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執行中存在的困境和實踐中的探索
審判實踐中,對于起訴夫妻一方承擔債務的(大多情況下借款合同或其他合同上僅以夫妻一方作為債務人),不追加其配偶為被告,也不在判決書中判斷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情況大量的存在。
究其原因,從債權人的角度出發,因可能導致訴訟中的主張、舉證難度較大,影響訴訟效率,債權人對起訴時將夫妻二人同時列為被告缺乏動因。裁判者也趨向于引導當事人在債權債務糾紛中不牽涉該債務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問題。故此情況下,將夫妻二人同時列為被告判令承擔責任的案例非常少見。而或因既判力理論產生的爭議,或因民事案由規定中缺少對類似情況下債權人如何在生效判決后進一步向配偶一方主張權利的渠道指引,在債權債務生效判決做出后,再判令夫妻另一方應對執行依據中確定的債務承擔共同責任的案例,同樣屈指可數。
一般來講,認定夫妻共同債務,可以從以下兩個標準進行判斷:
(1)夫或妻的意思表示。如果夫妻雙方有共同舉債的意思表示,該債務即為共同債務,即使該債務所帶來的利益并非由夫妻共享。
(2)所負債務的用途。所負債務帶來的利益由夫妻雙方共同分享,該債務為共同債務,即使夫妻事先或事后沒有共同舉債的合意。如借時以一方個人名義所借,但所借款項用于共同生活,只要雙方承認或債權人能夠證明,即應認定為共同債務。立法將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所欠的債務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既能夠減輕財產交易的成本,便于及時合理地解決糾紛,又符合日常家事代理的基本法理。(日常家事代理制度是指夫妻因日常事務而與第三人交往時所為法律行為應當視為夫妻共同的意思表示,并由配偶他方承擔連帶責任的制度。)
執行依據中的債務被認定為共同債務,是否可以以個人財產償還該共同債務,償還該共同債務是否必須先以夫妻共同財產償還,再以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償還?《婚姻法》第四十一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的離婚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已經對夫妻財產分割問題作出處理的,債權人仍有權就夫妻共同債務向男女雙方主張權利。一方就共同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后,基于離婚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法律文書向另一方主張追償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
從以上規定可以得出結論,依據司法解釋的規定,夫妻共同財產不足以清償共同債務時,夫妻雙方則要以各自的個人財產清償共同債務,而不是對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部分予以免責。在責任承擔方式上,夫妻對共同債務應當負連帶責任。由于夫妻共同債務的連帶性,夫妻雙方理所當然地應對共同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夫妻任何一方都負有清償全部共同債務的義務,即不論夫妻雙方是否已經離婚,均得對共同債務以夫妻共同財產、個人財產清償。債權人有權向夫妻一方或雙方要求清償債務的部份或全部,不分份額,也不分先后順序,夫妻任何一方應根據債權人的要求全部或部份承擔債務。雖然對于夫妻共同債務的償還,較合理的清償順序為:先以夫妻共同財產清償,夫妻共同財產不足時,以各自法定個人所有或約定個人所有的財產予以清償。
但是,這種清償順序的標準并不應當是審判與執行中的硬性要求。尤其當夫妻尚未對財產進行析產,夫妻名下的財產權屬狀況不清、尚不能確定屬于共同所有或個人所有的情況下,如能夠確定執行依據中的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時,被執行人及其配偶均不得以應當先執行共同財產為由阻卻執行。從對外關系來分析,夫妻財產作為一個類似于合伙組織的經濟體存在,夫妻雙方以其所有的共同財產及分別各自所有的個人財產作為擔保對共同債務承擔連帶償還責任。
同理,對于夫妻一方個人債務的執行,也無需先執行個人名下財產部分,再執行共同財產的個人所有部分,當然,在執行中為工作之便利和效率,采取措施會優先考慮對產權明晰的個人財產先行處理。
二、路徑的選擇——直接執行共同財產和追加配偶為被執行人的雙軌制并存
綜合上述論述,可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夫妻共同財產中廣泛的存在登記在一方名下的夫妻共同財產,登記在一方名下的財產往往難以分辨其真實的權屬狀態;其次,判斷某債務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本身也是較為復雜、爭議較大的問題;再次,如果認定為共同債務,無論先以夫妻共同財產還是以一方個人財產償還,均是符合法律規定的。
因此,尋找執行中的解決方案時,應當首先保證當需要確認被執行財產的權屬狀態時、或確認執行依據中確定的債務屬性時,務必應通過訴辯、舉證程序較為嚴格完善的民事訴訟程序來處理,而不宜通過異議、復議程序直接做出結論。當然,如何將共同財產和債務的認定問題以合理的程序引入民事訴訟,需要在現行民事訴訟模式下做出較為精巧的設計,同時也應適時的推動新的立法尋找更好的制度替代。
