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能強制進行調解嗎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而不是強制進行調解。
以調解方式解決民事糾紛,是我國民事工作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我國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審判實踐,總結出民事審判工作的“十六字”方針,即“依靠群眾,調查研究,調解為主,就地解決”。1992年制定民事訴訟法(試行)時,根據當時的情況,為避免將調解為主誤解為審判為輔,產生副作用,將“調解為主”修改為“應當著重進行調解”。從實踐情況看,一方面,著重調解在民事審判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有的人民法院或者審判人員把著重進行調解當作訴訟的必經程序,片面追究調解結案率,甚至出現違背當事人意愿強行調解、違法調解的情況。為了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調解經驗,克服存在的不足之處,修改民事訴訟法時,將“應當著重進行調解”修改為“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
所謂自愿,指在調解過程中,必須是當事人雙方完全自愿,不得勉強,不得用任何強迫或者變相強迫的方法,更不能“以判壓調”。自愿一般有兩種情形:一是當事人雙方在訴訟開始時就自愿調解;二是當事人雙方在訴訟開始時或者進行中本不愿進行調解,經過審判人員宣傳法律,化解矛盾,使當事人雙方心平氣和,互相諒解,經過協商,自愿達成調解協議。后一種情形在實踐中大量存在,它不同于勉強或者強迫當事人進行調解。審判人員對有可能調解的案件,應當積極作好當事人雙方的工作,在事實清楚、分清是非的基礎上,促使當事人互相諒解,達成調解協議。對于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所謂合法,即調解應當以法律為準繩,調解的程序和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比如調解的內容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調解協議必須經人民法院審查同意,制作成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并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當事人雙方后才具有法律效力;對不需要制作調解書的協議應當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調解只有自愿、合法,才能保證調解的質量,真正做到寧事息訟,不傷和氣,增進團結。強迫、違法調解不利于糾紛的徹底解決,甚至容易激化矛盾或者增加新的矛盾。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強制拆遷協議
2021-03-22中外合資商業銀行適用商業銀行法嗎
2021-02-21專利異議審查的時間限制是什么
2020-12-24什么樣的智力成果可以獲得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
2021-01-18留置人員看護屬于什么
2020-11-30自愿中止探望權可以嗎
2021-02-16新婚姻法有沒有事實婚姻
2020-11-08向外國請求送達文書,請求書應載明內容
2021-03-04如何打交通事故官司
2021-01-13個人財產如何繼承給孩子
2020-11-17銀行卡被司法凍結了,公安局會聯系嗎
2021-03-08什么是繼承法?
2021-01-14地役權包括什么內容
2021-01-14產品責任險——“中國制造”出口難題
2020-12-19保險合同的效力變更包括哪些
2020-12-19交警判肇事司機負次要責任 法院判保險公司賠十萬三者險
2021-01-07撞傷行人駛離現場,返回時掉頭撞樹如何理賠?
2021-03-16如何計算財產險中的理賠金額
2021-03-1260歲車禍保險賠償多少錢
2021-01-14黑龍江司法鑒定指定保險醫生正確嗎
2020-12-26