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法律上明確規定勞動者只有下面兩種情形需要給違約金:
1、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
2、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所以勞動者違反保密協議約定的,是需要支付違約金的。
當然,因為是公司那邊先違反了約定,沒及時支付經濟補償金,這樣的話,其實勞動者可以先去申請終止保密協議,那么后面在違反保密協議了,也就沒支付違約金的事了。
事實上,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公司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并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后,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一旦發現公司不肯積極拿經濟補償金的,千萬不能同樣以違反約定對待,這樣子的話,還是不能避免支付違約金。
當然,在支付違約金的時候,才意識到公司約定的違約金過高的,雖然保密協議的約定是由雙方約定的,但并不意味著就不能做任何更改。我們合同法中約定合同違約金可以自主約定,但最高不得超過所遭受損失30%,超過30%的,可以請求法院適當予以減少。
二、被迫離職后有哪些經濟補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第二十八條:“用人單位依據本法第24條、第26條、第27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勞動部《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規定:“經過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于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工作不滿一年的按一年的標準發給經濟補償金”。根據上述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如果是用人單位提出的,必須要依法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并可支付賠償金:
(一)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二)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三)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四)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
(五)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如果讀者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仲裁機構如何進行消費爭議仲裁
2021-02-08醫療糾紛其中患者要提交哪些證據
2021-02-12醫療事故灌腸灌漏了賠多少錢
2021-01-26保全退費暫停是貸款嗎
2021-02-15單位駕駛員發生交通事故受傷、死亡的,應當由誰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020-12-13因公殉職撫恤標準是怎樣的
2021-03-10有酒駕記錄對信用有什么影響嗎
2021-01-29委托擔保合同
2020-11-26火車脫軌壓毀房屋,列車長承擔責任嗎
2020-11-29先賣房再買房會遇到哪些問題
2021-01-29房產證抵押給銀行可以轉賣嗎
2020-12-13公司沒簽合同員工主動離職可以告公司嗎
2021-01-17商家銷售舊貨應否承擔質量責任
2021-01-26保險合同變更風險是如何的
2021-03-10機動車事故全責怎么理賠
2021-02-23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的三換模式是指什么
2020-12-31受買人的成交價中包含土地出讓金嗎
2021-01-15未簽訂土地出讓合同但已開發使用是否繳納土地使用稅
2020-12-16土地流轉方式
2021-03-17拆遷房房產證辦理流程和辦理材料有哪些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