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未向勞動者出具書面解除或者解除勞動合同證明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勞動合同期滿不予續簽的,不是勞動返還單,而是用人單位出具的勞動合同終止證明。該證明表明,雙方于某年某月某日訂立的某段期間的勞動合同已按照《勞動合同法》第44條第(1)款的規定履行和終止,并表明是否給予了經濟補償
誰對因單位未及時辦理離職而造成的損失負責
員工離職后,公司未及時為員工辦理離職手續,對員工的后續就業有嚴重影響,并根據《就業服務和就業管理規定》第1款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員工由雇主招聘,雇主應為員工辦理就業登記。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終止或者終止與勞動者的勞動關系時,應當到當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備案,并辦理勞動者就業登記手續。用人單位錄用人員后,應當自錄用之日起30日內辦理登記手續;用人單位終止或者與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后,應當在十五日內辦理登記手續。“因此,用人單位有義務在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后15日內為勞動者辦理出境登記
經濟補償的性質
勞動合同中對經濟補償的性質存在較大爭議。有人認為經濟賠償是違約責任。用人單位提前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的,必須承擔違約責任,并支付經濟補償金。因此,經濟補償是對雇主的一種懲罰。一些人認為,經濟補償是國家要求雇主承擔的社會責任。國家要求用人單位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支付一定的經濟補償,以幫助勞動者在失業階段維持基本生活,避免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如果國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雇主將支付更少的經濟補償,如果國家承擔更少,雇主將支付更多的經濟補償。有人認為,經濟補償是對勞動者過去對用人單位貢獻的補償,是對勞動者過去勞動內容和成就的肯定。工人對雇主的貢獻未充分反映在雇主支付給工人的勞動報酬中。雇主的經營效率、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資產積累都有工人的貢獻。經過研究,我們同意關于經濟補償性質的第二種觀點。經濟補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建立和完善我國失業保險制度的過程中,經濟補償能夠有效地緩解失業者的焦慮和實際困難,維護社會穩定,形成良好的社會互助氛圍。經濟補償不同于經濟補償,不是一種懲罰手段。中國實行按勞分配制度,職工按勞付費,基本上可以反映職工的貢獻
當合同到期,單位拒絕辦理退出手續,職工不知如何是好時。他可以咨詢luba.com的專業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婚內債務公證怎么做
2020-11-23驗資戶的資金如何轉出
2021-03-09什么是網簽,網簽有什么好處
2021-01-21未登記抵押權是否享受別除權
2021-01-15房產抵押擔保協議
2020-12-17事故全責不處理能年檢嗎
2020-12-31人民法院對和解申請的審查重點是什么
2021-03-22在沒有合同的情況下工傷應該如何賠償
2020-11-25轉繼承效力如何規定
2020-12-12虛構事實的合同有效嗎
2021-03-10保姆是雇傭關系嗎
2021-02-25購買期房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020-11-25勞動仲裁兩個被申請人歸哪個管轄
2021-01-15人身意外險賠償給誰
2020-12-22這個30萬,保險公司該不該賠?
2021-01-24哪些交通損失保險公司不賠
2021-01-12汽車玻璃險理賠范圍
2021-01-12財產保險合同履行的原則有哪些
2021-01-27事故保險理賠的流程有哪些
2021-03-18保險公司的業務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