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勞動仲裁訴訟是指勞動爭議仲裁和勞動爭議訴訟兩項專門解決勞動爭議的法律制度。勞動爭議仲裁是指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根據(jù)勞動爭議當事人的請求,對勞動爭議的事實和責任依法做出判斷和裁決,并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一種勞動爭議處理方式。勞動爭議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對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的裁決或決定而起訴的勞動爭議案件,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審理和判決,并對當事人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的一種勞動爭議處理方式。
勞動爭議仲裁和勞動爭議訴訟的關系:
勞動爭議仲裁是勞動爭議訴訟的法定前置程序,即“先裁后審”制,勞動爭議當事人須首先將爭議提交勞動仲裁機構進行仲裁。仲裁裁決后,如對仲裁裁決不服的,應在收到裁決書后十五日內(nèi)向人民法院起訴,未經(jīng)仲裁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收到仲裁裁決后,當事人未在十五日內(nèi)起訴的,裁決發(fā)生法律效力,當事人應當履行該裁決,否則對方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在十五日內(nèi)起訴的,仲裁裁決不發(fā)生法律效力,人民法院應當對該勞動爭議進行全面審理,不受已完成的仲裁的影響。
勞動爭議仲裁和勞動爭議訴訟的差異:
1.性質不同勞動爭議仲裁具有行政和司法雙重特征。行政特征是指,仲裁機構是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而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是由勞動行政部門的代表、同級工會代表和用人單位方面的代表組成,即機構組成具有“三方性”,同時在方針、政策、規(guī)章等方面接受勞動行政部門的領導;司法特征是指勞動爭議仲裁具有一定的裁制權,仲裁機構所作出的裁決書在當事人未于法定期間內(nèi)起訴的情況下即產(chǎn)生法律強制執(zhí)行力。勞動爭議糾紛則是完全的司法性質,具有最終的司法裁判權。
2.依據(jù)不同勞動爭議仲裁的法律依據(jù)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企業(yè)勞動爭議處理條例》;勞動爭議訴訟的法律依據(jù)主要是《民事訴訟法》。
3.原則不同勞動爭議仲裁的原則是:①先行調(diào)解原則;②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原則;③及時原則。
勞動爭議訴訟的原則是: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
4.程序不同勞動爭議仲裁只有一審,仲裁裁決作出并送達后,仲裁程序即終結,如當事人對裁決不服,不能向上一級仲裁機構再行申請,而只能向人民法院起訴進入訴訟程序;勞動爭議訴訟則有二審,訴訟一審結束后,如對一審的判決不服,當事人可向上一級法院上訴,二審法院應對一審法院判決所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進行全面審查。
5.審限不同勞動爭議仲裁的審限為自立案起之日起60日,案情復雜需延期的,報批后可最長延期30日;勞動爭議訴訟一審的審限為:普通程序自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報院長批準可延長六個月;簡易程序三個月,訴訟二審的審限為自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可報批延長。
6.效力不同勞動爭議仲裁的裁決作出后,如果當事人未在收到裁決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起訴,則裁決發(fā)生法律效力,而如果當事人在此期間內(nèi)向法院提起了訴訟,則仲裁裁決不發(fā)生法律效力,爭議案件內(nèi)法院從頭另行全面獨立審理。
7.收費不同勞動爭議仲裁和勞動爭議訴訟的受理費雖然都是最終由敗訴方承擔,但收費標準不同。勞動爭議仲裁受理費沒有全國統(tǒng)一標準,由各地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制定,比如北京為300元;而勞動爭議訴訟受理費則有全國統(tǒng)一標準為:50元。
8.當事人稱謂不同勞動爭議仲裁中的當事人分別稱為:申訴人、被申訴人、第三人;勞動爭議訴訟中的當事人則在一審時被稱為原告、被告、第三人,在二審時被稱為上訴人、被上訴人、第三人。
該內(nèi)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資產(chǎn)的變現(xiàn)能力叫做什么
2021-01-07公司驗資金要多久
2020-12-12設計服務合同范本
2021-01-09商標公示期是多長時間
2021-01-21根據(jù)侵權責任法能否主張被撫養(yǎng)人生活費
2021-01-26子女對老人有哪些贍養(yǎng)義務
2020-12-24個人能做傷殘鑒定嗎
2020-11-11關于規(guī)范金融機構資產(chǎn)管理業(yè)務的指導意見
2020-12-09單方面離職扣錢合法嗎
2020-11-13租房中介費怎么收,每個地方的規(guī)定是什么
2020-12-22符合條件的職工是否可以申請變更無固定期的合同
2020-12-12勞動關系的概念
2020-12-29訂立勞動合同時薪水約定不明確如何處理
2021-02-10退休人員漲工資新政策
2021-02-18保險人合同解除權的方式有哪些
2020-12-19人身保險合同的概念
2021-01-14私家車丟失了能否解除保險合同
2021-01-27關于人身保險合同的若干問題
2021-01-20未避讓斑馬線保險公司賠償嗎
2020-11-28保險理賠需帶哪些材料
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