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途中“見義勇為”可否認定為工傷
工傷通常是與工作直接或間接有關的傷害,“見義勇為”行為,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與工作沒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不能認定為工傷。
案例:
劉某,某工廠工人,某日下班回家途中發現2名歹徒攔路搶劫一路人,遂上前解救,在與歹徒搏斗時被刺傷腰部,造成腰部肌肉神經受損。術后,劉某出現腰肌無力,不能負重。劉某系某工廠倉庫工人,從事搬運工作,因不能負重,遂向廠方要求更換崗位。該廠認為劉某不是工傷,其醫療費用不應由廠方負擔,改換崗位的要求也無法滿足。
分歧
下班途中“見義勇為”可否認定為工傷?
第一種意見認為:根據1996年勞動部《企業職工工傷保險實行辦法》第八條,可以認定為工傷,因為他是“從事救人”,因維護國家利益受傷的。
第二種意見認為:在2004年國務院出臺的《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中,對見義勇為救人者受傷是否認定為工傷或視同工傷未明確規定,故不能認定為工傷。
評析
贊同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1、工傷通常是與工作直接或間接有關的傷害,本案中劉某從事救人是屬于“見義勇為”行為,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與工作沒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2、本案中“從事救人”行為是否應認定為工傷,其核心在于“見義勇為”行為是否符合“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規定。1996年勞動部《企業職工工傷保險實行辦法》第八條第(六)項規定,“從事搶險、救災、救人等維護國家、社會和公眾利益的活動的”應當認定為工傷,而2004年國務院出臺的《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第(二)項規定,“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視同工傷。后者規定當中未將“從事救人”情形納入視同工傷范圍,從該法規的修訂歷程以及立法的本意來講,顯然不宜對“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作擴大解釋,將“從事救人”情形納入視同工傷范圍。
所以本案中劉某救人受傷不宜認定為工傷。在實際生活中,英雄們“當時流血,事后流淚”的不正常現象確實挫傷了一些人的社會良知,從鼓勵社會善良風俗以及社會管理的科學性的角度來說,對“見義勇為受傷”的救濟應該通過建立見義勇為基金予以保障,而不宜一概納入工傷保險范疇。
筆者認為:
見義勇為行為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是我們所極力提倡、鼓勵的行為。從法律方面上看,我國相關法律對這種行為也是予以認可和鼓勵的,如果職工為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而為之行為發生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并且是因工作原因所為,那么該行為為典型的工傷情形,應當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之規定,認定為工傷。此外,《工傷保險條例》第15條還規定,“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視同工傷。職工有該情形的,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根據該條的規定,這和典型的工傷情形是有區別的,它是國家法律為實現其價值導向功能,而對行為性質予以強制認定的結果,之所以把這種情形視同工傷,是為了體現國家對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行為的鼓勵,使見義勇為者不能白流血。
現在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的行為是為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而為的行為,對此我們應當全面評析行為的各個方面,比如說行為可能造成的影響和行為的后果等。本案中,從搶劫危險的后果上看,這種危險會導致不特定人的人身、財產遭受損失,即公共利益已經陷人了危險當中。所以,劉某的見義勇為行為制止了這種危險后果的繼續發生,也就是說劉某的行為是為維護公共利益而為的行為。
綜述,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5條的規定,筆者認為劉某下班途中見義勇為受傷應當認定屬于視同為工傷的情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國家賠償項目有哪些
2021-01-19網貸逾期被仲裁怎么辦
2020-12-28貸款催款律師函的相關事項
2021-02-14在法律中什么叫播放權
2020-11-29勞動合同解除方式
2020-11-20工程款支付流程是什么,工程款支付的違約責任是什么
2020-12-23業主委員會的法律地位是怎樣的
2020-12-26試用期離職被壓了一個月工資怎么辦
2021-02-04加班費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1-01-03疫情耽誤上班工資怎么算
2021-01-24團體意外險期限是多久
2021-03-02投保之后的注意事項
2020-11-16保險合同到期按什么條款退款
2021-02-10保險合同的成立條件包括有哪些
2020-11-13人身保險合同的訂立
2021-03-10富陽3輪船載貨物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0-12-22車禍對方責任保險公司怎么賠
2021-02-07利用保險洗錢會受到怎樣的處罰
2021-03-25車子被撞對方全責,保險公司不賠應該怎么辦
2020-12-02財產保險理賠的計算標準是什么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