償程序怎樣進行
2021-01-22車禍致殘該怎么理賠
2021-02-14為什么會出現保險公司的賠款少于車禍事故實際支..
2021-01-22該房的土地出讓金怎么算
2020-11-19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糾紛怎么處理
2020-12-25法律規(guī)定征收主體究竟是誰
2021-03-10拆遷產權置換的司法解釋是什么
2020-12-22房屋拆遷停產停業(yè)造成損失的補償方式是什么
2020-12-06如何評估和計算企業(yè)拆遷停產停業(yè)損失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