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期限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的規定,案外第三人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民事訴訟法并沒有規定知道或應當知道的最長時限,因此,不論經過多長時間,只要是在知道或應當知道的六個月以內,都可以行使起訴權。關于行使撤銷之訴的訴權期限與民事訴訟法關于再審申請的期間的規定保持了一致。這也說明,第三人撤銷之訴在救濟手段的性質上屬于特殊或非常救濟手段。
(二)管轄法院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管轄法院是作出判決、裁定和調解書的法院。如果要求撤銷的裁判是一審法院,則管轄法院就是該一審法院;如果要求撤銷的裁判是第二審法院作出的,則管轄法院就是第二審法院。
(三)立案審查
立案審查的寬嚴決定了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的數量。對撤銷之訴的立案準入是進行形式審查還是實質審查,關系到司法政策的導向問題。筆者以為,目前實踐中應當對撤銷訴訟的準入嚴格掌握,原因如下:一方面,該訴訟會對原裁判的既判力產生嚴重的沖擊,造成諸多民事法律關系處于不穩定狀態,也降低司法的權威;另一方面,法律的規定過于簡單,諸多問題尚需要司法解釋的進一步明確,如果降低準入門檻,鑒于新制度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尺度,全國各地的審理難免千差萬別,損害司法的統一性。
但是嚴格掌握并不意味著實質審查,對案件證據和事實的審查已經屬于本訴審理的范圍。筆者認為,首先,對于撤銷之訴的適用應遵循窮盡其他救濟的原則。[4]以法國為例,法國《民事訴訟法》將撤銷之訴作為非常上訴途徑,規定只有在例外的情況下才能援用,而且必須是在法律明文規定時才被允許提起。能通過通常上訴途徑解決的就糾紛就不能援用非常上訴途徑。臺灣地區也是以立法的形式規定能夠遵循其他法定程序請求救濟,則不應適用撤銷之訴。目前我國案外第三人權利救濟方式主要有第三人參加之訴、第三人執行異議制度和第三人申請再審制度。所謂窮盡其他救濟,即是指只有在無法運用以上三種救濟方式時才能訴諸撤銷之訴。[5]其次,應對撤銷訴訟的審查理由盡可能地細化、程序性分化和盡可能地客觀化等方法來加以規定實質要件應當具備的形式。具體而言,法院的立案庭在受理撤銷之訴時的幾個關鍵審查點有:第三人是否適格,即第三人對于原訴的訴訟標的是否享有全部或部分的獨立請求權;非歸責于己的事由,即不是由于自己的過錯未參加訴訟;原裁判的主文部分而不是理由部分損害了其權益,因為判決理由是形成判決主文的基礎,不能作為撤銷之訴的審理對象;期間問題,立法規定撤銷之訴的起訴期間是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該六個月為不變期間,不適用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起算點應參考送達、執行等具體情形。
(四)訴訟費用
第三人提出撤銷之訴屬于新訴。既然是新訴,根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二條的規定,應當繳納相關訴訟費用。但是,該《辦法》尚未根據新民事訴訟法的修改而作相應修改,因此,具體交納訴訟費用可根據一般規定計算。有觀點認為,撤銷申請人應當根據原生效裁判的訴訟費用標準交納。筆者認為,根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的一般規定,應當根據案外人提出的撤銷請求范圍涉及的金額或價款為基數計算繳納數額,具體而言,可比照該《辦法》第十三條的規定辦理。另外,為了防止案外人濫用權利以及避免撤銷之訴形成新的虛假訴訟,需要明確的是,在撤銷申請人的主張未得到法院支持的情況下,撤銷申請人應當承擔訴訟費用。在此情況下,被申請人還有要求撤銷申請人賠償損失的權利,可就不當提出撤銷之訴的案外人提起侵權責任之訴。
(五)案件審理
立法規定沒有涉及的審理問題包括審理程序、原案審判人員是否回避、審理期限等。首先,在審理程序上,因撤銷之訴和再審程序是并列的程序,都屬于特殊程序,會對原生效裁判的既判力造成沖擊,適用普通程序更能彰顯審理的謹慎性,同時這也考慮到撤銷之訴是對第三人訴訟請求的事后救濟;其次,在回避問題上,法國《民事訴訟法》明文規定原審法官不需回避,臺灣地區對此沒有確切規定。筆者認為不應適用回避程序,而是應當盡量讓原審判人員參與審理。一方面由于撤銷之訴的審理重點是圍繞原審案外第三人因素而不是原審原、被告因素;另一方面則是出于法官熟悉案情利于案件審理的考慮。再次,在審理期限上,不妨暫時參考與撤銷之訴并列的再審程序,即三個月期間。但是由于撤銷之訴考慮的是新的當事人因素,審理期間是否應該有所延長,還需日后訴訟實踐的證明。
