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存款準備效用分析
1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背景
法定存款準備金作為中央銀行調控宏觀經濟的三大貨幣政策措施之一,起始于18世紀的英國。而后,美國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必須向中央銀行繳存存款準備金,形成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由于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各國普遍認識到限制商業銀行信用擴張的重要性,凡實行中央銀行制度的國家都仿效英美等國的做法,紛紛以法律形式規定法定存款準備金的比例,并授權中央銀行按照貨幣政策的需要隨時加以調整。在過去近100年里,美國一直在不斷強化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的管制,同時也不斷采取措施完善法定存款準備金管制的手段,如根據金融創新的發展而不斷擴展應當繳納法定存款準備金的負債項目;根據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金額大小實行累進的法定準備金比率。1935年美國《銀行法》頒布之后,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便成了美聯儲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政策調整宏觀經濟的作用機制可描述為:為抑制(刺激)經濟增長,減少(增加)貨幣供應量→調高(調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減少(增加)→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和全社會投資規模縮小(擴大)→貨幣乘數縮小(擴大)→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增加)→市場利率提高(降低)→投資、消費支出減少(增加)。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化最終引起貨幣乘數的變化,通過乘數效應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多倍變化。
因此,這是一個給經濟可能會帶來較大震蕩的政策工具。在貨幣政策理論中,普遍認為該政策手段對宏觀經濟的調控過于猛烈,被稱之為貨幣政策工具的一把“猛斧”。因此,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在運用該政策時,慎之又慎。即使用也只是作為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的補充,或只是在宏觀經濟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才采用此項政策調節宏觀經濟形勢,并不是經常使用的一項貨幣政策工具。
2我國中央銀行實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歷程
我國的存款準備金制度是根據1983年9月《國務院關于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恢復建立的。1984年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將其制度化。從1984年至2008年,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進行了29次調整。在2006年至2007年,中央銀行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次數就多達13次,足見該政策工具對我國中央銀行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性。如表1所示,詳細列示了每次的調整時間和調整幅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被質押的動產能夠善意取得嗎
2020-11-23消費者享有哪些基本權利
2020-12-24涉臺結婚提交的材料是什么
2020-11-18交通事故責全責保險賠償需要保險公司的人在場嗎
2021-03-18中國保監會的主要職責是什么
2020-12-19股東變更前的債務與新股東有關系嗎
2021-02-14依法成立的合同自多久生效
2021-01-14業主要求罷免業主委員會需要什么條件
2020-12-17離婚訴訟中,以夫妻一方為被保險人的人壽保險應如何分割
2021-01-21自駕游如何投保交通事故意外險
2021-03-14保險合同是否為有名合同,有哪些內容
2021-03-03保險公司是否有權要求退賠保險賠償金
2021-03-13保險合同轉讓的程序有哪些
2021-02-17雇主責任險保險合同
2020-12-15意外受傷保險不理賠怎么處理
2021-02-16學校平安保險理賠范圍是什么
2020-12-05可否要求退還保險金
2021-01-15汽車被淹該怎么理賠
2020-11-11不給臨時工買保險合法嗎
2021-03-19征地拆遷中,公攤面積有賠償嗎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