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院士
第一條 中國科學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第二條 院士的義務與權利
積極促進科學技術的研究、發展和應用,努力創新,作出成績;提倡科學道德,維護科學精神,發揚優良學風,普及科學知識,起表率作用;積極培養人才,推動科學技術隊伍建設;參加院士會議,承擔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咨詢、評議任務;積極推動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對國家科學技術重大問題的決策有建議權;對院士候選人和外籍院士候選人有推薦權;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第三條 為維護老年院士的身體健康,在院士中實行資深院士制度,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以下簡稱資深院士)稱號。資深院士繼續享有第二條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并享有資深院士津貼,但不擔任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成員和各學部常務委員會成員等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外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和選舉工作,自由參加院士會議。
第二章 院士的標準及選舉程序
第四條 院士的標準和條件
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
香港、
澳門特別行政區和
臺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五條 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各學部的增選名額,由院士大會的常設領導機構確定。
第六條 院士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
(一)院士直接推薦候選人。每次增選,每位院士推薦候選人限額不超過兩名;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為有效。對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的推薦,僅適用此款。
(二)國內各有關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協所屬一級學會,按組織系統推薦候選人。此類候選人,必須經過其主管部門、中國科協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初選。
第七條 對候選人的評審和選舉,由各學部常務委員會組織院士進行。評審必須堅持標準,遵循公正、客觀的原則,對候選人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
選舉按學部進行,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差額比例為百分之四十。各學部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本學部院士人數的二分之一;獲得贊同票超過投票人數二分之一的候選人,按本學部應選名額,根據得票數依次當選,滿額為止。選舉結果分別由各學部常務委員會檢查確認,經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審議批準后,以書面形式向全體院士通報認定。
第八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三條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其公民具有雙重國籍的規定,院士加入外國國籍后,即為自動放棄院士稱號。
第九條 當院士的個人行為觸犯國家法律,危害國家利益或喪失科學道德,違背院士標準,有不少于5名院士書面提議,要求撤銷其院士稱號時,由其所在學部常務委員會受理并審議后,通過本學部全體院士投票表決,可做出撤銷其院士稱號的決定。作出此項決定時,參加投票表決的院士人數,不得少于本學部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二,贊同撤銷其院士稱號的票數不得少于投票人數的三分之二。該項決定,需經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審查批準生效,并通報全體院士。
第三章 外籍院士的標準及選舉程序
第十條 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作出重要貢獻,在國際上具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外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以下簡稱外籍院士)。
第十一條 選舉外籍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外籍院士候選人,應獲得不少于5名院士的推薦。每位院士每次最多推薦2人。外籍院士由院士大會實行無記名投票選舉。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院士總人數的二分之一;獲得贊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當選。
第十二條 外籍院士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和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有建議權;可應邀出席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有關會議和學術活動;可獲得中國科學院學部贈送的有關出版物。外籍院士不享有對院士候選人和外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權;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第十三條 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國國籍后,可直接轉為院士或資深院士,并享有同等義務、權利及有關待遇。