(六)訴訟結果
法院對第三人申請裁判和調解的請求,經審理之后,作出否定性或肯定性裁判。認為訴訟請求不能成立的,判決駁回訴訟請求;認為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
改變原判決、裁定、調解書,是指不完全否定原裁判和調解書的內容,僅僅將錯誤的部分予以糾正。例如,在原判決中將本屬于第三人的財產錯誤地認定為原告訴訟請求的財產之中,并終局判決該財產屬于爭議財產的一部分。在此種情形下,經審理認為該財產應屬于第三人的,就要改變原判決中涉及第三人財產的判決部分。應當注意的是,無論是撤銷還是改變原裁判,在裁判的形式上,撤銷或改變原判決、調解書的適用判決,因為不管是撤銷還是改變判決或調解書,都是對原判決、調解書所涉實體權利義務的裁判。在裁判的法理上,要求對實體問題的終局性裁決使用判決。[6]
按照新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訴訟請求不成立的,判決駁回。這里沒有區分撤銷的客體,無論是判決、裁定還是調解書。從對訴訟請求的處理來看,使用判決是可以成立的。一個吊詭之處是,既然是對一種訴訟請求的裁判,但卻是針對裁定的,而裁決的方式又是判決,這總使人感覺有些異樣。因為如果是撤銷或改變裁定的情形,想必從規定的邏輯而言,似乎也應該用判決。比較一下再審審理裁判的情形,應該比較清楚這中間的異樣之處了。對于可再審的裁定,如不予受理、駁回起訴等的裁定,再審審理后不論駁回再審請求,還是撤銷原裁定,使用的裁判方式都是裁定而非判決。對于這種處理方式,一種解釋是因為原裁定本身是針對程序問題的,因此,對程序問題的處理也應當用裁定。以這樣的觀點來看待第三人撤銷之訴,則第三人撤銷之訴請求撤銷的客體是裁定時,在裁判的處理上也應當用裁定才是。但這顯然又與對第三人撤銷之訴訴訟請求的實體處理須用判決不一致。這也許就是將裁定納入撤銷之訴的客體所帶來問題。
原判決、裁定被撤銷之后,就只存在審理撤銷之訴的法院作出的撤銷判決。在改變判決的場合,當法院改變原判決之后,原來的判決也不再存在,審理撤銷之訴的法院是以新的形成判決替代了原判決。這與上訴法院對第一審法院判決的改判是同樣的情形。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范圍應當僅限于第三人請求撤銷的部分,理由是基于民事訴訟處分原則的要求。另一個問題是,經審理雖然第三人的撤銷請求不能成立,但發現他人之間的判決、裁定和調解書有錯誤時,是否應當主動依職權予以撤銷?筆者認為,基于民事訴訟處分原則,法院同樣也不能撤銷。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處分原則對于規范審判行為的重要意義。
要是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向我們律霸網的律師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過失相抵原則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2020-11-19合同法屬于什么法
2021-03-245類情況,被舉報后村干部直接下崗!
2021-01-25工傷認定時間規定有多久
2021-01-02哪些人是被扶養人
2020-12-30預抵押能否實現擔保物權
2021-03-21交通事故檢驗鑒定時限
2020-12-30繼承權受到侵害該怎么保護
2020-11-16外賣不讓進小區違法嗎
2020-12-14買房購房合同霸王條款有哪些情況可以維權
2020-11-20賣家是否要按約付中介費
2021-02-21房屋他項權證過了有效期的后果有什么
2020-12-23勞務合同書和入職協議有什么區別
2021-01-08雇傭關系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2020-12-25人壽保險申請理賠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2020-11-16走人行道撞了人保險公司賠嗎
2021-02-15履約保函有效期是多久,履約保險的風險有哪些
2020-12-12投保當日撞車,保險公司稱合同未生效拒賠生效方式應按投保人意愿
2020-11-24偽造 涂改有關證明騙取保險金案
2021-03-11委托代理的規定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