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咨詢:
我大學畢業已經1年多時間,一直在找工作,先后參加過四五家企業的招聘面試。招聘登記表須填寫的事項或者考官提出的問題,有些是很好回答或填寫的,而有些讓人為難,甚至涉及到隱私問題。如果不填寫或不作答,又擔心說態度不好,導致求職失敗。請問,在求職面試中應向用人單位說明哪些個人信息?如果說假話,用人單位是否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律師分析:
關于求職者在參加面試或者簽訂勞動合同時,應向用人單位披露哪些個人信息,法律只作了概括性規定,即《勞動合同法》第8條規定:“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這就是說,在面試或者訂立勞動合同時,求職者對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具有告知義務,用人單位享有知情權。
“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信息,這可能因職業性質和工作崗位不同而不盡一致,但主要是指與勞動者任職資格匹配的信息。實踐中,求職者應當如實說明的個人信息,也即用人單位知情權的范圍,一般包括:求職者的年齡、家庭住址、主要家庭成員構成;身體狀況,主要為是否患有不適宜從事求職崗位的疾病,是否患有傳染病等;學歷、職業資格、工作技能;工作經歷、是否與其他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等。至于與招聘職位無直接關系的個人信息,如婚姻狀況、生活經歷、財產狀況、嗜好、是否單親家庭、與勞動能力無關的生理缺陷等,應屬于隱私權所保護的范圍,求職者沒有披露義務,用人單位也不能強求,否則就可能構成對勞動者的就業歧視。
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知情權范圍內的信息,應當如實告知,如果未如實披露,就可能構成重大誤解,甚至構成欺詐。一旦構成欺詐,勞動者就要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根據《勞動合同法》第26條、第39條和第86條的規定,具體法律后果包括:所簽訂的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對于無效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關系;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后,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害的,勞動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當然,并非所有的隱瞞真相都構成欺詐。只有對那些與勞動合同相關的主要關鍵信息如學歷證明、資格證明、知識技能和工作經歷等作虛假說明的,才構成欺詐。而對于與勞動合同沒有直接關系的生理缺陷、婚姻狀況、家屬情況等,一般不宜認定為欺詐,因為這些信息并非工作的實質性要件,并不會影響勞動者的工作能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侵權責任法是否廢止
2021-02-02非職務發明的申請權屬于誰
2020-12-06把圖片修改后算侵權嗎
2021-03-05離婚法院調解書不見了怎么辦
2020-11-22國家法律對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有何規定?
2021-01-10審判監督庭有權嗎
2020-12-11變更勞動合同有哪些需要注意什么
2020-12-10注冊倉單定義和流程是什么
2020-11-07辦理房產贈與必須雙方去現場嗎
2021-03-24取得房產證后購房合同還有效力嗎
2020-12-09競業限制在合同中有效嗎
2020-12-26履行競業限制義務的人員有哪些
2021-01-31去境外務工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0-12-09收費停車場內車輛被盜,商場能否擔責
2020-12-26產品責任中警示的內容是什么
2020-12-08保險合同生效后十日內可以取消嗎
2021-01-18何謂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
2021-01-07簡述保險合同的基本條款有什么
2021-03-12保險單的主要內容
2021-02-23空運保險合同的條款有哪些
20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