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思自治原則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個人不得非法干預。意思自治原則是指合同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原則,它是確定合同準據法的最普遍的原則。
二、對意思自治原則的一般限制
(1)法律性質上的限制。當事人只能選擇有關國家的任意法,促不能避開應該適用的有關國家的強行法;被選擇的法律是實體法,而不是沖突法。
(2)當事人主觀意念上的限制。當事人的選擇必須是善意和合法。
(3)選擇主體上的限制。為保護弱者一方當事人的利益,而不適用強者一方所選擇的法律。
(4)國內的公共秩序上的限制。選擇的法律不能同國內的公共秩序相抵觸。關于如何解釋意思自治存在幾種對立的主張:①依據當事人選擇有無限制分為無限的意思自治和有限的意思自治。前者是當事人可以選擇任一國法律;后者是當事人只能在規定的幾個國家中選擇一國法律或者只能選擇與當事人或契約有聯系的國家法律。②依據是否允許法院推定當事人選擇法律的意思分為明示的意思自治和默示的意思自治。前者是在契約中訂立了明確的法律選擇條款或用口頭明確表示選擇法律的意思。后者是當事人沒有作出明示的法律選擇,法院在處理爭議時往往根據跡象或從契約的字里行間推定當事人選擇法律的意思。③依據是否可將契約分割成幾部分分別選擇準據法,分為可分割選擇的意思自治和不可分割選擇的意思自治。前者是可以將契約分割成幾個部分,分別選擇其適用的準據法。后者是只準許把契約看成一個整體,選擇一個準據法適用契約的各方面。
從時間上看,判斷一項法律行為是否生效是在該法律行為成立之后方可進行;從性質上講,判斷法律行為是否生效,是對該法律行為的“合法”之判斷、“好壞”之判斷,是一種價值上的判斷。因此,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與其成立要件是相互對應的,一項法律行為在具備主體、標的和意思表示要素得以成立后,能否受到合法保護而發生其法律效果,就要看主體是否適格、標的是否合法確定、意思表示是否真實。一項有效的法律行為應當是主體適格、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標的合法、確定、可能,這就是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也就是我國《民法通則》中所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另外,從構成上看,一項合法有效的法律行為必然要經歷在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指導下的成立過程與國家公權力介入后賦予其效力的生效過程兩個階段,因此一項有效的法律行為可以理解成是當事人意志與國家意志的有機結合。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為各位介紹的意思自治原則的相關法律知識,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我們進行此原則時可以不受任何人的影響而充分遵循自己的想法,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本網站還提供律師在線服務,歡迎各位前來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因提供勞務產生糾紛是否屬于勞動爭議案件
2021-01-22雇傭童工怎么處罰,童工是幾歲人群
2021-02-12域名糾紛需要如何處理
2020-12-04離婚后有關子女的探望問題如何規定?
2021-02-14治安拘留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0-12-22集資房和棚戶改造房有什么區別
2021-03-21跟房屋中介機構訂立合同要知道什么
2021-02-07是否對所有公司都負競業限制義務
2020-12-07女職工產假時間如何保證,產假期間的工資如何保障
2020-12-11投連險有什么風險
2021-02-19旅游意外保險的保障有什么
2021-01-29保險的原則是什么
2021-01-15也談《無證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是否屬強制保險范圍?》
2020-12-23一波三折的保險理賠
2021-02-02不按標準繳納保險如何維權
2020-12-03團體保險業務發展空間分析
2021-03-21開發區能出讓土地嗎
2020-11-18法律是如何規定土地出讓金的
2021-01-05禁養區的養殖場拆遷補償標準是多少
2021-03-07拆遷補償標準低,被拆遷人該怎么辦
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