筆者認為,解決執行案件中是否執行夫妻另一方財產的困局,首先應當明確將被處置財產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和執行依據確定的債務是否為共同債務兩個問題“分而治之”,通過分別啟動民事訴訟的方式,賦予當事人不同的救濟渠道。
(一)針對財產是否為共同財產的爭議,通過案外人異議之訴的程序解決。執行中針對被執行人名下的財產采取執行措施的,其配偶認為該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的,可以對標的提出案外人異議,若不服法院之裁定,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的規定提起異議之訴。
當然法院的審查不能機械的依據登記情況直接確認權屬,而應當通過對產權登記時間、登記狀態、出資狀況等綜合審查,確定是否為登記在一方名下的共同財產。如針對在夫妻雙方名下的財產采取執行措施,將會面臨的問題是無法確定夫妻雙方在財產中的份額,但此時對于法院執行份額不服的當事人,同樣有權利提出案外人異議,該異議之訴的審查范圍就是夫妻雙方在財產中所占的所有權份額。但也有觀點認為可以直接執行該財產50%的份額,(“執行疑難問題問答”(二)”中認為,“夫妻一方對于夫妻共有財產并不按照份額享有權利,所以嚴格依照法律邏輯,對于夫妻共同財產的執行,應當先按照物權法第九十九條的規定對共同財產分割,然后再執行分割后債務人的個人財產。但是由于實踐中涉夫妻共同財產執行案件數量眾多,全部以此程序處理,會導致債權人訴累與司法成本的大量增加。借鑒地方法院的經驗,我們認為執行程序中可以先執行夫妻共同財產中的一半,配偶對此有異議的,賦予其通過案外人異議和案外人異議之訴救濟的權利,以平衡執行效率與權利救濟。”參見高*研:“執行疑難問題問答(二)”,載《執行工作指導》2013年第2輯。)
這種處理方法顯得簡單,但是更具效率,況且夫妻之間的財產關系可以通過“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方式處理,即在某財產分割上偏向一方利益的,可以在另一財產上進行利益彌補,這也是離婚財產分割時常用的方式。當然在此案外人異議之訴中如何平衡夫妻二人的財產關系,仍然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如執行中發現被執行人之配偶名下財產為夫妻共有,則可以直接對該特定財產采取執行措施,無需追加被執行人,此時被執行人配偶提出異議的,同樣可以依據案外人異議的程序處理;但如果申請執行人認為被執行人之配偶名下財產應為夫妻共有財產,應當成為執行標的的,但執行法院經過初步審查認為不是共同財產不采取執行措施的,申請執行人可以通過執行監督程序處理。
(二)針對債務是否為共同債務的認定,通過“執行追加被執行人——異議之訴”的渠道解決。對執行依據中確定的債務是否為共同債務的認定,可以在執行案件中初步判斷,如認為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可以裁定追加被執行人之配偶為被執行人。如追加被執行人不服,可以提起異議之訴。
但是,在現行訴訟模式下,通過異議之訴審查追加被執行人的裁定的路徑似乎尚不通暢,《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明確其范疇為“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是否能夠適用于審查追加被執行人的執行裁定尚存疑問。而權宜下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以“執行異議——復議”之模式審理債務是否為共同債務,也不失為一種暫時的選擇。對此,理論及實務界常有建立單獨針對追加、變更被執行人的訴訟模式的呼聲。“對于其他較為復雜的變更、追加,則應通過訴訟程序予以救濟,以實現債權人和第三人之間訴訟權利的對等和利益平衡。”(劉*祥:“執行程序變更、追加被執行人若干問題之檢討”,載于《人民法院報》2014年7月2日第8版。)
借鑒臺灣地區的訴訟模式,應屬于債務人異議之訴制度,“執行名義成立后,有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債務人得于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法院對債權人提起異議之訴”,“執行名義無確定判決同一之效力者,于執行名義成立前,如有債權不成立或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債務人亦得于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提起異議之訴”(楊與齡:《強制執行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頁。)。債務人異議之訴的事由包括:債權消滅、債權妨礙暫不履行、債權不成立及“非執行名義所及事由”,而所謂“非執行名義所及事由”,為債權人對于執行名義所載之債務人或繼受人,或其他因執行名義之擴張所及之人參與執行時,涉及實體問題,并非執行中能夠認定,通過債務人異議之訴的模式解決。
(三)因追加被執行人發生的異議之訴與確認權屬的案外人異議之訴,可以同時進行,并行不悖。針對同一執行案件中當事人就共同財產和共同債務同時存在爭議的情況下,應當允許兩個救濟渠道同時啟動,分別審查。建構兩次訴訟、分別審查的機制意義何在?相對于直接執行夫妻名下財產、允許其通過案外人異議的程序救濟、在案外人異議中同時審查債務和財產的制度,這種“雙軌制”審查的優越性何在?