第四章 學部
第十四條 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現設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技術科學部等五個學部。院士按其所從事研究的學科領域,分別參加一個學部。學部的全體院士會議,每年召開一次。
第十五條 各學部分別從本學部的院士中,選舉產生15名至23名常務委員,組成學部常務委員會,負責本學部的工作。學部常務委員每屆任期2年,可連選連任,至多任滿3屆。學部常務委員會,每屆更換至少三分之一、至多不超過二分之一的成員。
學部常務委員會推選學部主任1人、副主任3人至5人,主持學部工作和學部全體院士會議。學部主任、副主任的任期與常務委員的任期相一致。學部常務委員和主任、副主任,由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批準任職。
第十六條 學部的職能
(一)接受國家委托或根據院士的建議,組織院士對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學科發展戰略和重大科學技術決策提供咨詢,推動科學技術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與實施。
(二)接受委托,組織院士對重要研究領域、研究計劃和研究機構的學術問題,進行評議和指導。
(三)組織選舉院士。
(四)開展學術活動,同國內外學術團體進行交流與合作,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普及。
(五)在學部全體院士會議上,審議常務委員會的工作報告和各項職能、任務的完成情況。
第五章 院士大會
第十七條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的最高組織形式。院士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一般于公歷逢雙年份6月的第一周舉行。
第十八條 院士大會的職能
(一)審議常設領導機構的工作報告。
(二)選舉常設領導機構成員,并宣布其組成。
(三)制定和修訂院士章程。
(四)決定學部的設置和調整。
(五)選舉外籍院士。
(六)開展學術活動。
(七)提出重大建議。
第六章 常設領導機構
第十九條 院士大會閉會期間的常設領導機構,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組成的學部主席團(簡稱主席團)。主席團由中國科學院院長、負責學部工作的1位副院長、各學部主任和經院士大會選舉產生的12名成員組成。院長為主席團執行主席,主持主席團會議。
院士大會選舉產生的主席團成員,任期為4年,不連任。
聘請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和若干政府部門的負責人,為主席團顧問。顧問列席主席團會議。
第二十條 主席團設執行委員會,執行院士大會和主席團的決議,領導學部工作。執行委員會由主席團執行主席、分管學部工作的1位副院長和各學部主任組成。主席團執行主席主持執行委員會會議。
第二十一條 主席團下設學部咨詢評議工作委員會(簡稱咨委會),研究組織學部的重大咨詢評議工作。咨委會主任由主席團任命1位主席團成員擔任,1位副主任由主任提名,主席團批準。特邀中國工程院咨委會主任兼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咨委會副主任。咨委會另外11名院士成員的名額分配為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各2名,技術科學部3名。咨委會正、副主任列席主席團執行委員會會議。
第二十二條 主席團下設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簡稱道德委員會),負責學部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工作。道德委員會由主席團兩名成員和各學部1名院士組成,主席團2名成員任正、副主任。道德委員會正、副主任列席主席團執行委員會會議。
第二十三條 執行委員會設秘書長1人,受執行委員會委托,負責學部的日常工作。秘書長可由非院士擔任,人選由主席團執行主席提名,主席團通過并聘任。秘書長列席主席團會議和執行委員會會議。
第二十四條 主席團的職能
(一)決定召開并主持院士大會。
(二)審議并決定提交院士大會的各項議案。
(三)通過并聘請主席團顧問。
(四)批準各學部常務委員會組成和主任、副主任任職名單。
(五)通過并聘任執行委員會秘書長。
(六)決定各學部增選院士名額。
(七)審議各學部增選院士的選舉結果。
(八)確定外籍院士正式候選人名單。
(九)審查和批準撤銷院士稱號的決定。
(十)根據需要,決定設立跨學部的、臨時性的專門委員會。
(十一)院士大會授予的其他職能。
第七章 出版物、經費
第二十五條 中國科學院學部編印以下出版物:
論文集。刊載院士在院士大會、各學部全體院士會議和學部組織的學術會議上宣讀的學術報告。
院士大會文件匯編。刊載院士大會和各學部全體院士會議上的工作報告、決議、規章及學部的組織機構和活動大事記等。
咨詢報告年報。刊載由學部組織、院士主持的對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進行咨詢的報告、建議等。
第二十六條 院士和學部的活動經費,主要來自國家撥款,同時接受國內外團體和個人的捐贈。
第八章 附則
第二十七條 除特別規定外,院士大會、各學部全體院士會議和常務委員會會議,以及主席團會議和執行委員會會議,出席人數超過二分之一為法定人數,可作決議;決議在付諸表決時,以超過出席人數二分之一的多數通過。
第二十八條 本章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通過并發布實施,其修訂亦同。
第二十九條 根據本章程可制定有關實施細則,經主席團批準后實施。
第三十條 本章程的解釋權在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