筆者認為,
首先,通過案外人異議審查執行依據確定的債務是否為共同債務是不適宜的,案外人異議是法院對某特定財產采取執行措施后啟動的程序,它僅針對特定的財產,不針對特定的當事人,類似于“對物之訴”,其核心和制度設計的初衷是審查被采取措施的財產的權屬狀態。雖然在案外人異議中不排除可以審查債務是否屬于共同債務,但是這種審查的結果僅僅對該特定財產有效,不具普遍適用意義,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訴累。如執行依據確認乙為被執行人對甲負有還款義務,法院對乙的房產A采取強制措施,乙配偶丙提出案外人異議,如在異議中確定債務為共同債務,但是其結果僅僅是法院可以對房產A采取執行措施,但如果法院要執行財產B,就可能啟動新的程序,丙可以提出新的異議,相較于通過追加丙為被執行人一次性的解決爭議,反而是不效率的。
其次,將共同財產和共同債務的認定置于同一程序中,會顯得訴爭焦點不清、雜糅,使得債務人難以把握自己的地位。共同財產的認定是對特定物的權屬判斷,共同債務的認定是對債權債務合同的一方當事人的判定,這原本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在普通的民事訴訟中也是應當分開審理的。而裁定追加被執行人配偶為被執行人,有明確告知其成為債務人之一、確定債務為共同債務的宣示意義,當事人能夠以更加明確的角色進入訴訟,觀點清晰,以救濟其權利。
再次,通過認定共同債務追加被執行人和通過案外人異議確定被執行財產權屬的雙軌制,如果能夠利用好其先后順序,可以大大提高執行效率。通過正確的引導,先完成債務是否共同債務的判斷,如果在“追加被執行人——異議之訴”的模式下先行確定執行依據確定的債務為共同債務,并追加配偶一方為被執行人,那么無論被執行財產在夫妻任何一方名下,無論財產是雙方共有抑或一方所有,均可成為案件執行標的,那么配偶一方作為被執行人再提起案外人異議就毫無意義,執行法官也無需判定夫妻名下財產的實際權屬狀態,可將其視為整體一并采取措施。
綜上所述,在執行夫妻名下財產的案件中,一方面,應允許執行法官參與夫妻共同財產和共同債務的初步審查和認定,以保證執行的效率;另一方面,亦應當保證諸方當事人有完善的救濟渠道,尤其是通過民事訴訟救濟的渠道。在現行民事訴訟模式下,各地法院都作出了積極的探索,但是也會產生各地司法標準的不一致的副作用。因此筆者認為,通過立法建構債務人異議的訴訟模式已是刻不容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到律霸網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仲裁時效過了規定期限,能否起訴
2020-12-30擔保合同期限最長是多久
2020-11-25工傷鑒定造假會受到什么處罰
2021-03-18法律援助機構的法律援助能做什么
2021-02-28著作權法修改的爭議問題有哪些
2021-03-03會計處理企業擔保問題有哪些要點
2020-12-19交警隊鑒定車輛需要多久
2021-01-26交通事故復議期限是怎樣的
2021-01-12非法儲存煙花爆竹治安處罰標準是什么
2021-02-23什么情況下會股權凍結
2020-11-09家庭暴力犯罪中應該怎樣認定虐待和故意傷害
2021-01-29樓宇外墻面使用涉及什么法律問題
2020-11-15建筑工程的概念是什么
2021-03-10怎么認定廠里違法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23勞動合同到期勞動者辦理離職手續怎么做
2021-03-02雇傭關系的賠償標準
2021-01-19人壽保險合同是夫妻共同財產嗎
2020-12-26投連險有什么風險
2021-02-19簡并票種統一式樣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03人身保險的作用是什么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